第400章廷议上的炸弹
朱元璋轻声笑起来。
他回头望了一眼华盖殿,十分满意。
“这小子说迁百姓充实交趾为假,实乃借机教训谣言者。”
“还真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子。”
刘建安弯着腰,见皇上满意多于责备,也跟着笑了。
“想必,殿下心中还有别的打算。这两年大明朝日渐兴旺,殿下也越发老练成熟,早已非昔日可比。”
朱元璋侧头挑眉,看了刘建安一眼。
刘建安连忙低下头。
说话得有分寸,尤其在他这样的位置,日日侍奉大明天子,更是明白这个道理。
朱元璋嘴角勾起一抹笑,“那小子确实有两下子,连你这老滑头都帮他说话。”
刘建安缓缓抬头“奴婢竟替皇上把话给说了,真是罪该万死。”
“哎呀呀,你这老家伙!”
朱元璋大笑出声,手指不轻不重地点在俯首的刘建安头上。
笑声过后,他的面色却渐渐凝重起来,一甩衣袖,转而望向不远处的奉天殿。
应天府内,奉天殿最为雄伟。
但此刻,朱元璋脸上的神色并不轻松,内心更是暗潮涌动。
乡权。
自古以来,从未有哪个朝代能让皇权深入到田间角落。
那小子提议迁徙应天百姓至交趾道,其背后必有深意。
百姓一旦迁离,当地必然出现权力真空,而长久的真空状态是不可能维持的。
朝廷若不填补,自然会有新兴势力趁虚而入。
如此看来,那小子是在试图调整皇权与乡下的关系。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这正是他提议召开廷议的原因所在。
这天下,从未由皇帝一人独揽。
而天子脚下的乡村,也历来非帝王所能全面掌控。
自己尚且身强力壮,大明如同正午的烈日,光芒万丈。
他朱元璋在位一日,大明便坚不可摧。
华盖殿前,朱元璋目光凌厉。
“咱很想知道,那小子究竟会拿出什么方案。”
期待的话语,在华盖殿前轻轻回响。
……
“大明定都已27年,建国初时,应天有多少人口,直隶的人口又是多少?”
“现在呢?应天与直隶的人口又有多少?”
“唐朝初建,全国人口不过千万,经过太宗高宗时期,人口翻了一番。”
“而大明立国27年,人口早已翻倍,京城之地拥挤异常,虽然集中了天下财富,但这财源却好似淤塞的池塘,财富积累于此,导致剥削压迫频繁,该如何破解此局?”
华盖殿内,朱允熥面对着京中三品以上所有官员,语调平和却直指要害。
他们大多反对迁徙直隶百姓到交趾,原因不言而喻。
直隶乃国家税收之重地,又享京畿繁华之美名,一动则触动无数人的利益链。
淮扬的盐税,苏杭的丝绸,江淮的军备粮草,更不必提富可敌国的徽商以及各地豪商。
直隶不仅关乎大明的财政命脉,更与朝中诸多大臣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
堂上再次陷入沉寂。
朱允熥提出的难题,无人能解。
这些年,单是应天城的治安问题,较之建国初期已呈倍数增长。
朱允熥轻轻叹了口气。
“昔日唐朝长安城,人口百万,繁华至极,不过50年光景,李唐皇室为何频繁东出洛阳就食?”
朝堂之下,一片沉默。
唐朝东都之设,原因众多,政治考量,军事布局,经济因素……
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安城人口膨胀,也是促使之一。
那时的长安城,既是世上最繁华的宝地,也是管理乱麻,环境恶化之地。
不过今儿个,连詹徽都憋着没吭声。
朱允熥悄悄扭头,瞅了眼一旁朱标。
这宫廷会议上,朱标看起来就像是来打酱油的观众。
至于解缙和夏原吉俩人。
他们的级别还够不上参加廷议。
所以,朱允熥扔了个重量级消息出来。
“今年首要任务是培育红薯种苗,明年,应天府及周边各府县将广泛种植红薯。”
“国家万事讲究稳定,应天府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红薯种植推广的成败。”
“因此,本宫要改革应天府及直隶地区粮长,里正,村正制度,南征立功将士任地方粮长。都察院,户部,兵部监督执行,按摊丁入亩原则制定红薯税收,每年定时征收。”
怎样有效推广红薯种植。
怎样合理设定税收。
以及如何建立起一支公正的税吏队伍。
才是今天廷议的核心所在。
同样,这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也不容小觑。
相比之下,迁徙直隶的百姓去往交趾道的事情,似乎已显得微不足道。
此时此刻,詹徽等官员交换了默契的眼神。
他挺身而出,首先发问:“殿下计划用南征中受伤的有功之士担任地方粮长,这是否意味着,如同摊丁入亩一般,未来也将此政策推广至全国各州府呢?”
如果这只是局限于应天府,作为一种奖励受伤勇士的安置措施,那么实施起来并无太大阻碍。
但若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就必须慎之又慎,因为这涉及的干预面实在太大。
几乎不留任何余地给地方自我管理和发声。
朱允熥点了点头,坦率说道:“以前,征收乡村税粮这事儿,总是和地方官府纠缠不清,百姓苦不堪言。”
“国家连年征战,伤员们的福祉至关重要,皇上对此也是忧心忡忡。怎么才能既奖赏了功臣,又确保国家安稳呢?”
“依本宫看,应当帮他们安家立业,同时给他们一个能继续为国效力的机会。国家要和平运转,税收就像那托船之水。”
“朝廷太久听不到民间的声音,朝堂之上信息闭塞。因此将设立专门的税吏,专管地方粮长,每年上报核实,直接上达应天府衙,让全国税收明明白白,征收运送都心中有数。”
朱允熥这一番话后,詹徽等人都静了下来,眼神复杂。
这事儿嘛,自然是好坏参半。
坏处在于,这么搞可能会引起地方不满,甚至在实行过程中遭遇抵抗。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