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半導體產業成果存入社稷庫

作者:王子虛
第586章半導體產業成果存入社稷庫

  大明的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狀態,是朱靖垣直接乃至重點關注的方向。

  朱迪鈈在個人計算機測試的時候,嘗試獨立開發網絡遊戲的時候。

  朱靖垣在自己的辦公室裏面,隔三差五的接收和審閱相關產業的報告。

  有晶圓生產廠、光刻機生產廠、半導體芯片生產廠……

  還有微處理器設計行、賬表芯片設計行、小型化的數據倉庫設計行……

  以及數據倉庫生產廠、專用顯示設備廠、配套外部設施廠等等……

  半導體和微芯片產業主要工廠,以及微芯片計算機的配套工廠,都在過去的幾年完成了建設。

  然後這兩年都在不斷地優化工藝,陸續拿出了符合設計目標的產品。

  朱靖垣認爲,如何讓一項技術,或者說是一個產業,能夠迅速的實現和升級,通常有兩個最重要的推動力。

  一個是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支持以及硬性需求,通常都來源於國家朝廷和軍方以及科研機構。

  另一個是相對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通常是廣泛的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

  而且,前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開拓和攻關中,後者的主要作用體現在推廣和普及過程中。

  朱靖垣記得,前世很多科普甚至考試題目中,“世界第一款微處理器”的問題答案,通常都被認爲是intel4004。

  但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答案,或者說是一個不嚴謹的問題和答案。

  1971年的4004其實是第一款“商業化”的微處理器,也就是在民用市場上公開銷售的微處理器。

  想要考察這個知識點的問題,也應該這樣提問纔算是準確。

  真正的第一款實用的微處理器芯片,其實是F14戰鬥機上的中央空氣數據計算機的芯片。

  F14戰鬥機是1967年開始研製,1970年首飛的,顯然比4004完成的更早。

  與此同時,最早期的微芯片生產,有一個從實驗室狀態走出來,最後到量產普及的過程。

  實驗室中的微芯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手搓”出來的。

  由於早期接觸式光刻機的天然結構缺陷,當時的芯片良品率只有可憐的百分之十。

  而且在生產的過程中,會大量消耗光刻掩膜。

  這導致生產出來的芯片的價格異常高昂,通常都是兩三百美元起步。

  美國空軍在這個時代研發和普及導彈系統,導彈的導引頭要使用大量的微芯片,關鍵還都是一次性的。

  於是美國空軍出錢,找人專門研究和改進了芯片生產工藝,研發出了投影式光刻技術。

  解決了步進式光刻機的最大痛點,讓芯片良品率提升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同時將光刻掩膜消耗數量降低了好幾倍。

  相應的,相同規模的芯片的最終生產成本,也從兩三百美元直接降到了二三十美元。

  有了這樣廉價的成本,微芯片纔有了在民用市場普及的機會。

  大明朝廷現在也有着非常類似的需求。

  泰西戰爭停止了,大明似乎是真正統一天下了,朱靖垣也開始大規模的裁軍。

  但是朱靖垣可沒有撤銷軍隊,也沒有停止新型武器裝備的開發。

  大明四軍都在全面列裝和升級導彈系統,對微芯片的需求也在迅速而全面的飆升。

  大明軍械部正在按照大明皇帝的指示,根據大明空軍和海軍的實際需求,開始研發類似F14的第三代戰鬥機。

  這種戰鬥機將會搭載專門的計算機,搭載早期的相控陣無線電探測設備。

  新戰績上大量的新技術堆砌,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半導體芯片。

  即將發射的具有實用架子的地球同步通訊衛星,配套的運載火箭的通訊和控制設備。

  也都需要有形成足夠強大、功耗足夠低、重量足夠低的半導體微芯片。

  應天微芯手搓的八三芯片,以及少量手搓的十六二芯片,一直在配合相關部門做相應的測試。

  十六二芯片將會新一代飛機和戰車以及戰艦的計算機核心。

  導彈的導引頭所需的芯片,倒是要在八三芯片的基礎上,專門開發的低成本量產芯片。

  因爲導彈導引頭這東西真的是一次性的自殺式零件……

  在這樣的實際需求的基礎上,朱靖垣利用自己原有的半導體知識,引導工部制定了半導體產業的佈局。

  從安康十五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用了五年多的時間,逐步完成了現在這一整套的半導體產業鏈。

  大公六年三月十五日,大明的九卿中分管工業的司空汪萊,專門來到了朱靖垣的辦公室。

  彙報大明半導體產業建設的階段成果。

  報告微芯片計算機的測試初步完成的消息,並請示是否開始正式部署微芯片計算機和互聯網。

  朱靖垣看了汪萊的簡單報告之後,讓他組織一個集中彙報和封賞會。

  直接在奉天殿下的大明社稷庫召開。

  整個半導體產業的主要設備,主要的成品以及相關技術文件,全部正式存入大明社稷庫。

  汪萊不敢怠慢,馬上回去組織。

  馬不停蹄的準備了二十天,最終把時間安排在了四月五日。

  司空汪萊本身,以及工部和軍械部的相關部門,相關工廠和設計商行的主要人員全部當場。

  汪萊還安排了一批基層的有特殊貢獻或者天賦的官吏和工匠參加。

  這種安排顯然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

  還讓在應天微芯實訓的朱迪鈈有機會參加了這次彙報儀式。

  四月五日上午九點,社稷庫的大門敞開。

  工部和禮部的禮儀人員共同主持,半導體產業的相關設備和技術文件,按照流程依次送入社稷庫。

  在這個過程中,汪萊和對應機構的人員代表,共同爲大明皇帝朱靖垣介紹情況。

  最先入庫的東西,是半導體產業鏈的基礎中的基礎,硅晶和配套的生產設備以及技術文件。

  硅晶片工廠首先要提煉出符合純淨度標準的硅晶柱。

  然後將晶柱切割成一個個纖薄的硅晶片,並且要打磨出儘可能的光潔平整的表面,滿足高精度的光刻的需求。

  工廠爲此專門研發了鈍化研磨液,設計了專用的高精度電機和研磨設備。

  打造出平整度符合標準的晶圓之後,工廠後續的任務是增大單個晶圓的尺寸,降低總體上的晶圓單位成本。

  今天一同送入社稷庫的產品,有最初完成的八十毫米晶片,還有最近纔剛剛完成試生產的一百二十毫米晶片。

  硅晶之後,是整個產業鏈上最關鍵的工具——光刻機和配套設備。

  朱靖垣有着前世的記憶,對於光刻機這個產業非常的敏感,所以也是專門的重點關注過。

  二十一世紀的高精度光刻機的生產行業,當然是當時全世界最尖端的科技產業之一。

  但是光刻機也有級別,也有不同類型的用途。

  只有少部分是最尖端的光刻機,被用於最頂級的半導體產業。

  用於生產最新款的手機的SOC、最新一代的電腦處理器、以及高端GPU芯片等等。

  大部分的光刻機其實都在生產低工藝的芯片。

  像是路由器芯片、各種智能家電芯片、聲音解碼芯片、車載電腦芯片、閃存芯片等等。

  甚至於後者纔是主力,產品產量遠高於前者。

  追趕最先進工藝的光刻廠,要花費極大量的成本用於購買最新的光刻機,用於最新的工藝實現和改進。

  成熟工藝的光刻廠,只需要不斷的接單生產就行了。

  AMD原來的光刻廠格羅方德,給AMD生產處理和顯卡的時候,因爲沒有利潤都快倒閉了。

  脫離了AMD,專職幹芯片代工之後,反而活的越來越滋潤了。

  主要是不需要投錢搞研發了。

  光刻機產業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高精尖的。

  這個在行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也是沒有特別高的准入門檻的。

  畢竟,精度低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好說。

  8086是三微米級的芯片,甚至可以用顯微鏡看到線路,可以直接手工畫圖仿製。

  只要花錢花精力就能慢慢手搓出來。

  但這種模式僅限於實驗室狀態,真的手搓不但效率低到離譜,關鍵是速度和良品率根本沒有保證。

  朱靖垣前世本土在七十年代就幹過類似的事情。

  想要真正的實用化,就必須要走標準化和批量化的道路,就要有配套的工業和技術體系,生產出能用的光刻機。

  進而把老師傅手工刻印章的過程,變成工業時代的機械化的自動印刷。

  後來由於某些原因放棄了這個過程。

  這個世界的大明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裏初步走完了這個過程。

  首先製作相對容易實現的早期的接觸式光刻設備。

  雖然接觸式光刻的芯片良品率低下,單位成本高昂,但是可以儘快生產出實驗性質的芯片,方便設計和改進。

  然後一邊測試和改進芯片設計,一邊繼續研發正式的投影式光刻機。

  直到大公五年的時候,大明的投影式光刻機才終於定型了,目前可以實現兩到四微米的生產工藝。

  未來幾年將逐步實現一微米級的生產工藝。

  在朱靖垣前世的歷史上,七十年代的intel8086處理器,就是用的三微米的生產工藝。

  八十年代中後期的intel80386和80486處理器,用的都是一微米工藝。

  光刻機的工作狀態近似於印刷機。

  有了光刻機之後,才能建設產業鏈的真正核心——半導體芯片廠。

  所以在兩代光刻機之後,被消息進入社稷庫存檔的,是一批生產出來的芯片,以及對應的設計文件。

  其中最重要的產品當然是微處理芯片。

  使用四微米工藝的八三型處理器,使用兩微米工藝的十六二型處理器。

  十六二的整體性能略微超過intel8086。

  當然,兩顆處理器在構架方面基本沒有任何相似性。

  朱靖垣沒看過8086的設計圖,也不記得鞥二處理器的設計細節。

  十六二是大明工匠們自行開發出來的東西。

  再加上大明的計算機底層邏輯,就跟前世的計算機有着很大差異。

  所以按照朱靖垣前世的典型處理器分類標準,十六二這個處理器甚至不能簡單的歸類某個體系中。

  既與intel86系的複雜指令集有明顯不同,也不能算是RISC體系的精簡指令集。

  總體看上去更像是將兩個方向的特性糅合到了一起。

  當然,這是朱靖垣帶着前世的觀點,以前世標準去看待這款新處理的結果。

  這個世界的微處理器剛剛形成,微處理器的應用都還沒有鋪開。

  微處理器的指令集應該如何設計,目前也是沒有形成能夠讓所有人信服的公論。

  也沒有以複雜和精簡的方式區分處理器指令集類型的習慣。

  不過,在朱靖垣的記憶中,自己所瞭解的處理器指令集發展上,似乎出現了不同指令集互相借鑑的情況。

  Intel和amd理論上都是複雜指令集,但是他們很早就開始借鑑RISC的思路。

  理論上應該屬於簡單指令集的ARM體系,也隨着市場需求越來越複雜而變得越來越複雜了。

  ARM的指令標準長度都可能要守不住了。

  大明現在是以功能爲導向,不明確追求某個方向上的極限,摸索着構建自己的指令集體系,似乎是殊途同歸了。

  所以朱靖垣也就沒有對處理器開發做出直接干涉。

  排在微處理器之後入庫的芯片,是採用相同工藝的賬表芯片,也就是朱靖垣前世熟悉的DRAM內存。

  在目前的計算機發展階段,賬表芯片重要程度遠比後世要高。

  Intel其實就是做內存起家的。

  大明負責生產賬表芯片的工廠,在大公五年完成了六萬六千五百三十六字賬表芯片的量產。

  按照1024進制折算一下就是64K。

  不過前世一個字節是八個比特,大明一個字卦是十六爻數,這個64K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128K。

  賬表芯片後面,是小型化的“數據倉庫”,也就是縮小後的機械硬盤。

  機械硬盤基本上是純機械結構,是比較喫工業生產精度的產品,現在的大明在這方面有優勢。

  工部按照朱靖垣的提醒,設計了採用飛機機翼原理的飛行磁頭,大幅度縮小了單位容量的硬盤體型和重量。

  保險櫃納米大的硬盤的最大容量,已經可以做到一億兩千萬字以上了,也就是128M。

  不過設計的個人微芯片小型個人計算機體型尺寸有限,暫時只裝了一塊一千六百七十七萬字的硬盤,相當於16M。

  硬盤後面是顯示器、機箱、主板、鍵盤、鼠標等配套設備。

  以及將他們組合起來,形成的一個整體設備,微芯片個人小型計算機。

  小型計算機的介紹,被汪萊交給了朱迪鈈。

  在社稷庫內部,專門存放和展示微芯片計算機設備的大廳,擺放計算機的平臺旁邊。

  朱靖垣面帶微笑,看着自己的兒子打開了機箱側板,有些緊張也有些興奮的介紹計算機的情況。

  這個主機箱的設計,朱靖垣提過幾個簡單的提示或者說要求。

  最終的機箱的成品,或者說是這個計算機的主機外形,與後世比較大的全塔機箱非常類似。

  外面看上去都是一個立起來的長方體鐵盒子。

  但是這個機箱內部的結構,卻跟朱靖垣前世的主機有很明顯的區別。

  朱靖垣前世典型電腦機箱,最初是按照臥倒放置的方式設計的。

  機箱裏面的主板躺在底面上,其他功能版垂直插在主板上,整個體系的受力情況是非常穩定的。

  同時臥倒的機箱上面,正好可以擺放巨大的顯像管顯示器。

  但是液晶顯示器普及之後,就沒有人能夠容忍臥倒的機箱單獨佔用巨大的桌面空間了。

  所以很多廠商理所當然的把機箱立起來了,放在桌子邊沿或者是桌子下面。

  這個做法剛開始沒有什麼問題,早期的顯示卡和散熱器等外掛設備,重量都是相對較比較輕的。

  就算是側掛在主板上,也不會對主板造成什麼影響。

  但是隨着時代發展,處理器和顯卡的功率不斷飆升,散熱器和顯卡重量也隨之不斷增加。

  後來甚至出現了顯卡和散熱器都比主板還要大的情況。

  於是就出現了主板被顯卡和散熱器拉彎的情況。

  還有顯卡自己的重量把自己的電路板壓彎的情況。

  由於個人電腦的存量過於巨大,相關產業的規模也是異常的龐大,涉及到了無數的配件廠商。

  沿用了數十年的電腦機箱結構始終沒有更新過。

  朱靖垣預料到了這種令人無語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要求把機箱設計成立起來的。

  同時還不準主板也立起來,要繼續平放在機箱內部。

  於是主機板就成了窄而長的樣式,機箱內部被設計成了上中下三層的樓房形式。

  最上面一層安裝前後躺平的主機板,主機板上豎直安裝處理器、賬表芯片、顯示芯片等功能芯片和插板。

  以後顯卡變大了,處理器散熱器變大了,繼續保持默認豎裝的方式,能僵持他們變形的可能。

  中間層目前全部是硬盤層,是佔據了整個主機最大重量比例的部分。

  最下層是安裝電源和其他功能的空間。

  由於目前各種零件的製作工藝都比較低,特別是硬盤的規模異常龐大。

  整個機箱的高度達到了一米,前後寬度達到了八十釐米,整體側向厚度也有三十二釐米。

  這比朱靖垣前世的全塔機箱都要大很多。

  不過隨着工藝的不斷改進,這個機箱的尺寸應該也能同步縮小的。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