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 投放(求订阅!) 作者:未知 事实上。 唐青旗下的企业,经过天眼的‘调教’,以及几年成长,平常的工作内容虽不少,但工作效率非常高。 加班。 多来自于三项。 第一。 技能不熟,做事慢。 第二。 拿到项目,时间紧。 第三。 重复工作,改需求。 可是。 在唐青的企业,一直在对这三项进行优化,提高个人能力,强化管理流程,以及所有的工作细节。 力求最优。 因此。 相对于一般企业,整个优化所提升的效率,相当明显,一般的工作时间,足以完成公司业务需求。 因此。 超过八小时。 带来的增值收益并不大,既然不能多赚钱,加什么班? 再说。 手下要是加成九九六,无论你给多好的待遇,多好的福利,也逃不过热心网友们的关心,何必呢? 索性。 就按照标准时间来,树立榜样,毕竟他的企业在民企中,很多是数一数二,要注意社会正面影响。 不然。 锅砸来,谁的目标大,谁就首当其冲。 。。。 节后。 上班第一天。 黄河。 上游处。 一艘不小的轮船在上面行驶着,每隔一段距离。 ‘噗通!’ 就扔下去一个设备,入水后,船上人员拿出通讯设备,“报告,第A009号探测器已入水,请查看。” “好。” 对面说完。 数秒后。 “工作正常。”对面回应。 “收到。” 说完。 船继续向前开,而在滑行架的顶端,一群人正围着一个人,看着缅亚环保技术公司的人激活设备。 “好先进。” “真简单。” “就是有点贵。” “。。。” 众人心思各异。 激活不难,打开开关暗扣,按下按钮,关上,便可听到一阵嗡嗡声响起,然后一些指示灯会亮起。 然后。 电脑无线连接。 空测。 各项数据没问题后,算是投放前的检测完成,高度的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一般人分分钟学会。 可是。 现场的环保部门专家却明白,不是这东西简单。高科技,操作越简单,代表背后技术做得越成熟。 就这。 他们认为己方技术想达到,问题不大,但是实现商业化,成本降到眼前这玩意儿的程度,非常难。 这时。 又听缅方专家说:“没问题。” 此刻。 船也到位。 “噗通!” 又是一声,滑落入水。 河岸没什么人,也没工厂,按照规定三公里投放一个,经过城市或者人员、企业密集区,一公里一个。 “接下来,你们来。” “好。” 专家们轮流操作。 很快。 便熟悉了。 心里高兴,一是高兴自己学会,另一个则是高兴多年的想法,终于能实现,这技术真的令人欢喜。 实时水质监测。 他们渴望多年。 现在。 直接实现。 通过电脑,他们也能访问之前投放过的设备数据,这些枯燥的数据,此时却比一个个美女还吸引人。 。。。 与此同时。 京城。 环保总局。 黄河治理项目办公室,一面墙壁上,正显示着科幻般的界面,主图像是黄河,明显的‘几’字形。 整条曲线呈淡蓝色。 不过。 却有一些呈现绿色,放大后,可以看到是由一个个点组成,那是已经投放了,并且工作正常的设备。 都是新的。 因此。 倒是连一个黄颜色的告警都没有。 “A010设备上线,工作正常!” “。。。” “A017设备上线,工作正常。” “。。。” “D091设备上线,工作正常!” “。。。” 除了上游,中游、下游、以及各大支流,都有船舶在往水下扔探测器,就在昨天,采购设备交付完毕。 可谓神速。 但一了解后,却又觉得很合理,这些设备被分成大批零件,有超过三十家企业参与各项部件制造。 机器。 人工。 流水线。 工业化的效率,体现得淋漓尽致。 “滴!” 忽然。 一声黄颜色告警。 “C033设备检测到超标重金属污染!超标重金属元素,分别为汞、镉、铅。。。。”声一落,画面一变。 该区域的位置,被标记上了黄颜色。 “。。。” “C034设备检测到超标重金属污染!” 显然。 污染留到了下游。 “。。。” “P021设备检测到超标化工污染物!” “。。。” 随着投放的设备越来越多,告警也越来越多,看着上面越来越多的黄点,这里暂时没有什么动作。 等探测器全部到位,再集中整治。 众人身后。 部门领导们十分满意,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实时监测黄河水质,哪里若出了问题,完全一目了然。 “先进。” “一目了然。” “厉害。” “污染问题,很严重。” “嗯。” “。。。” 这次。 看谁还敢乱排污,在另一张图上,还有专门的含沙量标记,可以看到,在黄土高原部分,颜色很深。 不过。 其中却出现了几段浅色区。 。。。 黄土高原。 黄河上游的其中一段,从天上往下看,可以看到昏黄的河水两边,是一片翠绿,近看,是半人高的草。 南边。 两百公里处。 “嗡~” 喷洒车朝着岸边的黄土上,不断喷洒着绿洲溶液,但和别处的绿洲不同,这里的绿洲,呈黄颜色。 不是配方变了,而是直接用的黄河水。 过滤? 不需要。 这并不影响绿洲的效果。 。。。 绿地北边。 两岸。 绵延几十公里,数以千计的人在忙碌,种树的种树,撒种的撒种,这里的改造时间,已经接近半年。 由于紧挨黄河。 相比沙漠,这里的湿润土层并不深,极大减少了土质改造的时间,即使是一般浓度,半年也能种树苗。 “这技术。” “’服!” 回想一年所见。 随行的农科院教授,心里是一万个服,绿洲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他们研究半生,却难存进的沙土改造。 高兴。 也郁闷。 这样的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即使拼了命的破解,也只能做到像,而且成本高到让人无法接受。 这次。 国家又是几千亿砸进去。 羡慕。 这要是经费,该多好?如果加上后续的采购,光是绿洲,国家砸进去的钱,就有可能超过一两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