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融洽

作者:薛白杜五郎
太上皇诏见,这并不让封常清意外,可他缓缓登上石阶,进入宣政殿,却意外地发现,太上皇与太子的相处是那样的融洽。

  殿内不仅有薛白与李隆基,几个宰相与朝堂重臣都在。

  显然,就着与吐蕃的战争请太上皇出面主持一场议论,这出自于百官的意见为的是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薛白追谥了李瑛为皇帝,有所得,那就有所让步,权争的艺术就是互相妥协。

  封常清走近,看到李隆基那更为苍老的脸上依然还带着神彩,浑浊的眼睛里依然闪着智慧与亲和的光亮,封常清眼睛一酸,当即就拜倒在地。

  “臣本贫贱,得太上皇之信重,擢为节度使,从微至著,不知何以报太上皇之厚恩。”

  李隆基坐在那儿,拍了拍膝盖,道:“那你就助太子,为大唐打好这一仗。”

  这样一句沉稳威严的话,让封常清的心一下子就定了,因为方才见过李琮而泄掉的士气顿时就重新振奋了起来。

  他热血上涌,当即大声应道:“臣领旨!”

  有了李琮的对比,李隆基这种垂垂老矣,却还保持着上进的精神,确实是能给人以激励。

  “太子,扶他起来。”

  李隆基抚着花白的长须又吩咐了一句。

  他既吩咐了薛白就不得不做,上前扶封常清。

  但抛开这一点摆谱的行为不提,李隆基这样做实则是有利于薛白更顺利地处理朝政。

  至少,封常清对薛白的态度立即就有了改变,薛白一伸手,竟没能立即将他扶起来。

  封常清结结实实地拜了一拜,道:“臣以往对殿下深有误解,请殿下治罪。”

  “既贬谪了你,该治的罪都已治过了。起来,谈谈战局。”

  “喏!”

  殿内早已铺开了河陇到安西的地图。

  当着李隆基的面,李岘先说了如今与吐蕃交战的形势,达扎鲁恭的三十万大军分三路而来,郭子仪兵少,如今只能龟缩防守,同时让士卒抢收麦子,坚壁清野。

  至于元载提出过的出兵原州,从战略上看是好的,但郭子仪认为原州城池已被吐蕃军焚毁,一旦出兵,无处驻扎,粮草又难以运输,容易被吐蕃吐围困,反而陷入被动。

  借着这件事,郭子仪的奏书里还说,与吐蕃的战事会是一场持续数年甚至十数年的长期战争,只有等到国力能够全面胜过吐蕃,才有一步步收复失地、反制吐蕃的机会,急于求成只会让战事陷入被动。

  就此,薛白问了封常清的意见。

  封常清与郭子仪心态不同,他更迫切地希望能够连通西域。

  可他久在安西四镇,对河西、陇右不算太熟悉,对比了双方的兵力、钱粮,再看地势,认为大唐目前确实只有被动防守这一个方法,这看法却与郭子仪相同。

  他的目光在地图上不断地逡巡着,试图想出更多的办法来。

  此时,李泌开口了。

  “论战场形势,几位将军已剖析分明,臣不才,说一个困蕃之策,或可在数年之后,使吐蕃再无力东犯。”

  往日议事,李泌往往就是往那一站就闭目养神,一副不愿为薛白出力的样子,今日却大不相同了。

  李隆基、李琮追封李瑛,代表的是宗室对“李倩”的承认与接纳,而薛白请李隆基朝议,象征的是坦荡与天家融洽。

  父慈子孝、皇室安稳,这是百官最想看到的局面。

  哪怕只是为了鼓舞薛白再接再厉,李泌今日也得把浑身解数都使出来。

  “大唐若能北结回纥,每逢吐蕃出兵,则命回纥相援,吐蕃犯塞必得分兵;殿下曾平定南诏之乱,然近年来中原战乱,无力南顾,可遣使命南诏兵出水,则吐蕃后方自乱;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大唐,世代与吐蕃为仇,遣使相招,可使之与吐蕃断绝往来。如此,我大唐之茶叶、丝绸、瓷器等货可往来各邦,交换战马,而吐蕃受困,再难兴兵。”

  殿内众人都连连点头,深感李泌高才。

  这建议提振了大家的士气,明确了往后的两国形势的大方向。

  相比起来,薛白那假意与吐蕃赞普同盟,实则离间吐蕃君臣的计划就显得小家子气了一些。

  只不过,李泌这策略宏大而长远,短时间内却难以解决现在西北防御兵力、钱粮不足的问题。

  今日李隆基在,一部分官员嘴里“募兵”“加赋”的话几次到了嘴边,但惮于薛白,始终没说出来。

  “长源之议甚妙,宜遣使于回纥,命其出兵。”李隆基再次开口了,“太子以为如何?”

  “回太上皇,臣以为可行。”

  薛白没有给李隆基太多主持局面的机会,接着就转向宰相们,问道:“诸位以为,何人可出使吐蕃。”

  “敦煌王李承迎娶的是回纥公主,可为主使。”李岘当即道。

  封常清的目光一直看着地图,目露思忖之色,耳畔听着朝臣们议论出使回纥一事,眼神中渐有了坚定之色。

  末了,他跛着脚走了两步,执礼道:“太上皇、殿下,臣请领一支兵马借道回纥,前往安西,领安西兵马左右夹击吐蕃,打通河西。”

  “太久了啊。”李隆基问道:“如今安西又有几多兵马?”

  李岘答道:“通路断绝,朝廷并不知安西兵力所剩几何。且路途遥远,辎重无法携带,封将军要如何回到安西?”

  “臣便是餐风饮露必至安西!”

  殿内,唯有薛白看向封常清,眼中露出激赏之色。

  这便是他一定要起用封常清的理由。

  千里奔袭,出其不意,这是高仙芝最擅长的打法。薛白是可以再用高仙芝借道回纥归还安西四镇,但却害怕高仙芝面容尽毁,暂无朝廷赦封,无法迅速凝聚安西兵力,加上封常清就不同了,这两人配合最是天衣无缝。

  “你要多少人马?”薛白问道。

  封常清道:“臣不求兵多,但请能率安西将士前往。”

  这就包括了李嗣业、段秀实、马等将领,薛白有些舍不得。

  但现在河西走廊被占了,大唐的中原、安西偌大的疆域被一分为二,拖的时间越久,越难连通。确是这些猛将才有一丝希望为常人所不能为之事。

  薛白遂有个下意识的点头的动作,道:“此事,我再想想。”

  诸臣见此情形,便知太子心中的倾向,自然会剖析利益,各自拟出章程或劝阻奏书来。

  李隆基闭目养神,不再参与议事。

  他有分寸,偶尔显示一下存在感,却也不敢恼怒了薛白。

  末了,薛白道:“我送太上皇回太极宫。”

  “难为你诸事繁忙,还有如此孝心。”

  群臣见他们其乐融融,愈觉安定,皆告退。

  宣政殿里的人越少,李隆基看着那些渐渐远去的身影,眼神似乎有一瞬间闪过不安之色。

  他得在这些官员们面前才有安全感。

  忽然,一只手捉住了他的大臂,他不由自主地感觉到背脊发凉。

  转过头,见到的是薛白那英俊的侧脸。

  “我扶太上皇。”

  “好。”李隆基显出一个和蔼的笑容,起身,叹道:“还没来得及问,你告慰过你阿爷阿娘了?”

  “是。”

  “朕愧对于他们啊。”李隆基道,“所幸,他们有你这样英姿神武的儿子……朕年轻时亦是这般,老来却糊涂了。”

  说着,他摇手示意不想坐御辇。

  于是薛白就扶着他,两人缓缓地沿着宣政殿前长长的石阶往下走。

  这时候,薛白只要手一推,李隆基也许就会摔死在这石阶之下,但他确实没必要这么做。

  “你放心,朕今日所作所为,是真心要助你掌握住局面。”李隆基又道,“因为朕很确定,你是朕的孙子,你和朕年轻时候一模一样。”

  薛白道:“圣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

  李隆基心里不接受李琮是圣人,因此有刹那的迟滞才反应过来,薛白是说李琮快死了。

  若是李琮一死,薛白就会顺理成章地即位。哪怕到时候李隆基活得再好都没用,李琮虽然废物,作用却是至关重要。

  薛白这么说,还是在试探李隆基。倘若李隆基还想阻止他篡夺皇位,就该因此而感到紧张。

  然而。

  “他一贯身子骨弱,只怕是要走在朕前面了。”李隆基的语气很平静,道:“但你放心,有朕在,会保你顺顺利利地继承大统。”

  薛白以打量的目光看了他一眼,竟是没从他眼中看到破绽。

  那双眼里满是慈爱之情,让薛白一瞬间有些莫名地恼火,但他站在石阶上望了一眼长安城,克制住了。

  “前阵子我抄没天下寺产,朝中有不少人想趁机请太上皇重掌朝政,许是我做得还不够好。”

  “朕老了,无此心志了。”李隆基摇了摇头,“你莫理会那些汲汲营营之徒。”

  这话说服力不够,他也向宫墙外的长安城望了一会,又补了一句。

  “记住,你我联手,必可保你再造盛世,一个远胜开元天宝的盛世。如此,朕的英名才可保住,朕驾崩之后的谥号……”

  他顿了顿之后,掷地有声地道:“必须是美谥。”

  。

看小说网

看小说网是您最喜欢的免费小说阅读网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说免费阅读,所有小说无广告干扰,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说网站。

网站导航

热门分类

© 2023 看小说网 版权所有

首页 分类 排行 书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