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再做抉择
由于古代通信设施不发达,而茶馆又聚集了各方面的人物,因此,茶馆自然地成为信息交流的中心。
凌云想的并沒有错,茶馆在古代确实是各种消息的荟萃中心。
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在這裡,无论是年迈的還是年少的,话匣子一打开,谈古论今、天南地北任你调侃。
在這個信息堵塞的时代,能够提供信心的地方往往是有限的,而人声鼎沸的茶馆却会给人们带来大量的鲜活的信息。
不過虽然镇上离他家不是很远,但也有二十裡路,自己走路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先不說家人会不会允许,就算允许,凭他现在的体能和年纪,他也不敢单独去。
要是路上遇见個歹人,把自己给拐卖了,得不偿失。所以只能先把這事放在心裡,等有合适的机会再细說。
休沐過后,就是学堂上学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凌云与你们年纪相仿,每次作业都能诵会背。你们倒好,一個個不学好,偏是這糊弄人的玩意最是在行。子不教父之過,教不严师之惰。”
面对這群学生,李川是痛心疾首,心裡惆怅道为啥人凌云能做到,他们就做不到呢?都是同样的年纪,怎么差距就這么大呢?
台下学生:what?先生,你读书时也有凌云這种天赋嗎?
李川的想法凌云全然不知,要是知道了估计他会为那群孩子默哀。
……
不過坐在庭院茶座上练字的凌云,隔着屏障都能感受到李川恨铁不成钢的怒火。
他倒是沒有幸灾乐祸的感觉,倒是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们,毕竟他不是真正的小孩,這样书一背不好轻的挨骂,重的挨打。
现在他们一听到凌云的名字,犹如晴天霹雳,知道离遭殃不远了。
导致罗虎每次看到他,一脸委屈巴巴,可以想象,其他人是一副什么样的心情。
实际上他觉得李川是和蔼可亲、可敬的,对他们是寄予厚望的。
就单对凌云来說,从未骂過他一句,也未曾打過他一尺,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他已经决定了,反正蒙学已经差不多,剩余的就是练字的問題。
可是這练字,凌云就沒什么天赋了,不止沒有天赋,他已经感觉到這是他的短处,碰到硬檫了,沉不下心地他怎么都练不好。
凌云内心嘀咕,這可能就是,上天给你打开一扇窗,就会为你关上一扇门吧。
当他把這件事說与李川听时,后者欣然同意,說他原本正有此意,因为能教的都教给他了。
剩下的只能到县裡找秀才,或者书院进学,方能再进一步。
当他說明不再每天来上学时,他发现一旁的李振兴嘴角明显微微翘起。
而听到李川又說可以来借书,或者有問題随时可以来找他的时候,表情又愁眉苦脸的,像泄了气的皮球。
当回到家,发现杨氏和大娃俩人头发披散着在门口晒太阳,原来是杨氏在教大娃做女红。
女红俗称针线活,在男耕女织的社会,不管家境殷实還是贫寒,都是女子的必修课。
殷实的富家大小姐,做女红是为了修身养性,又或是做来送人情。像他们家做针线活单纯是为了补贴家用,同时打发時間,毕竟在這并沒有其他娱乐项目,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凌云在一旁看着,发现做针线活也沒那么简单,不像我們大老粗缝缝补补那种,這不仅要精细同时也需心平气和。
大娃本就细心且有耐心,很快就掌握了基础的要领,一针一线缝得很是平整。
见状,杨氏面带笑容,难能可贵地称赞:“别的活不利落,针线活倒是不错,头一回倒也能缝成這样。”
這话凌云不赞同,他阿姐精明能干,還把他照顾得這么好。你說夸人就夸人,怎么還连夸带损的呢?
只见大娃脸颊悄然爬上了绯色,面上染上了喜色。她虽最年长,自幼却是不得疼爱,倒是什么活都交与她做,但她发现村裡其他女子也這般,心裡虽說毫无怨言,但也耿耿于怀。
四郎沒出生时,不管是杨氏還是其他人,对她都沒什么好脸色,一有不顺心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大打出手,其内心对杨氏孺慕又惶恐。
四郎出生后,倒是和蔼可亲了些许,特别当她把四郎照顾得好时,全家人都对她和颜悦色,同时毫不吝啬地夸赞她。
她自觉四郎是她的幸运儿,给她带来了许多欢乐。当然她对四郎照顾得体贴入微,也不单纯是为了自己。
身为长姐的她,自然是要保护好弟弟妹妹们,护他们周全,所以每当有事,她都会毫无犹豫地冲在前面。
难得今日收到杨氏的称赞,内心自然无比激动,一时无以言语。
杨氏望着她這黑黄的瘦脸蛋儿,嘴唇几乎沒有润色,眉眼尽是她的影子,不禁有些心疼。
她心裡其实也知道這些年苦了大娃了,每天任劳任怨辛勤工作,不管交与她什么活,都能用心去做,不觉对她有些愧疚。
她自觉這些年对她们些個女娃是沒有什么好脸色的,动手的次数也不再少。
這般一想不觉百感交集,心如刀割,毕竟虽然是女娃但也是自己怀胎十月生下来的一块肉,打折筋骨连着肉。
自觉露出這样的温情稍显不适,急忙道:“别晃神,手指头還要不要了。”
凌云在一旁看着,看着自家母亲的变化,心想杨氏就是如此,刀子嘴豆腐心,說话的情商不高,說话锋芒带刺。
凌云看着表面凶悍杨氏,怎么看都觉着她心裡却是最软不過。只不過在子女亲缘上,便不那么亲厚,毕竟不是谁都能看得出来她藏在深处的关爱。
刚吃過午饭,凌云還未把不以后不用去学堂的缘由說出来,李川就上门了。
凌云大概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内心有些憧憬,也许是对继续读书的渴望吧,但這种愿景并不是那么强烈。
李川来了,家人虽然不明所以,但也喜形于色,立马将他迎进爷爷房间的客厅。
李川一进门,梁氏赶紧端茶倒水,之后就带着媳妇和孙女们出去了,還顺便带走了好奇的凌云只留下他爹,让他扼腕不已。
“汝儿天质高明,当继读书,将来定得功名,但稍用功诸生必尽,亦或科出。若能登科进士,不特光宗耀祖,亦吾村之无上光荣。”
李川方才坐下,连茶還未饮就直接破口而出道。
见到村裡唯一的文化人這般夸赞凌云,两人自然是无比激动,喜笑颜开,久久不能平复。
“是以,汝儿蒙学已不可失,你们作何打算?”看着两人欣喜若狂的两人,他直接把凌云已经启蒙完成,不用再去他那裡。
当李川說凌云蒙学已经完成时,两人呆若木鸡,不可置信,显然是被他的话给震惊到了。
他们虽然知道凌云聪明,很有天赋,但也不见得蒙学完成得如此神速。
别人家一年有时都学不会三本书,他们家四郎一個月就学完了。
有的人蒙学学了两三年還沒学满,就被先生轰出去了,他倒好三個月就毕业了。
其实让四郎读书這件事,凌大仁却是从来沒想過的。读书在他印象中,是那些有钱的乡绅地主才做的事。
那些富有的地主们,早早就把他们的孩子送去启蒙,不求求得功名,但求不成为败家子就好。
毕竟只要不败家,任凭其殷实的家境,便可保其一辈子吃穿不愁。
像他们這样的普通人家却是不成的,供养一個读书人费钱不說,若是沒得一点功名,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思及此,凌大仁便觉对不住铁娃,但凡家中有些资财,他這般天赋也能有所施展。
若是平平庸庸也就罢了,一辈子大抵也平淡而過,可吾儿這般聪慧。
况且李川特意上门,自然也是希望让他们继续让凌云读书的。
两人相视,却是沒有回答,李川知道他们的顾虑,自然不会刻意催促。
堂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關於凌云命运的对话。
“這孩子有天分,能坐得定,是個聪慧的,不读书可惜了。”
饮過茶的李川,一副不达目的不摆休地表情。
……
“家裡确实困难,村裡村外的银子今年刚還清,现在可以說是无债一身轻,日子刚宽松起来呢。四郎若只是识字倒是花费不大,要是科考的话那就需要源源不断的银子,读书,那得是十几二十年的事啊,如今這家境怎么供得上?不是我們不想,实在是沒办法啊。”
凌大山很是无奈,他自然想供,這些天他想了又想,实在是寻不出一個来钱快的方法,怎么看都觉着不切实际。
听到凌大山唉声叹息,继续說道:“况且我怕他以后读书不成,农活不会做,說亲都不好說,這不是毁了孩子嗎?”
“种地,种地,一辈子只知道种地,我們祖祖辈辈种地,到头来种出了個什么样?倘若這孩子资质平平,倒也无事,但這等天赋,岂能埋沒,不觉儿戏嗎?”
李川勃然大怒,觉得凌大山简直不可理喻。
其实凌大山也想凌云继续读书,但是這事急不得。家裡的债刚還清,俗话說无债一身轻,家裡沒点积蓄哪敢继续让他进学。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