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 不胜不归
九月下旬时,中原大战已经逐步进入尾声。
中央军重新掌控了豫鲁皖等中原地区,从河南进入陕西的龙门地区又被杨虎城部攻占,参战的西北军残部已无可能再回西北东山再起,桂军和晋绥军先后退出了反蒋联军,冯玉祥在前所未有的绝望悲凉中,宣布下野退隐,中原地区的西北军残部纷纷向蒋介石投降。至此,冯玉祥惨淡经营了十多年的西北军集团完全解体。
这场中原大战主要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张学良的东北军与阎锡山的晋绥军、冯玉祥的西北军、李宗仁的桂军展开的全面军阀大战,波及全国八个省,主要交战区是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战双方先后投入了约130万军队参战,其中,中央军60万、东北军15万、晋绥军20万、西北军25万、桂军10万,军民伤亡累计约40万,重点战区豫鲁二省更是赤地千里、生灵涂炭,上百万民众流离失所、沦为难民,使得中国国力大为损耗。这场战争的结局很有戏剧性,中央军已经不打了,最后参战的东北军和晋绥军继续大打出手,双方打得三晋大地炮火连天。对此,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态度含糊,甚至可以说是微妙诡异,因为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居然任由东北军和晋绥军打得你死我活而视若无睹,既没有制止,也不发表意见,他似乎巴不得东北军和晋绥军打得越热闹越好。蒋介石此时的态度和做法是——同意阎锡山的求和停战,但没有要求阎锡山交出军政大权,同时也不制止张学良进攻山西。不少南京方面的军政高层在私下里的猜测是:“因为东北军一开始坐山观虎斗,所以蒋主席现在也对张学良坐山观虎斗。”
虽然蒋介石对此显得气定神闲、从容不迫,但国民政府内部很多文官和全国各界对此都是心急如焚,特别是山西籍的士绅贤达、社会名流、政府高层们,纷纷坐不住了,都不忍看到家乡因此而毁于战火,毕竟,山西省上百年来都没有遭到外部势力的进攻,清末的太平天国都没有打到山西,阎锡山在辛亥革命后统领山西至今已经十九年,他在北洋军阀混战中一直置身事外,从来没有让战火烧进山西,而眼下,十多万东北军大举攻入山西、进攻太原,打得太原城一片接一片化为瓦砾废墟,这怎么不让山西人痛心疾首?深得蒋介石信任的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也是山西人的孔祥熙于心不忍,多次请求蒋介石出面调停东北军和晋绥军的内战。实际上,东北军和张学良现在是“占理”的一方,因为他们是协助中央政府镇压逆反作乱的晋绥军,所以山西籍的社会代表们也不好指责张学良,毕竟张学良是跟蒋介石一伙的,指责张学良就是指责蒋介石,而东北军和晋绥军的战事又完全是蒋介石故意的暧昧态度造成的,因此,这些山西籍的代表纷纷上书蒋介石,请求他出面制止太原战事,同时又联名致函阎锡山,希望他以三晋百姓为重,主动交出权柄,以避免“中央的打手”东北军把太原乃至山西尽皆付之战火。全国各界也接连上书蒋介石和阎锡山,希望蒋介石以国家领袖身份制止战争,希望阎锡山下野退隐。
阎锡山的日子不好过,张学良的日子也不大好过,由于晋绥军在太原战役中顽强抵抗,使得东北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没有拿下太原,按照这个形势,太原战役还会持续较长时间,辽系内部越来越多的高层有些沉不住气了,比如张作相,他从一开始就不大支持东北军再次入关。张作相等人认为:东北军应该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第一,河北省、北平市、天津市已经落入辽系的手里,不出意外的话,察哈尔省和绥远省也能被辽系得到,况且,辽系通过此战还真正掌握了先前在名义上属于辽系、在实质上自成一系的热河,那么,经过这场中原大战,原本手里只有辽吉黑三省的张学良一下子新得到热河、河北、察哈尔、绥远以及平津,合计四省二市,地盘扩为七省二市,已经大赚了,没必要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第二,山西省是阎锡山的老巢,是晋绥系的核心根基,东北军非要攻占山西,是逼着晋绥军跟自己拼命,晋绥军必然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如此,东北军就算拿下山西,也必然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搞不好,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没有拿下山西;
第三,蒋介石态度诡异、诡异、暧昧,他分明是在坐山观虎斗,希望东北军和晋绥军打得两败俱伤,辽系不能上这个当;
第四,辽系的第一大敌是日本人,如果耗费太多元气在内战上,一旦日本人大举入侵东北,东北军如何抵挡?
基于以上四个原因,张作相等人都劝谏张学良“就此收手,不要打山西了”。
张学良知道,张作相等人说的对,但他又确实想得到山西,因为山西的资源太丰富了,辽系想要建设成、发展出强大的现代重工业,没有山西,必然打折扣,有山西,才如虎添翼。
张学良此时就像赤壁大战前的孙权,面对大举杀来的曹操,陷入是战是和的极度纠结。香满路言情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收集于互联网,如发现侵犯你权益小说、违背法律的小说,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