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不择手段
整個万历三十二年,景阳皇帝朱常洛過得還算风平浪静。内阁经過补充之后有了五位大学士,朝廷裡被万历皇帝拖延的上百個官职也逐步获得了批准补充。
在大部分朝臣眼中,年轻的新皇帝要靠谱的多,也勤奋虚心的多,至少沒给大家添什么麻烦,所以不管何门何派,暂时還是比较满意的。
但在這裡洪涛又耍了点小手腕,补充官员自然要由内阁票拟,再交司礼监批红用印。总共一百七十五名实授官员绝大多数洪涛都不认识,更沒听說過,到底谁真有本事谁是草包,除了问问田义、陈矩、李贽之外,再无消息来源。
可這三人的话也不能全当真,他们有可能說的是实话,但对一個人一件事的评价,每個人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本来是個有本事的人,换個角度看,說不定就成了道德败类。
由皇帝挨個鉴别吧,无论从時間、精力、调查手段,方方面面都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這就是为什么皇帝离不开内阁、离不开朝廷的根本原因。
地位再高、权力再大,也得有人帮忙执行,否则就是白纸一张。洪涛之所以不一上来就大张旗鼓的搞改革,甚至一個字不提要改革的企图,也就是怕惊动了朝臣,被他们视为异类。
那样的话,皇帝就会被困死在皇宫裡,既听不到外面的真实情况也得不到国家状态的真实汇报,饶是有多少雄才大略,命令走不出宫门也是白瞎。
对于這一百多名官员的任命,洪涛采取的办法特别简单也特别阴险。他先单独召见了沈一贯、沈鲤、朱赓和叶向高四位内阁大学士,把备选官员名单分别发下去,再让他们单独写一份处理意见呈上来。
同时特别叮嘱了,同意谁不同意谁,别光說個名字再含糊夸几句贬几句,得写清楚缘由,也就是为什么同意,为什么不同意!
這份东西不用走通政司,也不用通過司礼监转达,全部单独交给陈矩,避开了田义,也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不会被外人看到。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大学士们别有思想顾虑,敞开了夸敞开了骂,把真实意思都表达出来。
然后洪涛就可以耍小手段了,他通過互相比对這几份奏折的內容,就可以分析出哪些人是沈一贯要保的浙党、楚党、齐党官员,哪些是沈鲤要保的东林党官员,哪些是朱赓和叶向高推薦的中立派。
大致搞清楚了這些問題,答案也就差不多揭晓了。浙党一系同意几十名、东林党一系同意几十名、中立派官员也同意几十名,再加上泰州学派的十多名,谁也别赚谁也不亏!
除了数量之外,還得在职位上稍加選擇。御史言官谁家以前少了,现在就多分点;六部实权官员以前谁家多了,這次就少分点,大概弄個平衡。
這就是赤果果的掺沙子搞均衡,不让任何一派取得绝对强势,也不让任何一派失去话语权。你在内阁裡有人,我在内阁裡也不是哑巴。你有個礼部尚书,他還有個吏部尚书呢,互相之间的实力差不了太多。
平衡就是好事嗎?洪涛的答案是不!是否能稳定,一部分取决于平衡的各個点之间是否重量相等,還有一部分取决于中心点是否够份量压得住,缺一不可。
现在朝中各派之间勉强算是平衡了,可皇帝做为中心点份量显然不太够。于是乎,朝堂上的斗争不光不会平息,反而還会加剧。
任何一派都不愿意放過年轻皇帝好忽悠的大好机会,打破脑袋也得取得皇帝的信任,借此来获得更多话语权,同时排挤敌对势力。
如果现在是万历皇帝做为中心点,他肯定不会這么玩。一两個派别争斗起来就够烦人的了,弄成三国杀甚至四方角力,整天能愁死。
可洪涛就愿意這么玩,也只能這么玩。原因只有一個,根基不稳。做为新登基的皇帝,上位的還這么突然,严重缺乏過渡期,更缺乏执政班底。
手底下只有小猫三两只,连后宫都摆不平,根本无法有效控制朝廷走向。此时再求稳就会永远被打压,想翻身必须出奇招,比如坐山观虎斗。
只有朝臣们忙起来了,互相之间斗得天昏地暗、眼珠子血红、头脑发胀时,当皇帝的才有可能用手中不多的筹码去以小博大、乱中取胜。
虽然說這么玩很需要智商和手腕,還得拼人品和运气,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甚至会危及朝廷和国家稳定,但洪涛坚信能获得最终的胜利,理由就是上帝视角和对人性的理解把握。
所有朝臣不管能力多强,哪怕张居正活過来,顶多也只是活過一辈子而已,全部想法思路计划部署都要走一步看一步,沒有半点先见之明。
但洪涛不用,他熟知歷史走向和每個关键点、每個关键人物,等于是下棋的时候先走了五步。如果這样耍赖還不能赢,只說明一個問題,根本就不该碰棋盘!
說得這么玄乎,到底有沒有用呢?只要看看拿到批红时四位内阁大学士想反对又找不到同盟、想同意又很不甘心的大便干燥表情,答案基本就定了。
“田公公,陛下如此批复可有深意?”朱赓对這個结果是最满意的,应该說是远远超出了预期,然后内心也很不安,忍不住追到门口拽了拽田义的袖子。
“万岁爷的心思岂是我等奴婢能乱猜的……不過老奴倒是听万岁爷說起過,诸位大学士都是老先生,做为学生不好厚此薄彼,這才从推薦名单中各选了一些出来。唉……为了做到不偏不倚,万岁爷足足熬了两天多,可谓用心良苦,诸位好自为之吧!”
田义站住脚步,先抬头望了望天,仿佛上面有提词器,看清楚之后才缓缓回答了朱赓的問題,然后长叹一声,弓着腰,迈着缓慢且沉重的步伐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