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小报
刘延庆借助种溪和刘光世的关系,利用了种溪的纨绔禀性,把种溪荒唐之事遍传开封,就是想借市井传闻在朝堂上压死种师极。
开封城乃大宋国都,开封之富庶古所未有,号为:“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
一個开封城内便有百万余人,這百万余人便是百万张嘴,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這百万人口中的谣言之威不言自喻。
所以种师极和刘延庆之间的安抚副使之争,虽是起于朝堂,但却将决于市井,刘家父子想要以此来对付种家,而种家如果想要回击,自然還需有赖于此,种溪的法子也正在這裡。
刘延庆给种溪做局,是经過新党人的手的,而且是早有准备,所以消息传地很快,种溪不過少年,沒有那么大的本事,而且時間仓促,也沒有日子给他慢慢筹备了。
不過凡事总归是有法子的,种溪也想到了一條路——小报。
小报之說,北宋中期便已有之,小报起源于邸报,邸报所载朝中政事,官吏任免之类,主要发告于各级官吏,用以知悉政事。
邸报的用途如此,也就决定了邸报并非人人可得,而且邸报的內容太過官方,并无趣味可言,无法满足时下百姓的消遣所需,所以小报也就应运而生了。
小报和交发于官吏的邸报不同,小报只流传于民间,而且所记除了朝中政务之外,更多的還是朝野内外的趣闻消息。
上到边关军情、宫廷秘辛,下到逗鹰溜犬、家长裡短,甚至就连朝中哪位相公家的六房小妾红杏出墙都能记载在内,而且內容详实,声色并茂,连日子和地方都给你交代地仔仔细细,明明白白,可读性极高。
开封城富庶,人口百万,开封百姓在每日繁忙之余看些小报便就成了一個常见的消遣方式,故而小报在开封城中极受欢迎,每日刊发数万尚且不能应需,可谓火热。
小报如此猖獗,而言搬弄真假,朝中自然不会坐视,可朝廷虽然也几番打压,抓了些人,但小报却屡禁不止,封都封不住,后来朝廷索性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严管了。
小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想要买小报来看不难,但种溪不是要买小报,而是想送出消息,交给刊发小报的人,這就不容易了,不過种溪也有他的法子。
在开封城中刊发小报的报点隐蔽,他们不会亲自走街窜巷,去兜售小报,他们下面有专门负责划了片区,满开封跑动卖报的“小经纪”。
报点负责刊发小报,而小经纪则负责从报点這裡拿了小报,跑出去售卖,最后再从报点這裡得些分润,换句话說,只要找到卖报的小经纪,也就能找到报点的所在了。
清早是小报最好卖的时候,每到早间饭点,便有兜售小报的小经纪怀揣着小报,游走于各街巷的酒楼茶肆,瞧见了正在用饭的人便会上前兜售,在這個时候想找到卖小报的小经纪最是容易。
次日清早,种溪换上一身小厮的衣裳,悄悄地就从侧门溜了出去。
种溪出得府来,一路来到龙津桥,寻摸了间自己之前都不曾去過的酒肆,特地挑了张空桌子,再问酒博士要了两张胡饼,一盘凉拼,一碗热腾腾的粉羹,坐了下来。
种溪出来地早,是空着肚子出门的,难免是有些饿了,但這趟种溪的目的却不在餐饭上,而是一边嚼着饼子,一边四下张目探看着,寻着小经纪的踪迹。
也算是不负种溪花费的這般心思,种溪坐下不過吃了半张饼子的功夫,一個怀裡揣着小报的小经纪就探头探脑地走了进来,瞧着种溪正一個人坐着,就麻溜地迎了上去。
“小郎君,今日新出的朝报,要不要来一份?十钱一张。”小经纪从怀裡掏出了一张小报,对种溪小声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