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老大难的問題 作者:未知 既然决定了要做一款定位和A300310相似的客机,那么飞机在最大起飞重量上面就不用再继续像MD-11那样,搞得飞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到270吨,這样明显就不是一款中短程宽体客机该有的样子。 就還是說空客的A300310,這一系列飞机在最大起飞重量数据上,一直都是在140-170吨之间徘徊,现在中航西南要做出同样定位的一款宽体客机,虽然這边的机型在机身直径上要比A300的5.64米大了接近0.5米,這样肯定会导致飞机机身的表面积更大,最终飞机重量会有一些增加。 但是還有一点必须要承认,A300310在机体制造上所使用的材料還依旧是用早年老式的铝镁合金来制造,但是现在中航西南在开发飞机的时候就不一样,随着结构设计能力的进步,相关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飞机的空重是肯定要有所降低的,所以這一加一减之下,两款飞机的空重上面可能会差的不是太多。 再往后涉及到的就是因为中航西南這边的宽体相比起MD-11而言,考虑到航程上的降低、载客量的减少,在MD-11机身55米长度的基础上完全是可以砍掉10米的长度,甚至连机翼都可以再优化设计一下等等,最后只需要把机身长度控制到45米,這样的一款中短程宽体客机在载客上甚至也都還要比A300系列多,毕竟机身截面多出0.5米就意味着单排座位布局最多可以到10人,而每排多安排1人就意味着载客总数上可以多出二十多人。 相比之下的安218,這款飞机的机身截面和空客的宽体客机沒有太多的差距,最后设计出来的飞机也不见得会有多好,這還远不如中航西南现在手中的MD-11魔改计划来的更合适,到时候只要发动机方面能够保证,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几乎就是十之八九了。 至于真要說到发动机的时候,這還真就不得不說它确实是一個老大难,這次中航西南也只能想办法寻找外援,至少国内在十年之内应该是拿不出一款推力在25-35吨之间的民用超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那东西涉及到太多方面。 這裡面的原因肯定是不少,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话:安全! 首先要明白這宽体客机之所以受欢迎,那是因为它一次载客多,而载客多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单位乘客的飞行油耗,最终起到降低飞行成本的作用;而在宽体客机当中,飞机又逐渐地往双发动机方向发展,這同样也是因为双发的油耗相比起四发、三发的油耗可以做到更低,最终的结果依旧還是飞行运营成本降低。 随着双发动机成为民航公司普遍追求的方向,民航公司对发动机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加严苛地要求,毕竟這一架宽体客机起飞就是好几百号人命,出一次空难就是难以想想。 双发机时代对飞机安全要求的提高,自然航空公司就会選擇有经验、发动机质量可靠的老牌航空发动机三巨头所提供的动力系统,這样一来新公司所研制的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就算再好,也难以打开市场。 工业设计制造领域就是這样,涉及到人命問題的时候,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慎之又慎,因此现在杨辉更愿意選擇使用三巨头提供的航空发动机,至少這样能够帮飞机方面先站稳脚跟,至于发动机方面能不能一起发展起来,杨辉還有另外的计划。 而要說到发动机的时候,杨辉觉得這时候乌克兰确实還可以再继续装逼一段時間:“我們预计的中短程宽体客机最大起飞重量在150-170吨左右的位置之间,因此使用的发动机就不需要有太大的推力,之前安218计划使用的D-18TM发动机完全够我們使用,在這方面倒是可以加深合作。” 对于D-18T发动机,中航西南其实已经有了全套的技术资料,甚至還对這款发动机做過很多的研究,一开始那边技术资料到手的时候,联合航空发动机甚至就打算過在D-18T的基础上发展共和国自己的超大涵道比民用涡扇发动机,要按照罗罗公司的路线走准沒問題。 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時間,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内部就出现了不同声音,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是并不支持在D-18T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超大涵道比民用涡扇,這理由也很充分:同样走三转子路线,罗罗在技术积累上远强于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甚至乌克兰那边原厂也比不上罗罗方面,而按照同样的路线来发展民用超大推力,最终也只能在罗罗的屁股后面吃灰。 相应的,反对D-18T的一方也有自己的方案,在624所那边已经有了完整的航空发动机核心机开发经验,并且各种技术储备也不算少,既然624所能够研制四代军用大推涡扇的核心机,那么要打算研制一款民用超大涵道比涡扇的核心机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問題。 况且這时候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的当家人已经不是之前的白老所长,而是由624所在此之前的刘大响院士当家,刘院士出身624所,并且自己還是共和国航空发动机核心机事业的先驱,再加上624所已经成了整個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实质上的技术核心,在這样的强大影响力之下,624所那边会放過研制一款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核心的诱、惑,转而去支持山寨、吃透D-18T发动机之后不断优化的路线? 說实话,虽然D-18T這條路可行,但考虑到屁股决定立场這個永恒不变的道理,最后的结果很明显就是D-18T发动机的资料到了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之后,虽然也有组织对這款发动机的研究,比如D-18T发动机的树脂基静子叶片技术,然后是相应在该技术上发展带钛合金前缘的复合材料风扇叶片。 对于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内部大争论,杨辉破天荒的沒有太多地插手,因为這次也算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从安稳的角度出发,走D-18路线沒错;但是从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技术继承,以及对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套技术掌握,打牢后续技术基础的方向来看,发动机要全部自主研制也同样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