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來自外界的阻力

作者:窮癌晚期
630bookla大國崛起

  雖然李鴻飛軟硬兼施,勉強算是穩住了大明內部的局勢,但關外的滿人部族,仍不可小覷。

  清兵入關前,整個東三省的滿人數量大約在六十萬左右(是人口而不是兵力),經歷這幾年的戰亂,滿清表面上看似損失慘重,但最終安全退出關外的,還是有大約四十萬左右的人口。

  也就是說,這五年時間裏,滿清在關內,損失的基本都是漢人,要不是因爲爭奪權力而分家,滿清的實力在關外還是十分強大的。

  李鴻飛若以爲將滿清趕出關外就能高枕無憂,那真就是大錯特錯了,關外可是滿人的主場。

  且不說明軍大部分士兵,都來自江南,不適應北方的氣候條件,單就出關野戰方面,明軍就不是清軍的對手。

  以前在中原,明軍屢戰屢勝,那是因爲明軍目標明確,就是爲了攻城。

  中原腹地處處是城池,明軍抱團攻城,那清軍就得守城吧。

  如此一來,清軍騎兵優勢根本無法發揮,因爲無論清軍實施什麼樣的戰術,明軍就只有一個目的,攻城!

  加上關內老百姓的策應,使得清軍對付的不單單是明軍,更是天下千千萬萬的漢人百姓,豈有不敗之理?

  然而現在不一樣了,關外土地貧瘠,往往幾百上千裏,都難以見到幾坐村莊,更別說城池了。

  這裏是清軍的主場,騎兵佔據了天然優勢,以步兵作爲主力兵種的明軍,除了固守城牆外,根本沒法主動發起攻擊

  既然只能防守,那就沒必要浪費過多兵力在東北,裁軍發展國內經濟,成了李鴻飛目前最重要的任務。

  可大明不動,不代表滿蒙等地不過來挑釁。

  由於大明要實施軍制改革,所以不得不提前給底下老百姓透露風聲,爭取民意的同時,也是爲了引出那些心懷不軌之人。

  結果國內軍閥還沒什麼動作,國外勢力倒是先跳了起來。

  按理說,明朝要裁軍,主動削減實力,對周邊國家應該是好事,完全沒必要反對啊!

  可是人的貪婪是無止境的,尤其是得知,李鴻飛與朱由檢鬧“不和”之後,不少勢力覺得這是個機會。

  能作爲一國之主,或者一方勢力的首領,都不是簡單之輩,明朝這樣大張旗鼓的裁軍,非但沒能讓他們感覺絲毫安全,反而有種風暴來臨前的沉悶感覺。

  稍微懂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兵貴精不貴多。

  以前大明號稱雄兵百萬,但朝廷能指揮得動的,只有十來萬禁軍,各地邊軍雖然強悍,但基本都是聽調不聽宣。

  說白了就是拿着朝廷的錢,養自己的兵,再加上喫空餉,虛報編制等情況,真正打起來,這些國家或者部落,往往面對地明軍絕對不會超過十萬。

  然而明朝一旦真正完成軍制改革,將軍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那麼周邊國家以後面對的明朝軍隊,很可能就是整個大明的軍隊了。

  而且明朝軍隊爲了保證足夠的戰鬥力,在削減編制的情況下,定然會在武器裝備上下功夫。

  明軍如今在野戰方面,都有能硬抗滿清騎兵的戰鬥力,若是再予以加強,誰知道會整出一幫什麼樣的妖孽?

  所以要想瓦解明軍的軍制改革,那便是趁着明朝內部還未徹底穩定,率先挑起邊界緊張氛圍。

  1649年十月,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以大明封鎖邊界,關閉民間互市爲由,糾結騎兵三萬,繞過嘉峪關,進入西北地區大肆劫掠。

  而當時明軍第六集團軍,恰好在西北地區實施土地改革跟剿匪,於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入境沒多久,便一頭撞到了十萬大明國防軍槍口上,僅僅一個月時間,便丟下一萬多人馬,倉皇撤回蒙古境內。

  本以爲這只是一件小事,加上當時朱由檢忙着遷都,李鴻飛忙着兵變,得知對方已經被打退,也就沒有過多在意。

  誰成想,這件事被蒙古人記恨,於次年開春(1650年三月)由巴圖爾琿臺吉親自率領八萬騎兵,陳兵嘉峪關外,隨時準備嚮明朝發起進攻。

  這巴圖爾琿臺吉或許沒人知道,但他的第六子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讓康熙御駕親征的葛爾丹。

  巴圖爾琿臺吉是西部蒙古部族的首領,而且沒有被皇太極收服,屬於蒙古八旗之外的部族勢力,以前更是一直與明朝保持交好。

  可這次爲什麼要招惹大明呢?

  這其一是因爲糧食。

  明軍爲了削弱關外滿清的勢力,實施了糧食禁運,並關閉了邊關的幾處民間互市城鎮,別說糧食,就連鐵器、茶葉、鹽巴之類的,都不能流向關外。

  此舉不但扼住了滿清,同樣也牽連了那些與大明交好的部族。

  可是李鴻飛當時也沒辦法,戰爭剛剛結束,北方本就千瘡百孔,自己的老百姓都快喫不飽飯了,這糧食怎麼可能運往關外。

  他不能指望商人自覺將糧食留在關內,只能實施軍令,強行禁止雙方通商。

  至於第二嘛巴圖爾琿臺吉實力膨脹,想要從大明這邊撈點好處。

  當初明軍登陸天津,五萬蒙古八旗不戰而逃,這些傢伙最後都沒在回滿清的地盤,而是直接帶領自己的族人,回到了蒙古大草原,投靠了如今實力最大的巴圖爾琿臺吉。

  一下子增加近十萬人口,其中還有五萬戰兵,巴圖爾琿臺吉內心自然膨脹起來

  這還不算完,東北阿濟格一部,也有了動作。

  之前多鐸攻破揚州後,抓走的福王朱由崧,這時候也被放了出來,率領一衆漢人降將,在寧古塔舊城,建立後明政權,揚言李鴻飛篡權竊國,鼓勵各地將領起兵反李。

  朱由崧這頭憨貨,如果是在國內,早就被國防軍給滅的連渣滓都不剩了。

  因爲不但李鴻飛想滅了他,就算是朱由檢,也不會允許他這樣蹦躂,畢竟朱由檢還沒死,你朱由崧就跳出來建立政權,是不是太心急了?

  好在阿濟格知道朱由崧不過是個攪屎棍,放他出來就是爲了噁心明朝,吸引明軍注意力的。

  相信這種情況之下,不管李鴻飛還是朱由檢,都會寧願放棄對付西北邊的巴圖爾琿臺吉,也要派出大軍死磕東北的朱由崧。

  無論是明軍將注意力放在哪一邊,他們滿清都能從中漁利

  “好傢伙,一個在西北,一個在東北,相隔萬里之遙,竟然能同時搞事,這怕不是什麼巧合吧。”

  李鴻飛得知情報後,第一反應就是有人從中作梗。

  “滿清韃子還未死心?不過他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朱由崧那邊還好解釋,可巴圖爾琿臺吉那傢伙不傻,真敢將我大明得罪死了?”李定國不解道。

  “或許這裏面還不止滿清的身影。”李鴻飛忽然說道。

  “什麼意思?”李定國更不明白了。

  能在邊境攪動如此大的陣仗,除了滿清有這個能力,還會有誰?

  “嘉峪關那邊有八萬蒙古騎兵,而且去年還繞過長城對關內實施了劫掠,你覺得我們需要多少步兵,才能將這八萬騎兵擋在邊境?”李鴻飛問道。

  “保守估計,戰兵不能低於六萬,地方守備軍同樣不能低於六萬,否則很難對其形成圍堵,稍有不慎,對方就能衝入關內,對西北百姓造成傷害。”李定國回答道。

  李定國的數據很悲觀,即使如今裝備精良的明軍,十二萬對八萬也才能勉強應付。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西北地區大部分荒無人煙,可以利用的城池實在是太少了,兩條腿再厲害,也跑不過人家四條腿,人家根本不用跟你打,光是遛彎就能將你遛死。

  “那你知道如果按照軍制改革實施後,嘉峪關附近,有多少戰兵,多少守軍嗎?”李鴻飛再次問道。

  現在西北有一個還在搞土改的集團軍,加上嘉峪關的三萬戰兵,對付八萬蒙古騎兵綽綽有餘。

  但前提是,這段時間內,不要實施軍制改革。

  “您是說他們衝着軍制改革而來?怎麼可能,這幫蒙古人喫飽了撐的?”李定國不信。

  人家在邊境上搞事情,跟你的軍制改革有什麼關係,說李鴻飛疑神疑鬼都不爲過。

  “好,蒙古人的目的是什麼暫且不提,我來告訴你,實施軍制改革後,西北地區有多少兵力。”李鴻飛一邊拿出改革計劃書,一邊指着地圖說道:“按照改革之後的國防軍數量,整個西北地區,我們只能佈置六萬戰兵,兩萬守軍,總兵力僅僅八萬,如果這時候巴圖爾琿臺吉入關,我們最少還得調一個軍(三萬人)過去,才能將對方趕出國境。”

  戰兵跟守軍最大的區別是戰鬥力,但對付騎兵,不僅僅是戰鬥力的問題,更需要強大的機動力量,這一點上,明軍沒有,只能用人數來彌補。

  “這有什麼?不就是一個軍嗎?就算調過去了,咱們也還有二十萬戰兵,並不影響軍制改革啊!”李定國說道。

  他明白李鴻飛是擔心,軍制改革如果沒有足夠的軍隊震懾,很容易引起國內軍隊將領的反彈,稍有不慎,改革很可能引發內戰。

  但就算往西北增兵,那也只不過調走了三萬人,根本算不得什麼。

  “關鍵是,東北這邊還有個朱由崧!他這樣挑釁,如果不能以雷霆手段滅了他,我大明顏面何存!”李鴻飛再次說道。

  沒錯,相比於巴圖爾琿臺吉,朱由崧的威脅更大,人家畢竟是大明皇室,在東北地區妖言惑衆,說李鴻飛控制了朱由檢,再加上去年的兵變早就鬧得沸沸揚揚。

  這時候就算朱由檢親自出面澄清,也難保不會被有心人歪曲事實。

  唯一的辦法就是——打!

  直接出兵滅了對方,看看誰還敢動歪心思。

  之前李鴻飛就準備在國內找個軟柿子,結果大家都很識趣,現在有了挑頭的,不滅掉對方,難免不會有更多跟風的傢伙出現。

  殺雞儆猴,朱由崧必須死。

  “我明白了,一旦我們對朱由崧開戰,那麼又得去掉十來萬戰兵(勞師遠征,軍隊少了更加不行),剩下一個集團軍,除了防備京畿重地外,還得防禦滿清跟蒙古八旗,根本沒多少兵力應對軍制改革的突發事件了。”李定國也反應過來。

  原本計劃,西北駐守六萬戰兵,東北駐守六萬戰兵,華中以及京畿共同駐守六萬戰兵,再配合這些地方的守軍,鞏固邊防綽綽有餘。

  剩下的十二萬戰兵,則可以專心應付國內的軍制改革。

  可現在倒好,西北不得不防,而東北又不得不打,一下子兩線開戰,國內的軍制改革短時間內是沒法實施了。

  “要不咱們緩緩,先解決眼前麻煩,這改革什麼時候不能改嘛。”李定國出主意道。

  “難啊!現在大部分軍隊被打散,正是軍制改革的最佳時機,一旦土改跟山匪被剿滅,各個集團軍司令收攏兵權,誰還會讓國防部去刮他們身上的肉?”李鴻飛嘆息道。

  如今確實是最佳的軍制改革機會,爲了這一天,從當初西征的初次軍改到現在,李鴻飛足足謀劃了三年,如果不能成功,等到這些封疆大吏都醒悟過來後,絕對會團結一致,抵制國防部的改革方案。

  “韃子實在是太狡猾了!”李定國氣憤道。

  他爲了這個計劃,也是花費了大半年心血,如今眼看就要成功,卻不得不放棄,不惋惜是不可能的。

  “我之前就說過了,這裏面不止有滿清的身影,阻止軍制改革最終的受益者,可不是滿清跟蒙古人,惹急了勞資就算拼着不進行改革,也要滅了他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李鴻飛冷冷地說道。

  “您是說”李定國這次終於明白了。

  定然是軍隊中的領兵大將從中搞鬼,只有他們纔會希望軍制改革失敗。

  巴圖爾琿臺吉需要的不是戰爭,他們只是想要獲得互市的機會,只要有將領承諾,破壞軍制改革,到時候就能恢復以往的大明邊關守軍體制,巴圖爾琿臺吉自然會十分痛快地答應。

  而東北那邊,如果沒有明軍將領在內部策應,朱由崧建立後明的消息,怎麼可能這麼快傳入關內?(朝廷與地方百姓,幾乎同時得知後明的消息)

  看清爽的小說就到

  (大國崛起1644)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