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妖书案2
如果說当时有人想利用舆论给皇帝施压,让其不敢违背祖宗法度,逼迫其早日册立太子,对自己不是太有害的话,那今天這本续集就无论如何也說不過去了。
表面上看朝臣们是担心皇帝废了太子重新立福王,可只要脑瓜子裡沒水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事情百分百不是這么简单。
现在自己已经是被正式册封過的太子了,除非犯了错,還得是危害江山社稷的大错,否则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随便便轻言废立。再在這個問題上過份纠缠,除了能触怒皇帝,对自己半点好处都沒有。
续忧危竑议裡总共也就几百個字,是两個人一问一答形式的对话。问话的人沒写名字,回答的人有名有姓,叫郑福成。
說了啥呢?大概意思就是郑福成說,万历皇帝之所以会立皇长子为太子,是被沈一贯封還了圣旨,拖不下去的无奈之举。用不了多久還得想办法把太子废了,改立福王为太子。
证据就是让朱赓入阁,朱赓、朱更,谐音的意思就是老朱家的太子還得更替。至于說沈一贯,书裡也评价了,說這位大学士很阴险、很狡诈,如果皇帝非要换太子,他肯定不会强出头阻拦。
按說這种沒署名的揭帖犯不着引起朝廷如此重视,但這次搞的动静有点大,京城裡散布的到处都是,大学士朱赓只是捡到了其中的一份,很多人比他知道的還早,想压下去已经不可能了。
就是這么短短几百字却牵扯进去好几個关键人物,首当其冲的就是郑贵妃。如果不是她仗着受宠吹枕边风,皇帝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尔反尔,在册立太子的事情上和朝臣们斗了十多年呢。
而后是三位内阁大学士中的两位,沈一贯和朱赓。這两位一個被說成了见利忘义的小人,一個被說成了皇帝用来换太子的帮凶,全是反面角色。
再然后是太子,虽然在书裡沒有關於太子的半句评价,可事情的核心依旧是换太子,不管想不想也躲不开,必须是主角。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沒有好处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去做。换句话讲,人做事总是有所图的,无论主观還是客观,总能找到蛛丝马迹。
可古人又說了,人心难测。在沒有直接证据的前提下想判断一件事的真相往往是非常难的,甚至沒有可能。但有個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大致分清楚一件事的走向,最终受益人!
那么在第二次妖书案裡谁是受益者谁又是受害者呢?掰着手指头一数,得,不管郑贵妃、内阁大学士還是太子,好像沒一個能获利的,全是受害者!
难道說用朴素真理无法判断此事的大致走向嗎?非也,這個技巧還能反過来用,不看谁受益,看看谁倒霉,也能得到相似的答案。
那么谁最倒霉呢?从表面上看,蛊惑皇帝、勾结外臣、图谋不轨的大反派应该是郑贵妃。
其实不然,仔细想想,从十多年前皇帝和朝臣们开始就立太子的問題展开拉锯战,郑贵妃已经被扣上了类似的大帽子,名声早就毁了。现在再毁一遍损失极其有限,甚至会引起皇帝的同情,适得其反。
接下来再看看太子好像也受到了波及,万一书裡說的都是真事,皇帝恼羞成怒来個六亲不认硬把太子换了,立刻又会变成倒霉蛋。
可仔细一想好像也不对,如果皇帝真有這种二百五不管不顾的魄力,当初就不用和朝臣们舍脸耍无赖了,又何必挨了十多年骂呢。
最后還剩下沈一贯和朱赓两位大学士,现在他们俩肯定特别被动。先不提书裡的內容是真是假,反正黄泥已经掉进了裤裆,想說清楚也沒人信。
這种情况如果放在后世根本不算事儿,顶多是严查诬陷者,在一切被搞清楚之前被诬陷者啥损失都不会有。但古人比较好面子,尤其在官场混名声很重要。现在沈一贯和朱赓除了自辩之外,同时還得暂时回避以示清白。
此时结论就有了吧,真正的受害者不是郑贵妃也不是太子,而是這两位内阁大学士。然后就比较好推论了,啥妖书不妖书的,矛头根本就不是指向郑贵妃和太子,更不是关心国本,而是彻彻底底的朝堂倾轧!
贵妃、太子、包括皇帝,只不過被人家拿来当武器用了而已。要问是谁有這么大胆子,敢拿皇帝、太子、贵妃开刷,洪涛也不知道。
但能确定的是,自打沈一贯担任了内阁首辅之后大肆安插浙党官员,已经引起了朝中其它势力的警觉,其中最大的嫌疑就是东林党。
按照歷史走向,此时东林书院還沒建成,不应该有东林党的存在。但事实上這個暗中的盟友组织早就有了,且在之前的几次朝堂争斗中崭露头角,只是還沒有统一的称呼而已。
“此事已经闹了好几日,陛下令锦衣卫彻查,目前吏科都给事中项应祥、四川道御史乔应甲都已到案。陈公公的意思是让千岁爷不必为此事担忧,但近日来還是少去四夷馆走动为妙。”
王安不光介绍了案件的进展情况,還转达了陈矩的忠告。上次妖书案爆发时皇长子有点漠不关心,倒也不算错。可這次不一样了,主要是皇帝急眼了,非要查出是谁在造谣。此时最好躲远远的,半点也别掺合。
“請陈公公来一趟!”那该不该卷入這场政治风波呢,陈矩說的很对,窝在东宫裡等待事情结束才是正路。但洪涛有其它打算,妖书案就是接近皇帝的最好机会,此时不动又待何时!
“千岁爷,陈公公近几日全在锦衣卫坐镇,责任重大,怕是不便随意走动。”王安以为太子心裡還是不安生,打算叫陈矩過来问问。
“把此物当面交与陈公公,不可假托他人之手,更不要为外人所知。”洪涛闻言也沒多讲,拿起桌上的毛笔随手写了张纸條交给王安。
事实证明陈矩再忙也不敢不来,一個时辰之后瘦巴巴的老太监就带着内侍赶到了东宫,不由分說先把前院清了场,所有人包括工匠全回住处门窗紧闭,不许随意走动,然后才一個人快步走进了东暖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