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勤劳匪懈,完粹淳庞

作者:鹤招
安民厂外渐渐飘起了鹅毛大雪。

  魏朝贴心上前,给皇帝跟礼部尚书送上大氅。

  又将雪伞交到了中书舍人郑宗学手中,这才缓缓退下。

  小皇帝拨开了郑宗学的伞,伸手用手背接了一片雪花,又随手抹去。

  马自强仍然低着头思索皇帝方才的话,缄口不语。

  一时间雪花尽数落在马自强的肩上。

  君臣二人,都在为皇帝方才抛出的话题而各有所思。

  武臣参与廷议的例子有的是。

  近的来说,当初庚戌之变,世宗皇帝病急乱投医,别说武臣守将了,就连逃难的百姓,都叫上廷议问过话。

  但朱翊钧此番问出这话,自然不是要顾寰临时上殿问话的。

  而是要给京营总督这个身份,一个廷议参政的位置。

  廷议是什么?廷议就是中枢最核心的参政议政大会!

  如今参与廷议的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翰林院、国子监、六科等部司堂官,便是如今大明朝最核心的官吏。

  林林总总算起来,约莫三十余人。

  其中有几个武臣呢?

  当然是一个都没有。

  以文驭武,是洪武以后的国策。

  这是系统追求稳定自发的演变,本是无可厚非,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但问题在于,参政权是最基本的权利。

  如果某些阶层连一点参政权都没有,地位便会逐渐向下滑落,无论声称的地位有多么高贵。

  如今的武官,便是如此。

  即便贵为帅臣,在文臣面前也只能做“门下走狗”——“武人至大帅者,干谒文臣,即其品级悬绝,亦必戎服……趋入庭拜,其门状自称走狗,退而与其仆吏齿”。

  这是私下干谒,要是去兵部公干那更不得了。

  所谓“总兵官领敕于兵部,皆跽,问为长揖,即谓非体”。

  只长揖是不得体的,得恭恭敬敬磕大头!

  帅臣总兵尚且如此,卫所将士就更不用说了,“虽一诸生可役使之”。

  积轻积弱,至举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战守。

  长此以往,是真没战斗力!

  以文抑武不能这样搞。

  在政治上适当倾斜,不允许入阁、制度上受兵部管辖、言官建在营卫里,这些都没问题,哪怕有瑕疵也可以慢慢优化。

  但专业的事,必须专业的来,同时要赋予其职权范围内正常的权力。

  事关兵事的参政权得给人家啊!

  既然如今王崇古有意对鞑靼兴兵。

  那么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看能不能在廷议三十余席里,腾一个京营总督的位置出来。

  当然,除了拔高武臣地位之外。

  更现实的用途在于,虽然武臣是接受皇帝跟兵部的双重领导,但廷议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

  一旦武臣进了廷议,就能在程序上,让皇帝直接越过兵部,指挥京营!

  这是体制的大改动。

  在礼法上找依据,是不可逾越的第一步。

  马自强对此,同样心如明镜。

  皇帝这一年里,针对京营已经做了不少事了。

  先是启用军阵履历丰富的京营老上司顾寰为总督——比起彰武伯而言,这位几乎是靠着在军中的个人威望指挥兵丁,而不受兵部辖制。

  而后又借着梳理盐政拿回来的银两,专给京营将士补发了饷银——十万将士,就用去了六十余万两!

  此后,更是空置着兵部侍郎协理戎政的位置,将王崇古推入内阁,主导京营轮戍练兵之事。

  如今更是赤裸裸为武人张目,想将顾寰推上廷议。

  正因为马自强明白,才更犹豫不定。

  这种事,为难啊!

  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地上就覆上了薄薄的一层。

  皇帝悠然踱步,走到了屋檐之下。

  马自强跟在皇帝身后,一同避雪。

  二人站定后,马自强终于忍不住开口道:“陛下,臣深知陛下广怀天下,并恩文武。”

  “但……术业有专攻,廷议涉及升黜、财赋、礼法、大工、刑鞫,武臣未必能够胜任。”

  这是试探。

  单纯专业的事,都部议完了,上廷议都是各部衙门有交叉的事情。

  兵部也从没见过插手会试考官的人选不是。

  真正要插手这么多事的,只有内阁!

  马自强更多的忧虑,还是在担心皇帝在文武之间的态度,别是像武宗皇帝一样,让武臣影响了大政。

  朱翊钧抖了抖手腕,将有些冷的手揣进了袖子里:“大宗伯言之有理,术业有专攻。”

  “武臣廷议,也只允在军事上参议,除大战、本营升黜、饷银诸事外,余者一概不必上廷。”

  这是给马自强承诺,也是一种表态。

  中枢会议能不能列席都是天大的区别,能参议军事更是不得了的进步。

  当然,到时候自己想的话,总有兵事将顾寰叫到廷议上去的。

  马自强闻言,略微放下心来。

  不过还是有些犹豫。

  他小心翼翼问道:“若是如此的话,那便与兵部职权有所交叠了。”

  别看京营名义上归总督管辖。

  但实际上插手的各方多了去了。

  兵部侍郎协理戎政,视阅侍郎视阅京营九边,右都御史督理京营,乃至科道言官视察的时候,说话也比总督好使。

  如今皇帝显然是有意将京营的实际控制权,收回到总督手中。

  武臣想上桌吃饭,骂娘的人必然不会少。

  但马自强这话,朱翊钧自然想过。

  不然他也不会先问马自强有没有礼法上的支持了。

  朱翊钧略微露出一丝不耐烦:“各司其职嘛。”

  “大宗伯不妨先告诉朕,礼制上有没有妨碍?”

  礼制的事情,其实随便找个中书舍人,都能翻出一大堆成例来。

  但方案归方案,更重要的反而是马自强跟礼部的态度——朱翊钧现在要的就是一个态度。

  马自强见皇帝脸上已然露出一丝不耐,情知需要决断了。

  他将京营的沿革、兵部的人事、皇帝方才的言语,迅速从脑海中过了一遍。

  片刻后。

  马自强咬了咬牙,下拜道:“陛下,此事自有成例。”

  “国朝之初,多有武臣兼领中枢文职,参决国家大政。”

  “汤和、邓愈便兼为御史大夫,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更是共议军国重事,总中书省、御史台。”

  “若说彼类皆是特例,那还有洪武三年旧制,诸臣封爵时均加参军国事、同知军国事、同参军国事等号。”

  “此为,祖宗成法。”

  马自强说完,吐出一口浊气,在寒冷的冬日,醒目至极。

  朱翊钧欣慰地看向马自强,露出笑容。

  他将马自强肩上还未化去的雪花掸开,将人扶起,激赞道:“大宗伯果是饱学之士,礼制成法,全然包囊在胸。”

  “既然如此,那便以朵颜卫之议,加京营总督参知军事,列席廷议如何?”

  马自强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自己决定是对是错。

  只胡乱应了一通。

  朱翊钧颔首:“那朕稍后知会吏部温卿,让他去礼部寻大宗伯,二卿且看看,如何上奏此事合宜?”

  马自强迟疑片刻,还是躬身一拜,应了下来。

  涉及到官身礼制的变动,礼、吏二部出面是必须的。

  但皇帝却决口不提兵部,显然是已经打定主意撇开兵部定下此事。

  土木之后,历代皇帝与兵部争夺京营,可谓旷日持久。

  但以定制的形式,让武臣入廷议参知军事,可还从未有过。

  小皇帝的手,伸得越来越长了啊!

  马自强一边想着,一边在内臣的引领下,告退离去。

  一旁的中书舍人郑宗学看着离去的礼部尚书,以及怔怔出神皇帝,默默停下了笔。

  将手放到嘴边,轻轻哈了一口气。

  小动作还未做完,便听到皇帝的声音。

  “郑卿,你觉得这位大宗伯如何?”

  郑宗学迎上皇帝的目光,见皇帝出神远望,他也顺着皇帝的目光看去。

  他看着马自强离去的背影,沉吟片刻,开口道:“完粹淳庞。”

  朱翊钧哑然。

  越想越是好笑,忍不住摇头重复道:“完粹淳庞,实然矣。”

  。

看小说网

看小说网是您最喜欢的免费小说阅读网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说免费阅读,所有小说无广告干扰,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说网站。

网站导航

热门分类

© 2023 看小说网 版权所有

首页 分类 排行 书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