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刻丝(下)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十指春风盍至此乎?”
這项工艺出于何代不知,到了宋朝后进入了大成,后来元明都远远不及,只有清朝的工艺才追赶上来,可多了一份华贵,少了一份雅气。
早先是贡品,后来皇家需要量大,结果聘請了优秀的织女,直接进入皇宛,在刻丝作与绣作裡进行刺绣或者刻丝。坊间裡流传的刻丝制品良莠不齐,且十分昂贵。
并且也走错了方向。
比如在自家店裡面就看到几件刻丝制品,是刻在衣服上的,這個很费工时,一织女一年仅刻一件衣服。郑朗刻意留心看了一眼,却让他很失望,连他這個小收藏的,都看不上這几件作品。但也难怪,好刻丝制品很少,就是有,也不是现在郑家能拿上手的。
然不是最关健的。
刻丝制品不仅昂贵,還有高雅的一面,它是艺术品,不是用来当衣服穿的。就象后世再有钱,若用价值上百万人民币,明朝万历黑漆描金龙凤纹笔练毛笔字,其他人会产生怎么样的看法?
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临募书画,這才相得益彰,彰显它的价值。
工艺也走错了方向,皇家裡什么工艺不知道,但坊裡的工艺,一女一织,浪费了速度与工时,一般大型刻丝,皆是多女协同丝织,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
但想到了另一個問題,气沮了。不是织女,织女比较好請,只要出得起重价,定州的小机刻丝工艺十分成熟,也能請来工艺好的织女。真不行,凭借后来记得的知识,以及脑海裡的硬盘,還能点拨一二。
不为赚钱,每年店裡推出十几件高档的刻丝,都能提高店铺的挡次。
然而,上哪儿去請书画大家?
难不成自己還要练习绘画?
脑海裡翻转了无数個心思,這一行,知道店裡大约收入了。若是经营正常,一年收益三千缗钱還是有的,在郑州不算是大富豪,但足以让他能過上小资的生活。
电视汽车大约不要想,但這种生活似乎也不错。要么改天买一些硬鬃毛来,再用一块竹片,做一個土制牙刷,再将现在這种用天麻、藁本、细辛、沉香、寒水石制成的牙粉,做成泡沫状,那么也可以刷牙了。
其他的熬一熬也就過去,再用上几年功夫,考中解试,带着功名,也沒有人敢小视自己。似乎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那個十年的约定,有些压迫感的。
要不要从现在起学习绘画,自己以前還有一些画功底子,再认真学一下,综合后世的一些画法,成大家未必,可成一個小家,倒也能办到。只是這样一来,会不会分去心思?
一路想着,牛车到了自家门前。
几個娘娘全部迎了出来,很是担心。
大娘关切的问道:“宋伯啊,沒有与刘掌柜他们发生什么冲突吧?”
“沒有啊,神了,大娘。”四儿喜得眉开眼笑,抢着答道。然后将事情经過,一股脑說出来。
“作孽哦,他们怎么這么黑心啊。”几個妇人一起叫了起来。六千多缗钱,放在那一家都不是一個小数字,其实真追究下去,碰到一個执法严厉的官员,四人是能全部判决死刑的。官司打到京城,都沒有用,贪墨的数量太大。
“這也好,朗儿处理很对,得人饶处且饶人。”大娘抚着胸口說道。
“大娘,事情到這一步,爹爹也有错,孩儿更有错。人心沒有善恶之分的,每天经手大量钱财,爹爹管得又松,胆子一天天的大起来。再加上爹爹去世得早,看到我家孤儿寡母,又认为孩儿不争气,胆子更大。儿饶了他们這一遭,但店裡面必须再派两個新掌柜過去,不怕浪费,否则到明年,又生出什么事端。到时候,我家心好,反而会让人以为软弱可欺。”
“大娘,小郎的话在理儿,”宋伯這一回算是服气了,对自家小主人都快到了膜拜的地步。谁說我家小主人是败家子的,看看那一家儿郎能有我家小主人聪慧?
大娘還在犹豫不决呢。
“大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郑朗道。
“大姐啊,就听朗儿的话吧,看看這几個作孽的东西,若不是朗儿聪明,两三年下来,都能将我們店铺给卖了。”
“岂等到两三年,若是今年我們忍气吞声,明年店裡面财产变会让他们便卖一空。不会给我們两三年時間。”郑朗苦笑。這样的事,以前又不是沒有发生過。
所发生的对象,主家都似象自家一样,看似沒落了,结果被恶奴夺去了剩余的财产。就连官府都理不清,换句话說,律法是律法,无论任何年代,又能有几個公平执法的清官?
四娘狐疑的看着亲生的儿子,低声问:“朗儿,你什么时候学会算账?”
对于宋代人,算账也是一個技术活,各种算学经义不在科考项目之内,然而国子监裡除了太学外,還有算学与律学、医学、武学、书学、画学以及道学,当作了重要的专科,为国家培养特殊人才。
“娘娘,真宗皇帝不是写了一首诗嗎,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心裡面却在說,這首诗害得多少人读成书呆子。
四娘不懂,也认不识几個大字。搪塞過去,毕竟她才是真正的亲生母亲,脸上终于绽放出笑容。
但正事要紧,郑朗說道:“大娘,你到舅家,让舅父他们請两個可靠的人手吧,店裡面不看管一下,孩儿是不大放心。”
大娘是一個沒主见的人,都這样說了,只好点头同意。收拾了一下行李,准备回娘家,郑朗又将她拉住,說道:“大娘,稍等一下。”
元旦节就要到了,家家备年货,還准备一样东西,桃符。原来是在桃印上刻有神荼、郁垒二门神的,后来蜀国于桃板上书写对联,渐渐流传开来,用春词代替了门神。但沒有用红纸,還是用薄木板,长的能达二三尺,大四五寸,写好了春词,将旧的桃符拿下来,换上新的桃符。
郑朗拿出一只桃符板,用毛笔写了一行字:
堤林错蒙烟,一对剪燕正欲回。
舅舅也是一個举子,多次沒有考中省试,后来灰了心,但平时喜歡卖弄风骚。因此,写了這個上联,大有深意的。
大娘不懂,识几個字,大约意思明白,天要下雨了,河堤上柳林蒙上了一道雨烟,但這场雨下得不大好儿,一对剪燕踏着春天的气息,飞回来了。一副很清新的画面。看到儿子写完了上句,就开始用笔洗洗笔,不由奇怪的问道:“還有下句呢?”
“大娘,上句足矣,舅舅一定会喜歡的。”
PS:诸位,若有下句,敬請对出,有赏。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