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定海珠
其修煉過程,倒是與尋常功法一般無二。
但難就難在,‘定海神訣’對法力的質量以及儲量的要求,簡直高的沒邊。
煉氣堪比築基、築基堪比結丹,絕對不是誇張之言。
可以說,修煉此功法之後,與同階修士進行鬥法,甚至都不用施展法術神通,更不用祭用法器、法寶。
僅以那強絕的法力便可橫推一切。
而其恐怖之處還不止於此。
修士在將‘定海神訣’修煉到當前境界巔峯之後,便會將該境界的所有修爲法力盡數凝聚爲一十八顆‘定海珠’。
譬如鍾無禍若是在將‘定海神訣’修煉至煉氣巔峯,屆時一身修爲法力便會全部凝成‘定海珠’。
當然他自己也就會修爲倒退至初入煉氣。
之後的築基、結丹、元嬰,每一層大境界皆會重複。
並且,其強度也並非一成不變,也會隨着不斷的修煉,隨之一同成長。
待到第二修煉至元嬰巔峯,便擁有七十二顆‘定海珠’。
可以說,十八顆‘定海珠’就等於是另一個自己。
七十二顆齊聚,再加上修士本身,就相當於五位修煉‘定海神訣’的元嬰巔峯修士。
僅一個,便已經不是尋常修士能夠應對,更不要說五個了。
如此這般,其威能之恐怖可想而知。
但其修煉過程之艱辛,也同樣是毋庸置疑的。
‘定海神訣’本就以法力的渾厚著稱,更不用說煉氣期還要修煉兩遍。
等到了築基期,不僅自身會因爲‘定海珠’的原因重修一次,並且煉氣期所凝的‘定海珠’也同樣需要修持至築基巔峯的程度。
如此如此便是三遍。
以此類推。
結丹期四遍,元嬰期五遍。
可以說,五名元嬰巔峯戰力完全不是平白得來的,都得一步一步修煉積累。
而如此浩大的修煉工程,就算資質再如何逆天,也很難在有生之年,完成此等壯舉。
畢竟就算是進階到了化神,壽數也是有限的。
尤其是在下界,想的都是儘快修煉到化神巔峯,以謀求飛昇靈界。
強歸強,但願意將時間耗費在上面的人,亦是少之又少。
而此法乃是方霄在上古寒冰道的傳承之地中找到的。
從此情況來看,稱之爲最難修煉之法,也並非誇大其詞。
當然也不是沒人想過,在凝聚出一十八顆,或是三十六顆‘定海珠’便轉修它法。
至少也仍在自身的接受範圍之內。
但很可惜,‘定海神訣’這門功法可謂是相當霸道,任何法力都無法將之轉化。
哪怕是將所有修爲廢去,再轉修它法,也仍是會變成‘定海神訣’的法力。
而因此不甘壽盡的水屬性天靈根修士,更是比比皆是。
甚至都有人懷疑開創‘定海神訣’之人,自身有沒有將之修煉至化神。
所以,即便是在當初的寒冰道內,也無人敢去修煉,而將之束之高閣。
但如今方霄卻是毫不猶豫的將之賜給鍾無禍,讓其修煉這‘定海神訣’。
他之所以這麼做,自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修煉‘定海神訣’肯定是需要極其海量的資源。
這方面方霄可以提供,而就算沒有方霄,鍾無禍有‘福星星命’在身,自然少不了機緣。
此不算問題。
其次,就算資源的問題解決了,修煉也是需要時間的。
其他水屬性天靈根都無法完成,憑什麼鍾無禍就能完成。
而答案同樣在星命之上。
待到鍾無禍‘摘星’祕法入門之後,便能接引一定程度的星力入體。
借星力煉化資源,以供修煉,方霄已經親身驗證過了,那幾乎就是直接轉化爲法力,快的簡直不可思議。
他相信,若是有人能將‘定海神訣’煉成的話,那這人就非鍾無禍莫屬。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修煉‘定海神訣’,在化神巔峯進階煉虛期是沒有瓶頸的。
沒錯,不是削弱瓶頸,而是沒有瓶頸。
起初方霄對此並不相信,但在仔細看過‘定海神訣’的化神篇之後,他覺得這種可能不是沒有。
修煉‘定海神訣’進階到化神之後,便與之前的修煉之法不再相同。
哪怕修爲到了化神巔峯,也不會再有‘定海珠’凝聚。
七十二顆便是極限。
而其化神篇除了正常的修煉之法外,最主要的便是開闢洞天之法。
只不過其與尋常在界內開闢洞天不同。
而是以‘定海珠’爲核心,收集大量蘊含空間之力的寶物,在其內部開闢洞天。
每三顆‘定海珠’融合之後,開闢一處內部洞天。
最終可得二十四顆擁有洞天的‘定海珠’。
當然,這也達不到小天地的程度,仍舊囊括在大天地之中。
同時也因爲不是從界面分割的洞天,這些洞天均是可以帶着離開的。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定海珠’洞天不如尋常洞天那般完善,內部道軌投影並非完整。
但這同樣也是其優勢所在,這些‘定海珠’洞天內的道軌投影與界面無關,完全歸屬於修煉‘定海神訣’之人,甚至都不用煉化。
如此,道軌投影的確不完整。
可二十四顆‘定海珠’,二十四份殘缺的道軌投影,相互組合,絕對有可能形成一道完整的道軌投影。
甚至都直接省略了納入法相的過程。
因爲‘定海神訣’根本沒有法相神通,也沒有本命之寶。
亦或者說,‘定海珠’便是其法相、本命之寶。
既有道軌投影在身,又何來的瓶頸可言。
屆時唯一阻擋其進階的,便只有煉虛天劫了。
“爲師已陳明此功法的各種利害,至於是否修煉,皆由你自己決定。
若是不願的話,爲師便替你換一門功法。”
“不,師尊,弟子平日雖疲懶了些,但也從不覺得自己不如他們。
與其庸庸碌碌的走下去,弟子也想隨師尊攀上那至高巔峯。”
“就這門‘定海神訣’,弟子認定了,非它不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