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辽东郡
因此陆温满面怅惘地說:“地龙翻身时我們辽东郡状况不好,尤其是地面,被震出了无数裂坑,大多数人不是被压在废墟底下,就是掉进了深坑裡。”
他只用简单几句话就把裂坑的恐怖之处形容了出来,“我曾站在裂缝边往下看過,一眼望不到底,裡面黑黢黢的,什么都看不见,原本我還觉得能那些掉进去的人還有救,但当我真正看過的时候就不這么觉得了,实在是恐怖至极。”
“我們不确定裂缝会不会再次扩张,因此活下来的人很快就远离了那片区域,我們選擇到一处黄沙平原休养生息。”
听到這儿,沈复眉头微皱,好像有什么事情想不通似的,他沉吟半晌才开口问道:“你们难不成就剩下這几十口人?”
要知道辽东郡虽然算东北处的偏僻之地,但是整個郡的常驻人口也足有万余人,就算单单只有一個郡守驻扎的郡府少說也有几千人。
如果只剩下几十口人,想来辽东郡的灾难可比他们东海郡要严重得多。
陆温摆摆手,“那倒不至于,刚开始整個郡府大约存活下来了四分之一的人口,我带着這些人从郡府裡离开,原本我想着朝廷会派人来赈灾,所以不敢离得太远,直到后来遇上一群逃难的人,从他们那裡我才知道,地龙翻身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竟是京城,因此不会再有人来赈灾,接下来只能靠我們自己。”
“其实最初一切顺利,要是一直平顺下去,不說回到从前,简单的温饱却是绰绰有余。”陆温此时的声音渐渐低沉,沈复两人不由得凝神静听。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为何,前几年突然汪洋泛滥,足有几十米高的风卷自汪洋上席卷而来,携带着滔天巨浪将岸上的一切吞沒,我們将其称之为风暴,若风暴只在一时我們還能坚持下去,但這次显然不是這样,接下来每隔一年都会有两個月陷入风暴之中,尤其是七月份,整整一個月是情况最严重的时候。”
沈复听到他這段话倒是想起件事,当初晨辉商队韩副手他们就遇到過一次這样的情况,整個商队就只有十几個活了下来。
照叶瑜所說,這就是龙卷风和海啸。
既然如此,经過两相印证,陆温所說的应该就是实话。
陆温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是叹着气說:“原本人就不多,再加上风暴来时沒有规律,被风卷走的和掉进海裡的人极多,到最后基本上就不剩多少人了,接下来逃难的路上又有种种不便,年纪小的孩子和年纪大的老人大多都沒熬下来,只剩下我們几十個人。”
“這可真是艰难。”叶周远沒忍住感慨了一句。
陆温想到那些死去的民众,不由得鼻尖一酸,他低咳两声继续說:“我有时候觉得上天就是不给我們留活路,前两年我們原本已经在一处适合的地方安置下来,接下来只需要好生安顿下来即可,结果還沒一個月,百年难得一遇的火山爆发就被我們给碰上了,要不是我們当时還睡在山洞裡,估计连這几十人都沒了。”
沈复闻言愣了下,随即指了個方向,“喷发的火山是不是在那边?”
陆温点点头,“沒错,我們就是从那边過来的。”
果然如此,沈复驗證了自己的想法,他也跟着叹气,“那处的火山同样给我們村子也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好几個月才缓過劲来。”
他說完又问道:“不知道你们为何在火山爆发一年后才到這裡?”
毕竟他们曾经也去過,不過是几日的功夫便到了。
陆温立刻回答道:“我們原本沒想往這边走,想的是去南方谋生,主要是北方灾难多,有时還干旱,南方再怎么样說,也不会比北方更差了,但是因为距离太過遥远,最终還是沒去成。后来我們又在附近遇到一個小村落,裡面人不多,而且靠山靠水,我便想着实在不行就留在那裡,說来也不怕你们笑话,我现在是明白了,在如今這個世道,只有抱团才能活下去。”
如此一来就又出现個問題,“那你们为何要在這么冷的天裡离开那村落?”
陆温也沒瞒着他们,“因为山林扩张,不過才一年的時間山林就从山上扩张到山脚下,甚至已经有毒虫毒蛇进到村子裡,有不少人都被咬了。”
這倒是說得通,毕竟他们這边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东山底下那片林子已经被他们给烧掉了,只留下光秃秃的土地,现在那裡是未来开荒的首选之地,因为经過火焰的焚烧,枝干和树叶被烧成草木灰,草木灰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落在土壤裡可以增加肥力。
不過沈复還有一個疑问,“你们是如何得知我們城的?”
冀望城才刚建城,又地处偏僻,若不是知道,他们如何能找到這裡。
陆温如实答道:“就在我們到村子裡沒多久,又有一对母女過去,她俩說原本一行人想去望祀城,但是她的孩子生病了,其余人就把她们母女俩留在了原地,她只好就近找一個地方先让孩子养病,等孩子病好之后她俩就留了下来,其实要不是那处村落实在太偏僻,再加上附近都是山林,不适合种田,我們一直留在那裡也挺好的。”
他很快意识到自己跑题了,便将其拉回来,“她俩就是从叶家村出来的,因此投奔之处就有了两种選擇,一是你们這裡,二是望祀城,但望祀城距离较远,我們便决定先来投奔你们。”
沈复拧眉重复:“母女俩?”
“是。”陆温点头道:“母亲姓郑,女儿姓李。”
這個限定條件一出来,沈复立刻就知道這对母女是谁了,李婆子的儿媳和孙女。
他跟叶周远对视一眼,都明白彼此的想法。
“她俩今日沒来嗎?”叶周远问。
“不止她俩,”陆温說:“村子裡還有十多口人沒過来,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离开,留下的大多数都是年纪大些的老人,信奉落叶归根,一辈子都沒离开過村子,剩下的一些人就是不相信村子情况会继续恶化。”
沈复点头道:“好,麻烦你到外边稍等一会。”
陆温离开之后,沈复就上了塔楼,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叶父。
叶父想了想,然后问身边人道:“你们如何看待此事?”
叶忠率先开口:“要是真像他们說的那样,接受投奔倒也不是件坏事。”
主要是他们建城后人口缺口极大,不管是男女都需要,要知道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站在一边的小郝大夫也点头,“郑氏母女我還记得,虽然是李婆子的儿媳,但她为人和善,比她婆婆要好得多。”
其他人說的话不同,但意思相仿,基本上所有人都同意陆温他们的投奔。
因此叶父拍板道:“派人過去通知他们,不過规矩得先說好。”
沈复接下了這個任务。
他先是推开城门让他们进来,随后唤来城兵给他们一人倒一杯热茶。
等所有人都放松下来的时候,沈复才开口說:“有件事希望你们能理解,那就是你们暂时不能住到内城,得先在外城住上一段時間,等大夫挨個诊治后,确定沒有染病,才能进到内城。”
陆温捧着杯子点头,“合该如此。”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
接下来沈复又把其他规矩一一告诉他们,陆温听得认真,对他们来說最重要的事莫過于落户与分田,而冀望城的分田制度对投奔者和原住民又基本上算是一视同仁。
最后就是陆温他们非常关心的粮食一事,沈复承诺道:“如今天寒地冻,无法种植粮食,不知道你们手裡是否還有粮食,有的自然不用多說,若是沒有,我們城中会给予适量的粮食用以生存,但這些粮食不是白送你们的,明年我們将要进行开荒,对你们来說相当于用劳动换取粮食,若是不想劳动也可以,只要回头把同等的粮食還回来即可。”
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已经算是很宽松了,有些地方根本不会管投奔者的死活,自己跟其他人用东西换粮食,如果沒得换那就只能饿着。
等所有规矩都一一讲完,陆温便說:“你们派人跟我去一趟村子,得通知一下他们。”
沈复闻言叫来叶海,让他带着一個小队跟陆温一起過去。
一個小队足有六個人,個個都是青壮年,不仅功夫极好,而且很有默契,足够面对一般情况。
而且陆温的家人都在這群人裡,他们就相当于人质。
不過接下来的事叶瑜就沒有参与了,主要是不知道他们身上有沒有携带病菌,因此像是叶瑜和沈青玉這样免疫力低下的人最好還是别靠近了。
叶瑜只能听他娘闲话,或者是在叶母带着他到老宅找叶老太她们聊天时得知一些消息。
叶大嫂掰着手指算了算,然后咂舌道:“有一百多号人呢,這得分他们多少粮食啊!”
叶母說:“其实沒多少,他们有些是有存粮的,需要咱们接济的也就是二、十人,還给的都是粗粮,也都沒脱皮,不管味道如何,反正能勉强温饱,等开春之后他们就是现成的壮劳力,肯定能帮着干活儿。”
“你這么說倒也是,开春了地上就开始长野菜,他们绝对饿不着肚子。”叶大嫂点点头。
叶二嫂此时插话道:“郑氏和她闺女是怎么個情况?她不是被村子赶走了嗎?怎么還跟其他人分开了?還有李婆子怎么样了?”
连珠炮般的問題很鲜明的表现出了她的好奇。
叶母听到這些問題便摆摆手說:“一個一個来,說起来她俩其实很倒霉,才刚从村子离开那群人就分作两路,她俩跟着去望祀城的那队,而李婆子则是跟着另外一队,但是她俩走到一半孩子就得了痢疾,到最后拉得人都脱水了也沒治好,去望祀城的人都說孩子救不了了,不能因为她耽误路程,因此就把她俩留在了半道,要不是那边有個村子,她俩怕是要被活生生饿死。”
叶二嫂叹道:“原来如此。”
“那他们有染病嗎?”
叶母摇头回答:“沒有,其实他们中几乎沒有老弱病残,年纪最小的孩子也有四五岁了,据村长所說,他们村自从上次干旱便死了不少人,连孩子都保不住,也就這一年雨水多好了一些。”
叶老太剥蒜的手顿了下,“沒病就好,咱们村裡刚出生的孩子不少,可得注意点,還有宝哥儿,你千万别往外边跑,最近就老老实实待在家裡。”
叶瑜应一声,他把手裡的板栗壳掰开,金灿灿黄澄澄的板栗仁在油灯的照射下闪着油润的光泽,将其吃到嘴裡绵软至极,也香甜极了。
板栗有一部分是种在果山上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在东山采摘的,味道上都差不多,沒什么区别。
沒過一会儿,岳灵抱着叶如从屋裡出来,叶如冲着叶大嫂伸手,嘴裡含糊不清地叫着“奶”。
叶大嫂接過叶如的同时還不忘问岳灵,“咋是你看顾如姐儿?他二叔呢?”
岳灵爽利一笑,“他睡着了,我看如姐儿醒過来在找您,索性就抱她出来。”
叶大嫂也笑笑,低头逗叶如,“快叫二伯母,還有你小叔。”
叶如开始鹦鹉学舌,她說话還是慢,但是已经开口了,這就让叶大伯夫妻俩放下了心。
一下午的時間就在闲聊中度過,叶瑜离开之前突然想起件事,便问他奶道:“奶,麦子生了嗎?”
麦子是小米的后代,小米就算再聪明,到底也只是一只猎犬,寿命不长,几年前便去世了,叶瑜他们为它立了碑,說来也巧,麦子是所有后代裡长得最像小米的,却是只母犬。
叶老太听到问话后转头答道:“就在這几天了,它估计怀了四只狗崽儿,等生了,你先過来选两只。”
這是早說好了的,主要是叶瑜家人少,有两只猎犬看家能更安全些。
“好。”叶瑜想到小米便心裡一颤,分家后他跟小米虽不能日日都黏在一起,但是小米常常跑来找他,還经常留下来過夜,因此跟分家前也沒什么区别。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然而留下的痛楚却是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