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返程 作者:大熊不是猫 正文 正文 投资谈判进行的如此顺利,怪不得改革开放之初骗子会有那么多呢。 大家都是摸索着過河,做什么都是要交学费的呀。 不過,工作人员的办事热情是真的高,說到做到,从不拖泥带水。 或许,深城速度就是這么来的。 沈光林和苏有朋两個人代表公司签署了投资意向书。 真正落地的公司是沈氏集团旗下新成立的壳公司,名字叫做“优衣服装制造有限公司”。 临时生产场地是一個像仓库的厂房。 以后,等新厂房建设好以后,這裡估计就只是作为仓库使用了,可以简称做“优衣”库,带试衣间的物流发货平台。 深城市原来主体是宝a县,只有老县城還算繁华一些,南山就是一块贫瘠的靠海地块而已,难得有人愿意看上這裡。 深城市政府一口气给他们公司批准了两块地,都在南山。 其中一块地是就是他们看好的那栋老工厂,特区成立之后,這家企业就搬迁到关外去了,也是为了跟海外投资商腾地方。 另一块地是全新的农田,其实就是一個村子,有山有水,总占地面积大约六七百亩,這块地政府答应先做三通一平,然后沈光林他们再投入资金去搞建设。 政府工作人员也拍了胸脯的,三個月内一定完成最基本的基础配套。 为此,沈光林额外交了十万港币的定金。 這也算是最初级的对赌了。 這個年代,港币就等同于外币。 外币才是硬通货! 招商引资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赚得外汇,沈光林拿出的港币果然比那二十万人民币還让人心动,更增加了所有人的信心。 至此,一切需要协调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了。 在祝福别人的时候,人们喜歡用的词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之类。 如今,沈光林的這一趟香江和深城之旅就真的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了,他们简直沒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 老厂房已经到手了,交接的当天,他们三人就收拾出两個房间住了进去。 并不是不能住酒店,不過厂房附近交通特别不便利,住到酒店裡随时過来有点远。 而住到厂房裡,美其名曰为了更早的恢复生产,其实他们就是想更近距离的接触一下自己的产业。 好强的事业心。 当然,這裡的租金当然用不了二十万,甚至都不用花钱。 有钱也不能乱挥霍,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政府也是大方,老厂房這块地只要给水电费支付工人工资外加承诺能够招收当地工人就可以了。 就算是新厂房那边,土地也几乎是不要钱的,只要能够创造税收和外汇就行。 這條件简直太优越了吧。 怪不得特区内那么多老外在穿梭其中呢,各种政策给到位之后,别人怎么会不来投资。 其实,沈光林正在做的事模仿的就是几年后在龙华建厂的老郭的行径。 他看過采访,无论当事人的,還是工作人员的,老郭的套路說出来也简单。 当时的老郭并沒有很多钱,但他先是做出一副不差钱并且订单很多的样子,然后就有银行追着他求贷款了。 沈光林也想過了,等到暑假的时候,自己也出国一趟,去扶桑,去花旗国拉一些订单回来。 顺便還可以找找合适的项目,也建设一些别的类型的工厂,产品线太单一竞争力就会不足。 未来的二十年,那都是服装行业发展的黄金時間段。 西域的棉花和原材料那么好,條件得天独厚,为什么不去用呢。 当然,现在的当务之急当然不是取得贷款,也不是寻找生产的原材料,而是把那批仓库裡的货发到京城去,赶紧把更多的钱换回来。 不然,拿了這么大一块地,要是沒钱运营那就难看了。 沈光林這就准备收拾东西回去了。 三個人简单做了一下分工,沈光林自己押着货回去,二楞和苏有朋留下来“建设”工厂。 香江未来大佬大刘的工作效率還是很高的,沈光林他们到深城的第四天,沈光林购买的那些东西已经打包运送過来了。 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以及各种成品半成品一起送到的。 那些东西无论是成品還是半成品還是原材料,他们都包装的很仔细,一大包一大包的,包括设备也是一样,用木边框包裹好的,不怕下雨漏水。 大刘真是個讲究人。 而且,那位叫做叶计欢的小伙子也跟着一起過来了,說是過来支援一個月,等他们生产设备开启之后再返回香江。 這是好事。 工资都不用沈光林出,因为大刘已经付過了。 不過,做人做事真不能太小气,沈光林還是支付了他一個月工资。 小叶表示承沈光林的情,以后会认沈光林当朋友。 沈光林当然沒有露出歧视的微笑,而是认真的表示多個朋友多條路。 就为了厂房搬迁這点小事,深城的政府工作人员還煞有件事的举行了设备搬入仪式。 现在才是1980年,還沒有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城速度”這個名词,不過沈光林他们的行事速度真的很快了,从定下厂房到设备搬入只用了四天時間。 设备到货当天,工作人员還拉了横幅,用的還是手写英文,叫做movein。 沈光林也是会做人的,也是开创了车马费的先河。 所有来宾都送了一只钱包,其实這些是大刘工厂裡生产的外贸尾单,沈光林也给自己准备了一些打算带回京城,分发给自己的同事和学生们不好嘛。 钱包未必是真皮,但是看着很精美,這就够了。 大家都沒有思想准备,突然收到礼物所有人都懵了。 工作人员当然极力推辞,在沈光林的强力坚持下才勉强接受。 真的等不到工人入厂组织生产了,他们早就谈好了原材料的供应方式,有政府单位协调,可以先赊欠,等生产出产品之后赚得的外汇来還债。 沈光林确实就要回去了,不然学生们的学习都要跟不上趟了,天天让别的老师代课也不是自己风格。 几個人整理了一下需要发送到京城的货品。 数量有点多,一包货有100件衣服,整整70多包,都够用卡车拉一车了。 這么多货是不可能人力携带运输的,只能是走陆运或者火车。 是时候疏通一下铁路运输系统的关系了。 疏通关系就要想着送礼。 老李過年的时候都有大把的人排队送礼呢。 沈光林也准备用礼品开道了。 可见,礼不可废。 忙活了這么多天,這都准备回去了,還沒静下心思去购物呢。 第五天,三個人从工厂裡忙碌回来,直接去了中英街去采购物资。 中英街的人還不少,這個时代已经有這么多人够资格进入這裡了嗎? 沈光林买东西還是有经验的,先是一口气买了三款女士包包。 而且還是不一样的包。给李莉准备的是一款双肩包,学生用比较合适;李蓉的就是一個挎包,怎么用都合适;然后他還买了一個精致的手包,這個是给老王的未婚妻准备的,人家可是大领导的女儿。 那给自己买点什么呢 還真的不知道自己缺什么。 他感觉自己确实什么都不缺,而且缺什么了可以直接去友谊商店购买呀,不就是贵一点嘛,哥不差钱。 不過,看到东洋的香水不错,价格也亲民,他顺手就又买了几瓶。 這個当然不是给自己买的。 买香水也是有說道的。 比如,送给李莉就是“邂逅”,“甜蜜爱人”系列。 而送给李蓉,就是“温暖如春”,“清风怡人”类型。 中英街的东西果真齐全,包罗万象,简直什么都有的卖。 三人同行,当然不只是沈光林一人在购物。 苏有朋還是有“人性”的,他给自己老娘和妹妹都买了礼品,不只是给自己女朋友购置了一块很“名贵”的手表。 二楞就很无所谓了,看李老师买打火机,也给自己买了一款,他又不回京城,本来啥都不准备买的。 后来,拗不過沈老师和有朋哥的劝說,他才又换了一些港币硬币,准备给小伙伴们带回去开开眼界,這可是外国钱呢。 沈光林纠正他,香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算外国。 最后,沈光林想到自己還有一群可爱的学生和同事们,自己也不好不给他们带点别的礼品,只能用蛇皮袋子买了一堆诸如钢笔,腰带之类的小玩意,也算是贼不走空。 沈光林自己一個人先是赶到了羊城,办理委托老王协调個车厢的事。 “我們可以出钱,只要能让我們使用就行,要是能长期使用就更好了。” 這件事情不难,无非就是批個條子而已,都不用很大的领导出面,老王自己都能帮沈光林弄到一個车皮。 钱的事情好商量,就按照国营工厂货物运输的收费标准就行。 這下子事情彻底简单了,下一步就是组织运输了。 别看着70多件货挺多的,其实半個车皮都沒有,车厢空着就有点可惜了,只能临时增加点其他货物。 也不用购买真正的香江货,现在深城就有电子厂了,买一些电子表,盗版磁带之类的充充数也是不错的選擇。 很快,东西還沒装满,钱不够用了。 沈光林问老王要不要入股,只要出钱,进了货之后运送到京城,所得利润给分成,三七分,甚至可以对半分。 這样也行? 老王立刻找未婚妻商量求助,她果然還是有能量,反正出发之前,车皮裡面的东西已经满了。 货物装车以后,老王做东,沈光林請客,大家在一起又是一顿吃喝。 老王身上已经沒钱了,他這次搭顺风车也是押上了“身家性命”。 不像沈光林,表面上是一位大学老师,其实身上就沒断過钱。 再苦不能苦自己。 第二天临出发,沈光林在给苏有朋做最后交代:“大胆生产吧,国外销售的渠道大刘已经给了,不要断了联系,這個阶段政府对外汇的渴望是非常强大的,我們還是要尽可能的把产品出口,只有這样,我們获得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 “你老娘和妹子不用担心,我会照顾他们的。”沈光林做了承诺。 “沈老师,你要是我妹夫就好了,我肯定会更加放心的。”苏有朋一直想着让沈光林做他妹夫。 “滚蛋,你還是先照顾好自己吧,脏乱的地方少去,别染了病。” 苏有朋突然想到另一個問題:“我的婧婧怎么办?” “要不我让她来深城找你吧。” “這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