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沛郡太守 作者:未知 刘备对吕布让了三让,不過吕布是铁了心的要去小沛! 反而令张飞对吕布有些顺眼起来…… 当然,对于這個骂過他“三姓家奴”的家伙,吕布這辈子都不可能和他和好。 张飞也是真擅长嘲讽,什么“三姓家奴”、“太监孙子”信手拈来,长這么大沒被打死,全凭一個“莽”字。 “哎,既然温侯心意已决……也罢,我這便上表朝廷,表温侯为豫州牧!今后备的身家性命,就都赖温侯了!”刘备說道。 白图在一旁听得嘴角直抽抽——果然又是“豫州牧”,占了個小县城,就敢表豫州牧,现在的诸侯是真能吹。 “使君不必表我家主公,不如……表举白先生如何?”陈宫忽然說道,這也是陈宫之前就和吕布說好的。 吕布差這一個州牧的名头? 杀了董卓之后,吕布是天子亲封的“奋武将军”,更重要的是,還有“仪同三司”、“假节”的荣宠。 仪同三司,也就是待遇地位参比三司——司徒、司马、司空。 假节,假通“借”,节也就是代表权力的节杖,代表天子权力、辖制诸臣,而且在汉代“假节钺”和“假节”是同等效力,這就已经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比后世的尚方宝剑還给力。 放在盛世太平的时候,假节、仪同三司的吕布,去一個個敲爆這些刺史、太守的狗头,他们都不敢還手——当然,如果是盛世太平的时候,吕布估计会先被献帝敲爆狗头。 “啊?這……白先生固然乃是大才,便是让备嘱托徐州,也放心得很,但是……”刘备有些为难的說道。 按說他這個被督邮找茬免官的原草根县令,是最讨厌以资历看人的,但是……让他向朝廷上表,给一個今天才听說、甚至出了刺史府都沒人认识的人,封州牧? 哪怕這州牧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就占着個县城,刘备也感觉有些藐视朝廷了。 陈宫见状笑道:“不需使君为难,不妨先代一個‘沛郡太守’便是。” 正常来說,应该是沛国相——沛郡是封国,不過在這個世界,封国早就取消了,统一都称呼“郡”。 其实陈宫也是漫天要价、坐地還钱,真给白图上表一個州牧,小皇帝不得气哭?不知道還以为刘备故意羞辱他…… 刘备闻言,索性一咬牙道:“既然如此,趁着备的豫州刺史還沒有卸任,這沛郡便先交给白先生,来日……备再上表便是!” 沒错,理论上刘备现在還是豫州刺史,虽然理论上刺史沒有封太守的权力,但是灵帝废史立牧之后,不少刺史也都开始行使州牧之权。 而州牧对太守,是可以先任后奏的…… 白图在一旁听得一愣一愣的——自己這就是太守了? 却是完全忘了,之前自己心裡還吐槽過,有個小县城就敢說是刺史、州牧,现在却是忘了,太守不太守的……其实也就一個县城! 论地位,太守、或者說是“郡守”,在大汉已经算是封疆大吏。 倒退六年、废史立牧之前,刺史只有监察之权,地方长官中最大的一级就是太守。 汉时官秩還沒有什么九品之說,官位大小一律与俸禄统称,而俸禄是以“石”为单位——也就是“理论上”发粮食。 郡守是秩两千石,仅低于三公,与部分九卿平级! 当然,实际上也不是真发這么多粮食,就是個官职的参照…… 而且真是太平年景,绝大部分太守,遇到九卿還是要伏低做小的,在六百石的刺史面前,更是要小心翼翼。 不過在乱世,真能掌握一郡的太守,可比空有名头的三公九卿重要得多。 白图也想不到,自己還沒干什么,怎么就成了太守? 此情此景,真想吟诗一首: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我好像在骂自己?】白图摇了摇头,把這首自虐的诗赶出脑海。 当然,這其实也不是诗。 “白先生不必推拒,宫知先生志不在此,沛郡太守之位仅是宫一点請求罢了,望白先生怜悯苍生。”陈宫成功脑补白图摇头的原因,還出言劝說。 一副“白图不出,奈苍生何”的语气…… 白图這时虽然冷静了一下,发现自己即使做了太守,也還是吕布给自己开资,甚至……還是刘备转手吕布、再转手给自己,并不能真的混吃等死,但是……同时也想到了改良造纸术的事情。 以白图了解到的城姬体系来說,似乎……如果真的掌管一郡、哪怕只是一個县城,别的自己不管,“徭役人力”自己总可以用一些吧?是不是可以用来改良造纸术? 于是白图真香的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我倒的确想起一桩事情。” 一番酒宴,刘备册封白图为沛郡太守,同时也派人上表朝廷——其实他也不知道,现在送到长安,還能不能赶上小皇帝在。 第二天一早,吕布一行人便离开了徐州城,返回屯兵的小沛。 看到白图回来,吕玲绮還挺高兴,同时带着些期待的上前问道:“假聪明,你暴露了沒有?” “玲绮!怎么說话呢?”吕布不大高兴,接着說道:“为父也回来了,沒看到嗎?” 白图:??? 合着你只是责怪她沒先和你說话? 吕玲绮還是有那么些微的怕她爹,大概有怕她姨娘六分之一那么怕,所以老老实实的问了好,之后才又看向白图。 “咳咳,实不相瞒,我暴露了……刘使君也发现了我的才能,非要封我做沛郡太守。”白图故意說道。 陈宫在一旁也是无奈,只觉得白图总是故作不正经,明明一点都不在乎、還是自己强塞给他的太守,此时還故意逗逗吕玲绮…… 吕玲绮闻言同样露出吃惊之色,尤其是在看向张辽和陈宫,发现他们也都点了点头之后,吕玲绮不由得感叹道:“此情此景,我要吟诗一首:举秀才不知书……” “咳,那是民谣,不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