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作者:天妮 正文 “对了,二虎媳妇,你說的那個水车,請木工师傅做出来怕是得费不少银钱,虽然是你们家的木工师傅在做,可木材和人工都是耗费了的,既然是为村子裡做的,我們大家伙不能当做不知道,白白的占你们家的便宜,花费了多少你只管說出来,我把银钱分摊下去。”村长是個明白人,又受了林月的恩,见林月沒有提起银钱的事,主动說道。 林月摆了摆手,她想出這件事,主要是怕家裡的那個秘密暴露出来,并不是完全为村子裡着想,何况做水车是用的家裡的木工,也只是费些木材和人力,而且木材也不需要什么名贵的,只要进山伐一些就是了,根本不必费银钱,這点小钱她也不在乎,可是对于村子裡的大家伙来說,便是再小一笔银钱也是难得拿出来,毕竟经過了水灾流民事件,粮食涨价又涨得厉害,日子過得实在艰难。 “我知道有福叔是为了我着想,不過今年年景不好,大家伙生活的都不容易,只是费了人力的事,银钱就不用了,需要的时候大家出把子力气就行。” “二虎媳妇真是心善的,体量大家伙的艰难,大家伙心裡都感激着,行,那就這么說定了,倒是需要大家出力的地方,二虎媳妇你只管吩咐,要是谁敢有二话,偷j耍滑,我头一個饶不了他。“ 水车构造并不复杂,几個木工合作,因着林月的嘱咐,加班加点,不過几日就把水车做了出来,村子裡的大家伙也在村长的带领下,按照林月的要求把该做好的做好了,于是水车一安上去,经過一番调试之后,很快就派上了用场,把大家喜的,笑得合不拢嘴,水车旁为了一圈一圈的人,都来看這新鲜的物什。 “這也太神奇了,不過是個木头做的圈圈,居然能把水给运過去,二虎媳妇這脑子也太灵光了,這样的好东西是什么想出来的。” “是啊,咱们村有了這水车,以后就不愁灌溉的問題了,实实是件大好事。” “咱们地裡的庄稼有救了,就算不下雨也不怕****死了,二虎媳妇就是咱们的救星,回回咱们遇到困难,都是二虎媳妇帮着解决了,真是菩萨心肠。” 大家为着水车七嘴八舌的說道,都是喜悦和高兴,還有感激,也有路過的邻村人,看到這么多人围着,也過来凑個热闹,便发现了這样新奇的景象,又听赵家村的人說起水车的作用,便是心裡暗暗的记下来回村去学给了大家听,以至于后来隔壁的几個村子也都来赵家村找林月,想要为村裡订做水车。 自己村裡林月沒有收钱,有些花费還是自己掏的,那是看在同村的情谊上,别的村子就不一样了,林月可沒傻的也义务给他们做一個,不過想到大家伙都是为了生存不容易,也沒有收的太贵,按照比较实惠的价格把水车给订了出去,倒是让那些人心存感激。 本来大家還抱着谨慎的心思,想着到时候若是林月趁机开口要大价钱,他们得讨价還击一番,沒想到人家直接就给出了最低价,比他们的心裡价位低多了,为此,林月无意中又得了個仁义的名声,倒是意外的收获了。 干旱的事情一解决,成禄那边還是沒太消停,那些人仍然守在宅子外头,林月干脆闭门绣起花来,连大门都不出了,成禄就更找不着机会了。 “太太,太太,不好了,几位少爷被山匪给劫了,說是龙虎山的土匪,让太太您拿五千两银票,亲自到這上面的地址去赎人。”一名小厮慌慌张张的,沒有通报就直接闯了进来,连规矩都顾不得了,可见实在太慌张, 林月一看,這小厮是她派到城裡头,给大郎四兄弟赶车的,因为人挺机灵沉稳,所以她才在那么多小厮中单单把人选了出来,這会子却是满脸的惊慌失措。 听到小厮话裡的內容,林月吓了一跳,脸色都变了,然后又觉得莫名其妙“怎么回事?!你說大郎四兄弟被龙虎山的土匪给劫了,還让我带银票亲自過去赎人。” 林月觉得這事有些荒唐,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要是换個别的什么人把大郎几兄弟劫了,林月還会以为是生意上的仇敌,可小厮說那些人自称是龙虎山的土匪,這怎么可能? 别說她本身和龙虎山的土匪关系不错,何况后来做了那笔买卖,又帮寨子裡解决了生计問題,龙虎山的土匪对林月可都热情尊敬着,别人不知道,林月自己心裡還能不清楚?因为怕和龙虎寨的用好关系被朝廷知道了惹来麻烦,林月才隐瞒着大家只有亲近信任的几個人知道。 别說龙虎山离着這裡最快也得两三日的路程,龙虎山的人不可能這么大老远的跑到這来劫人,就是冲着林月和龙虎山那些土匪的交情也不可能,很明显這次是有人不知道实际情形,所以故意打着龙虎山土匪的名号,把大郎兄弟几個给劫去了。 小厮见林月不相信的眼神,把手裡的一封信交到林月手裡“太太,這是那些土匪留下的信,让小的交给太太。” 林月闻言接過信,把信拆开,果然看到上面写着让她亲自带银子去赎人的威胁,還有那最后一栏的书名,明晃晃的写着龙虎山好汉几個大字。 “太太,可是有什么不妥?”小厮见林月沉思的神情,又回想了一下当时的情形,也觉得有些不对头了,只是当时他太慌张,又担心少爷们出事情,急着回来报信,所以才沒有去多想。 “大郎几兄弟被劫走的时候,你当时是在场的,你觉得那些人可像土匪?” 小厮又认真思索了一会,然后摇了摇头“奴才不知道土匪是什么样,所以不知道他们像不像,而且他们都带着头巾蒙着脸,不過领头的那個人虽然蒙着脸,奴才看着总觉得有些熟悉,不知道在哪看過,听着那人的口音也觉得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