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景祐改制
歐陽修立刻雙手舉着聖旨,外出宣佈。
“文彥博,擬旨,頒景祐改制詔。”
“臣遵旨。”
文彥博又快速書寫完了景祐改制詔,過一會,歐陽修將會再次出去宣旨。
“文彥博,擬旨,封王隨爲中書侍郎,參知政事。”
“文彥博,擬旨,封宋綬爲門下侍郎,參知政事。”8七⑦zω.℃ǒΜ
“文彥博,擬旨,封李昭玘爲尚書左丞,參知政事。”
“文彥博,擬旨,封徐奭爲尚書右丞,參知政事。”
“文彥博,擬旨,加封三司使馮元爲參知政事。”
“文彥博,擬旨,封張觀爲御史大夫,參知政事。”
一道一道的敕封聖旨,代表着政事堂的所有官職都塵埃落定,也意味着張唐卿要進行的改革,在潛移默化中正式開始了。
可以說,張唐卿做不到一手遮天,因爲政事堂的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是范仲淹的鐵桿,何況還有徐奭這種呂夷簡看重的保守派的老人。
更別說李昭玘這種沒有站過隊的人。
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支持着張唐卿的改革。
政事堂相關官員任命完畢後,張唐卿召開了第一屆政事堂擴大會議。
參會的,除了七位政事堂相公以外,樞密院三位相公,趙禎,內相王質,知開封府劉渙、判兵部宋守約、判工部胡拱之,全都出席了這次會議。
在政事堂承旨司一事上,宋綬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按照張唐卿的意思,政事堂承旨司都承旨和樞密院承旨司都承旨一樣,都是正四品。
但宋綬等人認爲,政事堂承旨司應該有別於樞密院承旨司,起碼品級上應該高於樞密院承旨司,這樣才能突出政事堂的地位。
宋綬還是覺得面子比天大。
最後,還是趙禎一言而定,樞密院承旨司都承旨從三品。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畢竟牽扯到了很多人的官位。
罷三司之權,權歸戶部和工部。
罷流內銓、審官院,權歸吏部。
罷審刑院,權歸刑部。
重頭戲來了。
張唐卿奏請趙禎,請中書省制定的《景祐寄祿格》,終於被擺到了檯面上。
《景祐寄祿格》作爲《景祐改制》的第二大核心內容,可以說,牽扯到了天下百官的利益。
宋朝的官員組成複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勳官、爵位,貼職等組成。宋太祖建立宋朝開始,就對中央官制作了調整。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其特點是用設官分職、分割各級長官事權的辦法來削弱其權力。
官員的品級和俸祿,不是來源於他職位本身,也就是差遣官,而是來源於寄祿官、貼職等品級。
這就造成了俸祿體系和品級體系的混亂。
最簡單的例子,曹佾的父親曹玘,現任尚書虞部員外郎,這是他的差遣官,員外郎本身只有從六品,但實際上曹玘的俸祿來源於他的團練使的記祿官,拿的是正四品的俸祿,比曹玘的上官的俸祿還要高。
而《景祐寄祿格》卻將品級和差遣官合二爲一,讓官員的俸祿、品級與他的職務想匹配,如果沒有職務,則幾乎拿不了多少俸祿,減少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現象,也減少了官員之間職務界限不明,相互扯皮推諉的想象。
如果單單是這個,很多人還很容易接受,可關於俸祿,則觸動了文官體系所有人的利益。
武將除外,因爲武將的俸祿早就被降低了將近一半。
以張唐卿爲例,他以前做銀州知州時的俸祿,和改制後的正二品俸祿幾乎相當。
以趙元儼爲例,按照以前的規矩,趙元儼除了王爵的俸祿以外,還要再拿一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俸祿,再拿一份檢校太師的俸祿。
而《寄祿格》卻只能允許趙元儼選擇王爵的俸祿,哪怕趙元儼想選擇檢校太師的俸祿都不行,因爲新的《寄祿格》中規定,檢校太師只是榮譽,連個品級都算不上。
至於像是開府儀同三司之類的官職,在致仕之前不授予,致仕之後,因爲沒有了相應的差遣,也不給工資。
張唐卿的改革,把兩個老丈人也一起得罪死了。
不過,寄祿格也不是沒有好處。
起碼三省六部的官位多了很多。
例如以前的吏部,只有正三品尚書一人,從三品左右侍郎二人,正四品郎中四人,從六品員外郎十六人,以及三十多個正七品的判官。
可《寄祿格》中,吏部流內官增加到了一百五十多人,流外官一百多人,還有公人一百多人。
最大的工部,人數是吏部的兩倍多。
從這一點上來說,大家又都支持新政。
趙禎問道:“張愛卿,一下增加這麼多官員,戶部可能支撐得起?”
馮元接話道:“我們戶部測算了一下,按照《寄祿格》改制後,官員俸祿支出不增反降,每年俸祿支出將會減少五百萬貫左右。”
張唐卿說道:“這個數不準確,因爲還沒有考慮到地方的改制,這五百萬貫的結餘,只是中樞改革的結果。”
因爲害怕太過駭人聽聞,所以張唐卿這次拋出來的是中樞的改革。
至於地方,張唐卿害怕一拿出地方的改制方案,可能趙禎就先否決了。
在趙禎看來,只要能節省開支,他很樂意這種改革。
《景祐寄祿格》還是沒有獲得一致通過。
等第一次會議開完,大家才猛然發現,張唐卿竟然沒有動用他使相的權力。
以往,所有的改革,都是通過強權壓着進行,但這次,張唐卿竟然還是堅持充分醞釀,爭取大多數人的支持。
《景祐寄祿格》一直到七月份時,經過了中書省數次修改條款,終於獲得了趙禎的批准。
景祐六年七月,對於大宋歷史來說,還有一間大事發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