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一十一章 第二个城市项目国(求订阅!) 作者:未知 资本。 从诞生之初,就背着‘吸血’的属性,而能让资本们觉得有人在‘吸’它们的血,那一定是更大的资本。 显然。 缅亚银行集团就是。 成立尚短。 实力却强。 这是一家基于一国的超级垄断资本集团,在能创造出巨大的收益后,其等级,已经蹭蹭蹭往上升。 甚至。 都超越了财团的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层级。这个层级,以前是没有的,一时间,语言也难以描述。 他们只知道。 不好惹。 也只有这等巨兽,才会令资本们老老实实。 。。。 沪市。 别墅。 看到数据。 唐青倒是挺高兴,一个开门红。二十来亿,不多,但这只是试水,整个洛伊城的销售,时间很长。 一千五百亿成本。 可是。 按照商铺和住宅的定价,全部卖完,将会超过三千亿亚元,也就是说,这个生意,利润至少一倍。 而且。 这还是按照现在的价格。 之后。 印度资本们会用自己的方法,把房价抬高。因此,整个洛伊新城的最终回笼资金,将会超过四千亿。 算起来。 光收运营管理费,缅亚银行集团就能收超过两百多亿,加上项目建设本身挣的钱,妥妥超过三百亿。 三百亿。 啧啧! 印方之前建城的贷款,可都没有这多。等于说,这笔城市贷款,已经回笼后,印还欠着一大笔钱。 整个项目。 已然盈利,你赖账我都不怕。 。。。 刚果金。 首都。 总统府。 一觉醒来,韦特看到从印度传回的消息。 “哈哈!” “不错。” “这果然是个好项目。” “上。” “马上上。” “。。。” 一个月。 从立项、筹资、设计到施工。这样的效率,让他震撼,也更加坚信自己的决定,反正准备得差不多了。 随后。 召集刚果金高层。 “好快。” “太赚钱了。” “是啊!” “这些资产的定价,本就在成本线上翻了一倍,加上资本们逐利的本质,那边的热度,肯定还要涨。” “同意。” “这个项目,妥妥盈利。” “嗯嗯。” “估计印度资本们乐弯了腰。” “。。。” 夸完。 大家看向韦特。 “开始吧。” “是啊。” “我们都准备好了。” “。。。” 上次。 只是初步通过,在媒体上说了下,让刚果金的资本们很是感兴趣,有的积极联系,获取认购资格。 今日。 算是从官方层面,正式邀请缅亚银行集团进场,也代表接下来的合作,是有刚果金当局绝对支持的。 银行。 政策。 土地。 ...... 一系列的部门,将会全力配合这个项目,这是一种表态。 “好。” 韦特大手一挥。 会后。 联系上了缅亚银行集团。 。。。 刚果金首都。 金萨。 郊区。 某庄园。 “父亲,韦特那边通过了,就在刚刚,我也和缅亚银行集团取得联系,他们将会立即启动这个项目。” “挺快。” 沉稳老人点了点头。 闻言。 中年人笑了。 “当然。” “他们也被印度的配合程度,刺激到了,一个月时间,上马一个千亿级项目,对印度来说,史无前例。” “因此。” “韦特也不甘示弱。” “嗯。” 老人点头。 “好。” “赚钱,就该有这样的速度,不然,吃X也赶不上热的,缅亚银行集团的执行能力,我也佩服无比。” “。。。” 两人开心的聊着,作为在刚果金能排的上号的富豪,可谓家财万贯,但是,主要资产还是在国外。 这次。 若是别的项目,即使是韦特想要让国外的资本回国,他们绝对不会如此重视,开玩笑,在这投资啥? 自家人知自家事。 若投。 大概率玩崩。 可是。 这次的牵头人,是缅亚银行集团,那就不同了,如果是小白鼠,肯定不敢,但有了印度的成功案例。 就大不同。 看看。 一天。 二十亿。 才卖多少房子?相比洛伊城,毛毛雨,虽然做不到印度那么大的身世,可建个三分之一的面积,也够了。 “限额多少,我们就投多少。” “是。” 在印度。 上限是十亿,这里同样如此,至于更多,还是算了吧,印度的成功他们不奢望,有其一半就成了。 毕竟。 洛伊市的成功,因素很多,刚果金地处非洲腹地,远离亚、欧,真正的消费群体,还是本国之人。 位置。 人口。 经济。 统统不占优的情况下,不能奢求太多。 。。。 由于之前就做好资格预审。 于是。 不过一天。 签下的投资协议,就超过了一百亿。当然比不上印度,无论国土、人口、经济,两国本就差距不小。 一百亿。 已不少。 此时。 刚果金的舆论炸了。 “我们国家的资本,都有点赶得上印度了。” “错觉。” “就是,那可能,差距大着呢,这一次是提前半个月以上预热,但印度呢?五月一日零才说的新城。” “论极致速度,差远了。” “额!” “我认为,缅亚银行集团应该降低资本准入门槛,这样一来,扩大达标群体,应该能很快募集完资金。” “就是。” “强烈建议。” “对。” “放低资金门槛。” “。。。” 吵着。 吵着。 他们在缅亚银行集团官网疯狂留言。 次日。 没动静。 第三日。 经过与先期投资资本沟通,大家没意见后。 于是。 第三天。 缅亚银行集团就‘顺应民意’,大大降低门槛,把每个份额的价格,定到了一百万,赢得了一致赞扬。 “真贴心。” “这才是一家亲民的企业。” “嗯嗯。” “这速度,真的让我惊讶。” “。。。” 可是。 这还不够。 “能不能再降一点。” “就是。” “一百万太多了。” “五十万。” “四十万。” “三十万。” “。。。” 既然都降了,一些钱不够的,再次嚷嚷起来,要降低标准。甚至,有的人直接建议,立马开始卖期房。 顿时。 刚果金的舆论热闹了。 “十万最好。” “五万。” “五万太低,十万,一套房的价格,而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当做投资,一类能用来买房子。” “我们出钱,你给建房。” “。。。” 他们认为,以其速度,最多也就一个月,就能具备开工条件,一个月后卖期房,和现在投资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