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915章 疏忽了

作者:未知
唯一還比较平静的地方反倒是位于暴风眼的扬子镇,摄政王就在府裡,有时候還带着孩子出来在附近的乡镇裡走动走动,或者划划船、骑骑小矮马,好像沒事儿人一般。 转眼又是两個多月過去了,元日临近,洪涛正在书房裡与苏老头编书,突然有几匹快马沿着官道疾驰而来。马上人一身短打扮,裹着毛皮大氅,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从北方省份而来。 這几個月苏老头隔三差五就過来发顿牢骚,骂完這個骂那個,从朝廷到民间的名士都快被他骂全了,凡是不能按照他想法理解新政的人,全是挨骂对象。 原本洪涛打算缩在家裡躲着,啥时候王二她们准备好了,啥时候自己就出面认错主动請辞,把权利一交,再象征性的被皇帝处罚处罚,杀掉几個罪大恶极的湟州会成员,這件事儿基本就算過去了。 但让苏轼這么一搅合,不光不能躲清闲,還得整天听他骂人,烦不胜烦。咋办呢,轰肯定是轰不走,沒有這個老头在前面帮自己挡着,王小丫分分钟得大义灭亲站到对立面去。既然轰不走,那洪涛就得给苏老头找点事儿干,人一忙就沒那么多屁话了。 可是有什么事儿能让苏轼把注意力转移走呢?洪涛想了好几天,终于拿出了大杀器,为大宋新学编教材! 苏老头不管怎么折腾也脱离不了他的身份,除了诗人、词人、大文豪之外,他骨子裡最愿意干的就是在长江学院裡给学子们讲课,讲得天花乱坠、如痴如醉。 比讲课還過瘾的是啥呢?必须是让学生们都拿上自己编制的课本。這玩意一劳永逸,编一次能用几十上百年,說不定几百年后依旧能成为学子必备。 让自己的知识、思想流传百年、影响后人,才是文人的最高追求,也是苏轼避不开的死穴。洪涛只提了一次,苏老头就抱着铺盖卷登门,号称就算死也得死在书案上。 本来只是想给苏老头找点事儿干,省得他整天骂人,结果计谋沒玩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這下苏老头不光名正言顺天天在府上蹭饭,還得想吃啥点啥。人家是为你编书呢,不管饭合适嗎? 光管饭還不成,還得管住,赶上過节過年换季啥的,還得给做新衣服,不高兴了還得听数落,和找了個爹差不多。 无奈之下,洪涛只好摞胳膊挽袖子一起上阵,帮着苏老头一起编纂新教材,为的就是赶紧把這位爹给送走,否则穿着运动服与众夫人打打球都要成为奢望了,這日子可咋過啊。 “坏了坏了……百密终有一疏,本王怎么把他们给忘了!”见到第一位骑士洪涛就知道出大事了,他是王十的人,如果沒有特别紧急的事情不会公开露面传递消息。 西迪核对完对方身份,再把密信翻译完毕送到了书房,只看一眼洪涛就傻了,顺手把翻译件推到桌子另一头。苏老头一脸的好奇和渴望,不让他看這几天就别打算好過。 “怎么可以這样……不能答应,绝不能答应!”苏轼比洪涛看的仔细,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才开始拍桌子,震得茶碗叮当乱响。 信上只有一件事儿,湟州省、凉州省、银州省,连同刚刚归還大宋沒多久的北方五個州府代表会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彻查湟州会一事,還摄政王清白。如果朝廷不给出明确答复,這几個省就要宣布自治,不再听从朝廷号令。 另外新吐蕃王溪罗撒也给朝廷写了差不多意思的信件,倒是沒說脱离大宋的狠话。但委员会在当地的情报员觉得更糟,如果北方省份真的要自治,肯定会和吐蕃联合共同对付有可能发生的内战。 当地新军怕是也靠不住,啥叫子弟兵?他们大部分都是拓荒民的后代,内地兵源通常只驻守在幽州兰州一线,再往北不太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非战斗减员太多。 拓荒民什么德性洪涛和促进社都非常了解,那是一群坐言立行的狠人,和他们讲太多道理沒用,谁拳头大谁說了算。 而且這些人对新政有额外的感情,在别的地方新政只是改善生活,但在北方省份新政就是命,沒有這些政策扶持,就沒有拓荒民群体的生存土壤,他们和新政是一体的。 即便很多第二代、第三代拓荒民已经转变为商人、工匠、学生、军人甚至官员,但第一代拓荒民大多還健在,只要他们沒死光,這种认识就不会改变。 谁动了他们的饭碗,或者试图打破他们的饭碗,谁就是敌人。对待敌人就和对付草原上的狼群一样,沒第二個办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多一句话都不用說,抄家伙上吧。 “光喊沒用,把桌子拍碎了也沒用,朝廷下命令更沒用。当地官府沒有太多权利,這個决议也不是官府下的,是代表会。每個州府几十号代表,省裡還有上百人,只要不超過三分之二同意,谁的命令也沒用!” 洪涛早就吩咐幸子她们把家裡的珍贵瓷器、摆件收了起来,专门去扬州买来便宜的茶具、餐具、摆件,就是怕苏老头再摔摔打打,有本事把桌子拍碎。 但此时洪涛已经顾不上摇摇欲坠的茶碗了,是不能让這些省份独立出去,但怎么实现這個想法呢?总不能把自己和促进会安排的计划告诉和盘托出,那不就更乱套了,合算朝廷是個大骗子,以后說啥人家都不会相信。 “……你亲自去!不不不,老夫陪你一起去!他们信你的,你去亲自和他们讲!幸子,告诉一库备车,你家官人要出远门,去湟州!” 這個道理苏轼也懂,代表会這個事怎么說呢,他是既反对又支持。有了這個机构来掌控权利,是沒人能专权了,是可以互相制衡了,但有时候太麻烦,谁說了也不算,哪怕是個好主意也不一定能說服大部分人同意,很耽误事儿。 比如說现在,就连新政的缔造者,在甘凉之地一呼百应的摄政王也无法一言九鼎,遇到紧急情况居然束手无策,害处多多啊。 “哎哎哎,苏兄,稍安勿躁,就算要去也得准备准备,這可是冬天,咱们這么出门,過不了兰州就得冻死。而且苏兄沒必要舟车劳顿了吧,你在家好好梳理這些书稿,小弟一個人去即可。” 苏轼的提议倒是沒問題,這事儿洪涛還真得亲自走一趟。不過带着他一起去就免了,這么大岁数,万一死半道上谁负责啊,不死病了也麻烦。 “……也罢,你速速准备,老夫在這裡等着。晋卿,不管出了什么事儿,万万不能走這條路啊!”苏轼也明白摄政王不愿意带自己一起去,這不是旅游,可以慢悠悠的走,天天赶路一口气跑几千裡身体确实吃不消。 “苏兄,亏不亏心啊……”洪涛明白苏老头要說什么,惯性思维真是顽固,他明明知道自己不会造反,却還是忍不住往這方面想。 “亏心,只要保住這些省份,老夫立刻登报自称小人如何!”苏轼又把倚老卖老的架势端了起来,這些年他真沒怎么学习新派的知识,哪怕洪涛整天引导也不学,但脸皮厚度明显有长进。 洪涛沒和大长公主說自己要去北方省份,只是說朝廷有事商议,带着府裡的卫队和知音登上了训练舰,沿运河北上开封。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