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 柳儿的远虑近忧 作者:夏日轻雪 接着說這柳庄的位置。 而大王村的村子在河的左边,离此地约有二十多裡地,种满庄稼,所以村人都不太容易走到這裡来,由河边向南行约有二裡多地,河面最窄,约只有五米多六米宽,河上有着一座石头造就的双拱桥供人出入,此桥名叫大石桥。呈东西向横跨双花河,向西是小王村的方向,此桥向东走五裡就到了官道。沿官道向东直行三十多四十裡,就是秋叶镇。這座桥是大小王村通向秋叶镇的一处要道。双花河也是分隔忠王府别院同大王村的边界,河右是大王村,河左是忠王府别院, 离了庄门,沿河走二裡多地就到了大石桥,過桥去,沿着路南走二十多裡,就进了大王庄,直向西行三十多裡就是小花河,也就到了小王村的地界。由桥向东走五裡就到了三岔口的官道上。直通秋叶镇。 自从堵住了当年柳儿通過的竹林小路,现而今,不通過庄门,就很难进入柳庄。因为這双花河在這一段也是有二十多米宽,要成心堵住這個宅门也是很容易的事,近50米的洞子,随便就守住了。路边的山上,堆着一堆乱石,柳儿心想,万一有個什么,将這些乱石放下去就能将门堵個结实,柳庄的地势有些桃花源的感觉,易守难攻。出了山脚,走上三裡多路,就到了柳庄,在大王山山脚一块平坦的地面上。背山面湖,景色绝美。所以柳儿一发狠,将這两座小山买下来,决心花上個几年,筑就一座堡垒。這古代可還有兵祸之說罢?以避战乱。唉国弱是民不安。 柳儿也想不通,這为什么当年這方家一家四口,选這一风水宝地安家?实在是不方便,唯一的,就是周围用水方便,地也够厚,田也够肥。耐得住寂寞的话,倒是個修身养性的地方。柳儿也耐得住,但還是买了150多的人,陪着自己在此福地洞天,生产、生活。 不知陶渊明是不是自己的祖先,自己這身体的主人会不会姓的是陶?不是姓柳?呵呵,這地方,不比他老人家寻到的桃花源差多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這是柳儿的远虑。下面是柳儿的近忧。 這時間是過得很快的,這天已是冬至前十日了, 柳儿独立生活,开府产宅的第一個冬天,差不多已经過半,柳儿着实過了一把的艰苦日子――沒有菜吃,日日就是白菜,萝卜,南瓜,吃得她两眼裡发绿光,嘴裡吐清水,实在是前世今生都沒有试過這种日子,前世不用說,想也是呀,在尚书府,在忠王府,一年四季都有绿菜吃的嘛,怎么也沒想到,冬天绿菜是沒地卖的,自己开了大棚子,居然种的全是白菜,萝卜,狂晕呀,吃足苦头。 這却是柳儿的无知害了她,她在的两府可都是跟着最强的一房,所以能够吃上,各种绿菜,其它外院的可也难得吃上,所以杨嬷嬷沒有提醒她,這菜的問題。因为冬天,吃這些菜,对杨嬷嬷来說,不是問題,是正常的日子。很满足的生活。 這少說一句话,后果就如此严重?我不就沒說让你种菜品种多些,你王庄头同志!就让我餐餐白菜、顿顿萝卜?這蕃菜种子是买来玩的? 這可是冤枉死王庄头了,這蕃菜谁也沒种過,這放在开春了,万物生发的时候顺时而种,不是把握性大些嗎?這大棚能不能成都不一定,怎么敢种蕃菜进去,万一不成呢,這蕃菜种子是可遇不可求的呀。 庄子裡的人陆续的安置妥当后,柳儿叫陈婶子除了重孝,仅在头上戴白色绢花为记,搬进了柳庄的后院,同新来的秦嫂子带着大宝,住在东厢房,专门做柳儿的小厨房的饭菜,以及衣物的浆浆洗洗。每日裡,杨嬷嬷、姜管家、王庄头、管氏、芸娘、王明、小红一总在正院裡吃三餐。小红不吃的多数,她总带着另外的虹彩妹妹轮流安席。侍候上汤盛饭。待饭后,陈婶、秦嫂及虹彩妹妹才吃饭。杨嬷嬷過不得几日后,让這三個男的,在屋子外间独开一席,内裡由女眷们陪着柳儿用饭,柳儿同姜管长们,只能吃完饭后,去书房交谈庄裡大小事务,交帐对数。 村裡的柳宅,留了一房姓何的一家五口,因着姜管家看着這家人为人還懂机变,颇能接人待客,就由他家管着柳宅的院子及村东头和8亩大棚。 院子裡的牛棚裡放着一架牛车,以供他们来往及传递消息到柳庄来。柳儿仍留着正房使用,时不时過去看一下,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就越来越少去了,小斌们、大牛、栓柱们還跟柳儿相处来往的,常常去柳宅驾着牛车来找柳儿玩,村长同裡正叔如若有事,总是使小斌来叫柳儿或是也来驾着牛车去柳庄裡去。 柳儿在暖棚搭好后,只有天气变化时分,带着王庄头去教着盖帘子、掀帘子,然后,天更冷时,怎么用堆肥升温以及用碳火或柴火升温。当王庄头掌握了這個技巧后,柳儿就丢手不管了。 秋叶镇上的房子出了变故,当然是往好的方向转变。這家人,原订春节后才搬走,结果在冬至就可以搬走交房了,柳儿是很高兴的,這几月,只出不进,委实心裡郁闷,只要绣坊能开业,自己的收入就是稳定的了。地裡只种了一季麦子、玉米,還不知這玉米能不能熬過這冬季,有所收获。实在是种晚了些。开春,這地要提前育苗,提前种下去,然后才能提前夏收,再秋种,如此,种上两季,這地才能有余粮存下来。 地柳儿是不会种,但帐柳儿会算,王庄头讲出大致的产量、每季庄稼所要的生长時間,柳儿就算出了庄子每季产粮多少!全庄人口,口粮多少,這帐王庄头也能算,但苦于不敢违背自然规律,提前种,只觉得這产两季赶了些,柳儿教他做了大棚,然后点通他的思想,告诉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王庄头本也是用暖棚种過花的,提前育過年花的人,听得柳儿劝他:“你就当這玉米、麦子,是你的牡丹、水仙,你不觉得他们无非是长得不一样,如同人一样,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甜,但不都是草木,這生长所需的阳光、温度、水、同肥,還不是都是一样的?一通百通,王庄头如梦初醒,胆子也肥了,柳儿将在前世看到的听到的這地裡的活计,說個大慨,他就自己拿一小块地去试, 柳儿对种地是很感兴趣的,不然前世也不会去租开心农场来种地,不会想過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可前世沒进過农学院,只不過是前世在电视偶尔听到的看到的一些农业知识,三脚猫的功夫拿出来当师傅,真是强强联合,一個敢說,一個敢干,居然,還给這两個人把庄稼种成了,也成功了,然后,终于,柳庄的地就是年产两季的了。 柳儿早把小红扔出自己的正屋,就将她放在东厢房加上后买的取名小橙、小黄、小绿、小青、小蓝、小紫的六個十一二岁的小丫头们住在一起,(想起前世有首莫名的歌——虹彩妹妹,也就随口叫這七人为虹彩妹妹了,)轮班听差,平时不叫不可到正房打扰自己。時間大把的柳儿,每天叫陈、秦二人进来,拿出菜谱,自己想吃什么甚至于就是顺着菜谱,教两個做菜,一個菜总要做個三五七次的,方才重新抄好菜谱,细写步骤。一式两份,一份在抄在书册上,取名柳家菜,一份就抄在一张张的萱纸上。一一放好。最后一次做菜时,就会跟秦嫂說,可记得了,就是如此做。秦嫂于饭菜一道,颇有些天份,有七八分大长今的感觉,提头醒尾,陈婶子,热爱劳动,勤奋洗锅刷碗,择菜洗米,无有怨言,加上人是個用现代话来說,是個固执的扭人,有几分德国人的习气,对最后的菜谱,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放多少盐,放多少酱油,几瓣蒜执行得一丝不苟,炒出的菜虽說少了几分灵气,多了些匠气,却也大致差不多能吃了。 陈秦二人,就每天试着一到二個菜,柳儿总是抽個時間指点一二,然后又众人品评,柳家菜谱越集越厚。這天,柳儿看了看,抽出了十份菜谱。放在桌子角上,让紫儿去叫来姜管家。 “姑娘,什么事吩咐?”姜管家因着冬至要到,這是個大节气,要過得红火热闹,正想着招呢。听說柳儿叫他,忙過来, “冬至节快到了,我這裡有十個适和這节气吃的菜谱,這城裡的百味居可沒什么新菜出品,有些走下坡路了,你去找他的东家,带着秦嫂子,把這十個菜,在他百味居做出来,让他试吃,告诉他,此类菜谱,我們還有很多,问他要不要,不要我們就去他的对头家卖,如果要,我們就以此菜谱做本金入份子,我們收的份子钱是我們提供的菜谱做的菜品,赚来银子的一半。”姜管家半天才反应過来,敢情自己的主子,拿着這十张薄纸,就想让自己拿下百味居的份子? 读的,請记好我們的地址:,下载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