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六十八章  古人

作者:刀一耕
第六十八章古人 第六十八章古人 四月二十九日,陆洵赶在四月底,就在自己的新宅子裡,正式对外举办了《小松》的「初读」会。 除了之前《行路难》「初读」时的众人悉数到齐之外,来的還有本地两個小世家的杰出子弟,并汝南周氏四人。 那两個名额,是卖出去的,卖了九千两银子。 至于周氏,尽管周本中依旧只是被羁押在县衙的大牢裡,“斩监候”的判决尚未通過太守府并上报刑部,算是還沒落地,但毕竟该周靖周县令办的事情,他還是很认真的去办了的,陆洵自然要信守承诺,给了第四個名额。 這一次的「初读」会,陆洵实际到手两万一千两银子。 以至于连他都不得不感慨,要真是能敞开了卖,自己很快就会成为当今天下最富有的人——超過当今四大帝国的皇室,都不是沒有可能。 然而事实上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三星四星的诗作问世,已经牵动世人之心,却到底還沒有大的妨碍,顶多就是各大世家都很愿意跟自己做些交易罢了,互惠互利的事儿,但要是五星六星之诗一出,那事情就会迅速变化。 到那個时候,很可能局势就不是自己能轻易掌控的了。 還了郭芬六千两买宅子的钱,剩下的自然就算是剩下了,全部交给陆老娘掌管,作为家裡之后的生计支出。 并且在此之后,陆洵正式邀請路宁来为自己管家。 路宁连一丁点犹豫都沒有,便慨然应下。 不管是汝南周氏,還是本地那两位小世家的子弟,都還惦记着陆洵另有一首四星之文《读孟尝君传》的「初读」沒办,临走之前,都是殷勤致意。 但陆洵已经决定,接下来就不卖银子了。 在世俗社会中生存,简直是一举一动都离不开银钱,但银钱這個东西,却也只能管這個用,到了一定数目之后,再多了就纯粹是数字了。 他需要一些更有用的资源。 譬如,据說汝南周氏手裡掌握有十三种仙药的种植技术,這甚至是他们历经千年一直到现在都屹立不倒的核心根基之一,想要种植技术,固然人家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卖的,也绝不愿意拿出来交换,但要求从他们手裡交换一些成品丹药呢?总是可以聊聊的吧? 对于這世上的绝大多数修行者而言,丹药都是绝对的硬通货了。 時間进入五月。 邺城這边的雅会文会,举办的越发频繁了。 各路大大小小的世家,无不召集本地的文人名士们,以各种名目来举办文会,甚至邺城之外,魏郡各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世家们、名士们,也都纷纷赶到邺城,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文会中去。 大家都在为端午节那一日的铜雀台文会预热。 在一年而言,那是仅次于中秋节太守大宴铜雀台的一次顶级盛会了。 各家名士、诗人,都倾尽全力,把憋了半年的压箱底的诗作拿出来,希望能够崭露头角,最好能拿到高一点的星级评定。 而各路世家在這個时候,也都很愿意用心地与名士诗人们宴饮、交流、拉拢,当然,還有交易——前面大约都是铺垫,最终目的都是交易。 陆洵对此毫无感觉。 他只是从自家老娘口中得知,最近邺城的牛羊肉价格飙涨。 事实上這是每年的惯例了——真正的大族世家,自家旗下各种产业都是有的,基本上都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根本就无需对外购买,也因此,他们的大肆宴饮,并不至于影响到市面上的牛羊肉价格,但架不住就连一些小的家族也借這個名士云集的机会,对各路名士施以拉拢,因此越是临近端午,整個邺城就越是酒肉飘香,那各类食材的价格自然是一路飞涨。 除此之外,陆洵接到了许多的請柬和拜帖。 是真的好多! 路宁那裡很快就攒了好几摞。 一首四星之诗、一首三星之诗,外加一片四星之文,陆洵在短短的半個来月的時間内,就公开地拿出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就算是有些名士们非得要不承认,也架不住各路大大小小的世家们,都是眼馋的。 偏偏陆洵一向深入简出,之前又刚刚遭遇了刺杀,与各家的交情并沒有来得及建立起来。那這個时候,若谁能抢在第一個請他到场,自家的文会毫无疑问会马上成为整個邺城,乃至整個魏郡的焦点所在。 若他在文会上還能再写一首诗,那就真的是要一時間名动天下了。 然而,陆洵当然不去。 他每日裡晨起习武,至午方歇,除此之外,就只剩下修行。 這几日裡,他唯一的一次外出,也只是很低调地带着保镖,去了一趟田小翠的家裡,算是为田小翠的「开窍」充一下护法。 本来其实不需要,但田小翠特意打发了坠儿過来哀求,陆洵也就当是出去散散心——虽然明知道「开窍」不是坏事,田小翠也才刚刚二十一岁而已,从時間上来說,稍晚,但還沒真的晚,但她的确是从一开始就很害怕這件事,只是碍于這是陆洵亲自点名要求的,她才不得不老老实实按照蔡家小娘子的要求去做。 当然,陆洵的這种深居简出,是少不了要被人嘲笑的。 尽管入室刺杀案就在不远,但随后陆洵就几乎不敢出门了,這等胆小之举,自然是成了不少本地名士口头上胆小如鼠的实证,频频拿来嘲笑。 为此,连诗作都写出了不少。 明斥、暗讽、隐喻,各种手法层出不穷。 甚至還有两首一星之作诞生。 陆洵不为所动,仍旧老老实实的窝在家裡。 而外人所不知道的是,就在刺杀一事发生之后,這短短的五六日的時間裡,他已经陆续的又点亮了四处「星宫」了。 有灌顶「文气」的强力加持,再经過重新的「开窍」之后,他的修炼进度一日千裡,而且几乎不需要从天地之间汲取丝毫的「文气」,只凭借着炼化作诗所带来的「文气」,就已经足够了。 眼看端午将至,邺城之内正是最热闹的时候,忽然有一日,繁忙熙攘的邺城南门外,来了一位中年文士。 他看上去约莫三十来岁,容颜清雅,举止从容,笑容谦和,他穿一身月白色长衫,头戴庶人帽,背后背了一個不小的长方形竹篓,已经破了几個洞,露出裡面的书籍和两套替换衣服的一角。 竹篓旁挂了一把长剑,看上去更像是装饰品。 竹篓上方,還站着一只打瞌睡的鸟。 它有着青色的羽毛,喙短而黄,形若喜鹊,却小了些,头顶上是鲜艳夺目的红冠——它应该是困得不行了,此刻闭了眼睛,随着中年文士的走动,就站在竹篓上一摇一晃的,给人的感觉,似乎随时都可能会掉下来。 那文士随着入城的队伍,来到城门前,接受检查。 守门的士卒一看這打扮气质,就知道是赶来参加邺城的端午文会的,也不为难,不曾怎样认真搜拣,只收了五文钱的過门税,便放了进去。 只是等他過去了,却又忍不住看了一眼那竹篓旁挂的剑,不由笑笑摇头。 出门在外的人,会带上武器防身,本是正常,毕竟這天下虽然大体太平,但即便是承平如魏郡,地方阔达两千裡,户口也只有千万户而已,事实上人们只是零散的聚居,而在人类的活动轨迹之外,還有大片大片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 那些地方,纵是沒有盗贼聚啸,也有数不清的山精妖怪。 旅途总是凶险的。 但以此人的身形、气质而言,看见他的人都会怀疑他能不能舞得起剑来。 入城之后,那文士找了处食肆,吃了一碗汤饼填饱肚子,会了帐出门,這才叫醒了自己背后竹篓上那鸟,命它指路。 然而其实它也不知道该怎么走。 它只在飞的时候能找到地方。 于是文士无奈,只好寻了路人打听一番,這才认准了道路,直奔城北的帽儿巷而去。 约莫半個多时辰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幽静的帽儿巷,過去叩响了“赵宅”的大门,待门人打开门,他拱手,客客气气地道:“還請禀告贵主人一声,故人河东吴仿,前来拜会。” 再求几张月票! 相关 第六十八章古人__修真小說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