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尚書左僕射
“你想繼續發揮中書請旨,門下審覈,尚書執行的舊制?”
“是,但又增加了御史臺監督,翰林大學士代替陛下發聲的想法。”
“所以,你想把翰林院獨立於三省六部之外,讓朕獨自掌控?”
“是,翰林院相當於陛下的祕書機構和參謀機構,協助官家處理奏本,可以減輕官家的壓力。”
趙禎微微有點心動。
“容朕再考慮一下。”,對於張唐卿的改革,趙禎心中有點忐忑。
張唐卿的改革不像范仲淹的改革一樣,說到底,范仲淹的改革是在原有架構基礎上進行精雕細琢,可張唐卿的改革,幾乎是把大宋實行將近百年的政體徹底改變。
不,如果從唐朝末年算起,已經好幾百年時間了。
可張唐卿設計的架構,又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完全不同,起碼宰相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曰,因爲政事堂內有各種勢力的制約,對宰相權限制極大。
反倒是對皇權有所加強,因爲宰相雖然帶着平章事的帽子,可歸根結底,張唐卿本身的權力在於尚書左丞。
也就是說,張唐卿的權力幾乎被限定在了執行上。
趙禎沒有當場答覆張唐卿,但內心慢慢的開始傾向於張唐卿的改革了。
景祐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趙禎親筆詔書,加封夏竦爲尚書令,以正一品歸鄉榮養。
景祐六年四月二十五日,趙禎親筆詔書,封張唐卿爲尚書左僕射,平章軍國重事,至於政事堂其他執政則沒有說明,估計在等張唐卿勾兌完成後纔會下旨。
這和張唐卿當初跟趙禎商量的職位有點出入,他沒想到趙禎直接拿出了尚書左僕射。
要知道,唐朝時,尚書令也是不輕授,宰相一般都是指尚書左右僕射,右僕射被稱爲次相。
趙禎也給張唐卿傳來話,翰林大學士不入政事堂。
稍微一琢磨,張唐卿一下明白了趙禎的目的,他希望翰林大學士能完全獨立於現有的政務和軍事體系之外,成爲他的私人祕書機構,不受任何勢力的影響。
但翰林大學士的品級將會被定爲從二品,地位就相當超然了。
張唐卿對此表示支持。
開封府內,有人歡喜有人憂。
但對於百姓來說,大家津津樂道的,依然是張唐卿北伐的壯舉。
張唐卿還沒去政事堂報到,賈昌朝、宋綬、王隨、張觀、馮元,甚至龐籍和李昭玘,都拿到了張唐卿的中樞改制方案。
同時,張唐卿令人飛馬將薛奎、種世衡和姚寶召回。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人,將會是本朝的相公們。
宋綬和王隨相對而坐。
“王相,如果當初張相提出這種改革架構,我們會不會同意?”
王隨苦笑道:“肯定不會。”
“哎,我也覺得不會,御史大夫、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以前都是從一品的官職,如今被他搞成了從二品。”
“如果當初他拿出這麼一份詳盡的方案,我一定會支持他。”
宋綬愣了一下。
自從范仲淹被貶後,王隨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開始無限欣賞起張唐卿來了。
“王相,您覺得,張唐卿會給您哪個職位?尚書左右丞?還是門下侍郎?”
“公垂,你還沒看透張相的本意。”
“請王相教我。”
“他本身沒有任何傾向,他把方案給我們,一是讓我們看看,提一提意見,二是讓我們這些執政,自己選擇。”
“自己選擇?”
“是,把反對的人搞得少少的,政治,就是在互相妥協之中,達成合作。”
宋綬的腦子裏嗡的一聲。
這些話,張唐卿告訴過他很多次,他從來沒有深思張唐卿這幾句話的意思。
“老夫老了,門下侍郎,正適合老夫。”,王隨緩緩站起來,“至於你公垂,老夫建議尚書右丞或中書侍郎即可。”
“爲何不是御史大夫?”
“因爲張觀會重回御史臺。”
“爲何?”
“前段時間,梁固的表現差強人意。”
“您認爲誰是尚書左丞?”
“李昭玘。”
“爲何?我從未聽說李昭玘和張唐卿私下有任何接觸或交集。”
“因爲,李昭玘一直在地方爲官。”
“是,可這跟尚書左丞有什麼關係?”
王隨看着宋綬,他以前一直非常欣賞宋綬,宋綬有才氣,說出來的話總能讓人信服,但現在來看,宋綬毫無政治智慧,他除了一腔熱血以外,再無任何優點。
“公垂,如果老夫沒猜錯,下一步是賈相入主西府,龐籍、薛奎任樞密副使,之後則是政事堂諸職位的勾兌,你還是爭取中書侍郎吧,尚書右丞,不適合你。”ωwW.八⑦7zω.còΜ
“爲何?”
“這是老夫的建議,至於你聽不聽,在你,否則,你可能……”
王隨實在說不出他可能被邊緣化的話。
龐籍拿到方案後,激動的渾身都在打哆嗦。
雖然前日已經得到了張唐卿的親口保證,一個樞密副使跑不掉,但畢竟只是口頭承諾,只要沒有塵埃落定,一切都存在着變數。
“你是說,除了當朝相公外,只有我和李昭玘拿到了方案?”
“是,李提舉確實是這麼說的。”
“好,好,你先退下。”
五十歲的龐籍,像個孩子一樣,激動的蹦了起來。
等高興夠了,龐籍才重重的嘆了口氣,“悔不當初,悔不當初啊,如果當年我答應了左僕射,說不準這次我就是樞密使了,悔不當初啊。”
失而復得的心情,只有龐籍自己知道。
李昭玘已經喫完了晚飯,考校了半天兒子的功課。
當李昭玘拿到方案後,半天沒反應過來。
“李提舉,六部都有?”
“非也,只有您和龐大人有。”
“爲何?”
“下官實在不知,是左僕射吩咐下官給您送來的。”
李昭玘內心掀起了滔天巨浪,但他的臉上,沒有絲毫變化,輕輕的點了點頭說道:“本官知道,李提舉請回。”
“是,下官告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