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十八章 造個火炕取取暖

作者:风逝
继续闲聊了一会儿,三人终于在母亲的催促下出了门。沒办法,谁让他這当哥哥的“忘了”很多的事,只好让两個弟弟带路了。

  从温暖的室内走出来,杨华才真切感受到深秋的寒冷,看着两個和自己差不多微微发抖的弟弟,他也只好暗自抱歉。

  由于沒有棉花,這個时代的御寒手段相当有限。

  贵族倒不用担心,他们可以選擇各种动物皮毛制成的裘袍或填充了蚕丝絮的绵衣御寒。

  普通的平民用不起這些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家境稍好点会用一些下等动物的毛皮制成短衫,一般点的则会在衣服被子裡填“缊”,也就是纺织时剩下的乱麻、旧絮;再差点的便只能填芦絮等野外植物的产物了。

  可不管是缊還是芦絮,以這個时代的缝纫技术,就算只是填充在被子裡,一觉下来,睡觉稍不老实点的人也能让其乱成一团。

  而要制成衣服還能穿得出去,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贫困的周地,能够拥有一套体面的冬衣,差不多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這其中還有不少是“祖上也阔過”时传下来的。

  每到冬季,一家人共用一套衣服,谁出门便由谁穿的现象在周地也并不罕见。

  在自己的计划列表裡再加上一條改善保暖之后,三人便迈开大步向后山进发,以运动来抵御寒冷。

  走出两三裡,杨华才算是缓過来,得以仔细打量周围的环境。

  這一带其实也不算是山,只是邙山余脉的丘陵地带。

  此时正是铁制农具开始广泛使用的时期,由此而带来的生产力大提高支撑起了战国频繁的战争。

  可這一工具更新的潮流却似乎忘了洛阳盆地一般,周地的人们刚抬脚想要跨进铁器时代的门槛,就因周室的衰落被一脚踹了回来。

  绝大多数周地的民众仍然只能使用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锄,持着這些简陋的工具,连平原、河谷的耕种也极为艰难,更遑论周王室分给他们的丘陵坡地了。

  看着村子周围遍布着枯萎的荒草、灌木,杨华心裡有些不是滋味。虽然沒有生长在农村,可還是多少知道农业生产的模样。

  在他那個时代,很多地方,大量的机械化已经取代了人力。而在一些发达地区,一個人耕种上百亩也不是什么难事。

  若要想靠家裡的這点地改变自己的生活,要做的改变实在太多了,自己该如何着手呢?

  一边思考着,一边沿着溪边溯流而上,走了两三裡后,三人来到了一处陡崖下的山洞口。

  看来這就是平时自己寻找水晶之地了。打量了一下周围裸露的岩石,主要是以石灰岩为主,心中略微回忆了一下自己那点可怜的地质知识,便开始追逐已经进洞的两個弟弟。

  等杨华进洞之时,林和壮已经用火镰点起了简易的火把。

  洞中的地面已经被踩踏得光溜溜的,看着二人一副轻车熟路的样子,显然這裡早就是村中孩子的乐园了。

  這個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并不大,只能供三人并行,但高度却有近十米,越往裡走就越窄,一直走了两三百米,已是到了尽头。

  在杨华疑惑的眼光中,林和壮像猴子一样灵活地向上攀爬,不一会儿便消失在石缝之中。

  杨华无奈地摇了摇头,恐怕也真的只有孩子们,才能发现洞中的奥秘。

  当下小心翼翼地沿着二人的足迹跟了上去。尽头是一個仅容一人爬行的小洞,爬出十几米后,便来到一個几十米见方的空间。

  无心去关注周围的石钟乳,二人围着的水晶石立即吸引了杨华的全部注意力。

  一般說来,水晶都是生长在热液型的石英矿脉中,石灰岩中并不多见。不過這個水晶矿柱居然品质不错,虽然已经被砸碎了大半,最下面還有一截尺许长的柱体保存完好。

  杨华一边招呼两個弟弟将周围散碎一地的晶块装进袋子,一边打量這块完整的水晶。

  整块水晶柱面平整,无色透明,直径约有二十厘米。小心的用石块从底部开凿,心裡却在思索着如何利用這块水晶。

  作为一個业余天文爱好者,望远镜几乎是基础配置。

  杨华之前便拥有大大小小好几副望远镜,其中一副是他十六岁生日时,父母花了上千元买来送给他的,虽然只是入门级的天文望远镜,却着实让他兴奋了好久。

  因为這一爱好,他多少還是了解了一些望远镜的知识。

  望远镜最重要的部件无疑就是镜片了。用玻璃来做镜片是很多人的常识,中国第一條浮法玻璃生产线就建在洛阳,在距王城公园不远处,還有一條以玻璃厂命名的路。

  他只是大概知道玻璃是怎么烧制出来,嗯,相当大概。花点時間捣鼓,烧出玻璃应该還沒問題,可要制出适合镜片用的无色透明玻璃,那就远远超出其认知范围了。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

  造不出无色透明玻璃,透明水晶也是磨制镜片的绝佳材料。

  眼前這块水晶,足够制出几十块镜片了,组装個望远镜绝不是問題。有了望远镜,自己总算有一件趁手的工具了,毕竟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天相。更何况,這东西绝对是划时代的新奇玩意儿,自己应该能够用来换点小钱钱改善生活吧?

  至于怎么把這一大块水晶做成大大小小的镜片,也不是什么难题。

  高石子和泰山不是正在帮苌弘制作星厅么,這两個可是墨子和公输班的高徒。

  高石子嘛,歷史上好像沒怎么记录其具备匠艺的事,可泰山那就如雷灌耳了。“有眼不识泰山”,這可是公输班发出的惊叹,能让這個木匠祖师爷如此赞誉,手工活能差得了么?

  心裡有了主意,杨华凿取的动作更加小心谨慎,工具又不趁手,足足忙了半個时辰,才总算完整的取下了那块大水晶。

  就這么点活,已经让他大汗淋漓,全身酸痛。只是想到极有可能借此解决温饱問題,心裡只有說不出来的高兴。

  将洞中的大小水晶残片,搜刮一空之后,三人便踏上了归途。临出洞时,林和壮都意犹未尽,壮嘀咕了一句:“洞裡可比家裡暖和,還不如住在山洞裡,而且沒那股呛人的味道。”

  为了取暖,几乎每一家都会在屋裡用火塘取暖,不過由于通风性太差,所以燃烧产生的烟气便难以排出,积累之下空气自然浑浊不堪。

  “那是因为山洞裡几乎是恒温,和外界沒有多少热量交换,所以才会冬暖夏凉。”杨华随口一答,接着便呆住了。

  对啊,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還会为一個小小的保暖問題困住。

  兴冲冲地带着两個弟弟赶回家裡,杨华便开始分派任务,准备完成自己到這個世界的第一件作品:火炕。

  一开始的时候,他把解决保暖問題的思路放在了衣物上面。

  可在他的记忆中,最适合用于普通民众御寒的棉花并不是华夏大地上的原生物种,出现的時間比较迟,推广普及的時間就更晚了。

  他并不清楚此时哪裡有棉花,說不定远在万裡之外,自己连走出百裡都還成問題,所以想都不用再想。

  皮革倒是暖和,又太過昂贵,在养殖业几近凋零的周地是别想了;毛纺织品的原料倒是便宜,但要用羊毛纺线,原料就算能找到,自己恐怕也要研究好一段時間才能解决其中的技术問題。

  如此,他便限入了思维的困局。

  不過山洞的保暖效应打开了他的思路,不就是热能传导么,改变不了衣物,那就改变小范围的局部温度嘛。在北方农村,谁家裡能沒個火炕啊!

  這东西,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对材料需要也不高,造起来应该也不复杂,绝对是现在這种情况下的上上之选。

  两個弟弟各自领命而去后,杨华就开始在院中的地上设计起草图来。

  目前自己能用上的建筑材料极为有限,也就只有石块、泥土和木头,所以设计方案也只能量体裁衣了。

  火炕只是個简单的对热量传递和储存過程利用的产物,只要设计好烟道,不让燃烧产生的气体进入室内,便绝对沒有危险。

  可惜材料实在有限,不然他大可设计一個集供暖、烧水、做饭为一体的热能系统。

  要知道,对于這個时代的普通百姓来說,冬天洗個热水澡,那可真是一种奢侈的举动。凭一個小陶罐,想要烧到足够洗澡的热水,实在是太麻烦了。

  之前他实在忍不住用井水擦了個澡,那酸爽,缩在被窝裡好久才缓過劲来。

  有了火炕,以后再想办法烧出大点的陶缸,自己就可以好好泡個澡了。嗯,這條也要加入计划任务表裡,否则一個冬天不洗澡,人都得臭了。

  有了目标,整個人的精神劲都不一样了。等他哼着歌设计好结构图的时候,刻也依约而来了。

  杨华哪裡舍得走,简单的向刻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后者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下也不赶着回城了,立即加入了建筑大军。

  也幸好有刻的加入,林和壮毕竟年少,而且从小营养不良,身体也确实沒多少点力气。

  杨华自己虽然稍好点,但干起体力活来還有些吃不消。若真只有他们兄弟三人,怕是一天也完成不搬运任务。饶是如此,四個人也忙活了两個时辰,才算把杨华需要的材料备齐。

  休息片刻之后,四人又开始忙碌起来。

  虽然看起来是個简单的工程,但华和刻都沒有這类的经验,林和壮就更不用說了,其间還塌了好几次,除了中间吃了母亲熬的粟米粥,几乎一直沒有停歇。

  一直忙到大半夜,這個工程才算基本完成。

  看着眼前這個坑洼不平极是粗糙的火炕正热气蒸腾,杨华感慨不已:设计虽然已经极尽简洁,但這与自己预想中的成品差别未免太大了吧。

  看来光有好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高超的技艺单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那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行。

  想及此处,他不由担忧起自己那几個初步形成的构想起来,理论上都是可行的,在他看来甚至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真正付诸实施,不知道会遇到多少困难。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