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970章百家闯宫死谏

作者:tx程志
谢安?要說有能力、有威望组织這么大规模的学生請愿,谢安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嫌疑人员。不過王猛随即又摇摇头,虽然谢安是皇后谢道韫的亲叔父,而且与冉明关系莫逆,但是谢安也不是纯粹的儒家,谢安不仅善书法,通音乐,更精通儒、玄、佛。 所谓的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時間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谢安不是独尊儒术的人,虽然他不像冉明那样综合各家之长,但是可以說他像道家更多過儒家。 更何况,谢安也不是卫道士。更何况這次学生請愿,无论成功与否,势必把冉明得罪了。对于向来独善其身的谢安来說,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又排除了谢安,王猛又在人群中发现了习凿齿。 习凿齿,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东晋仕林领袖之一,倒是有能力组织這次的学生运动,但是他却和谢安一样也精通玄学、佛学、史学。其作品《汉晋春秋》是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当然,习凿齿是新降之人,他绝对不会冒着如此大的政治风险鼓动這件事情,一旦消息泄露,那么就可以预示着习凿齿政治生涯的终结。 王猛不禁抬头看了看皇宫的方向,脸上也露出一种落寞的表情。都說最是无情帝王家,看来果然如此啊! 事实上,還真让王猛猜测对了。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就会有斗争。事实上庙堂和江湖一样,斗争都非常激烈。在诸子百家时代,墨家与儒家相互看不上眼,彼此斗争激烈。不仅是儒墨之争,同时還有儒法之争,事实上儒家就是一個极为好斗的不死小强,四面树敌。好不容易碰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可是這個斗争并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而且儒家又因为理念之争,进行进行激烈的斗争。 翻开国人的歷史,综合下一句,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诗。与异族战,与同僚争,嘴上說着秉儒家宽和仁义之道,一辈子却忙着斗来斗去,斗到中场休息时才有空喘口气,喊几句仁义的口号,裁判一敲锣,又忙着下场肉搏了。 冉明是一個站在歷史肩膀上的巨人,所以他看得更远,也看得更清楚。如果要想让一個人跑得快,如何训练效果不如在人后面放一條疯狗,這样就可以驱使着人疯狂前进。所谓帝王之术,御下之道,說穿其实就两個字“均衡”。 明朝崇祯皇帝就是打破了平衡,把东林党最后天敌大太监魏忠贤干掉了,结果沒有天敌的东林党就泛滥成灾了。因儒而兴,但是却也因儒而衰弱,就是因为失去了平衡。吏治腐败所穿了就是因为形成了利益联盟,官官相互。可是在文景三帝时代,汉朝是诸子百家并举,因为理念的冲突,所以大臣也会相互斗争,什么渎职、贪腐都是打击对手的手段,這样以来,文景三帝时期,汉朝则可以保持较好的吏治清明。 在冉明眼中,诸子百家与儒家的关系,就是充当在野反对党的角色,时刻盯着儒家官员,盯他们的過失,错漏,這样就可以较好的保持廉洁的吏治。所以,冉明就一手制造了這個明显是向冉明逼宫的戏码。 虽然有点贼喊捉贼的意思,但是谁又能想到冉明会自编自演這么一出大戏呢?不過,這個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聪明人,王猛猜测到了学生运动的幕后推手,当然肯定王猛也不是唯一一個。 這次学生运动,影响自然不小。不過冉明沒有表示什么态度問題,而是命百官罢朝。学生也沒有见到冉明,僵持了整整一天,皇宫内出来了大量内侍,送来的食物和饮水。一千多名学生在邺城請愿,到了晚上,政治口号从原来单纯的驱逐墨家又变成了为道统而战。 虽然最终学生代表失望的离开了皇宫,但是在魏国内部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一夜之间为道统而战這個词成了魏国最热门的词语,特别是国子监学生何承天写了一篇文章《卫道之功莫大焉》,让天下儒生为之疯狂。 何承天东海郯人,从祖伦,晋右卫将军。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广之姊也,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這篇仅仅八百余字的文章在仕林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印书作坊连夜赶工,结果還不够用,有些等不及的书生纷纷自己动手抄录。 不過,冉明也开始支持百家学說,在這個时代儒家独霸朝堂已经三百多年了,墨家、法家都被削弱到了极致。所以冉明肯定拉偏架,极力为墨家造势,催化儒墨之争。像墨家的《墨子》、《胡非子》墨翟弟子所著,《随巢子》、《我子》、《田俅子》、《尹佚》、《公输》、《子问》等书籍,還有其他百家典籍,快速刊印发行。 冉明不仅出钱刊印墨家的经书,同时也利用报纸、皇家特卫庞大的水军部队为墨家造势。在邺城铜雀台的国家图书馆中,一名身着儒衫的老者突然看到了書架上還有泛着墨香的《墨子》以及其他百家典籍,随便翻看了几页,突然看到不少学生居然在读《墨子》就勃然大怒道:“真是岂有此理,好好的读书人,不钻研圣人的微言大义,不研究经义文章时,不砥砺志气,把精力浪费在旁门左道上面,简直岂有此理!” “不错惟德兄言之有理,除了孔圣人之說,其他都是邪门歪道,不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道理嗎?德行不彰,又怎么为国做事!” 這名儒生顺手把刚刚刊印出来的《墨子》《几何原本》放在書架上,但是可能是不小心,书掉在地上了,這個儒生放书变成了丢书,不由得一阵气恼。然而這個儒生也一不做二不休,伸脚就在掉在地上的《墨子》踩上两脚,就在這個时候,图书馆裡的這帮读书人一個個面面相觑,不知道這個儒生发什么疯。 一個墨家弟子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走到了這個儒生的面前,微微施礼。 “這位兄台,看你的样子似乎是读书人?” “哼!”青衣儒生冷哼了一声。 墨者并不在乎,笑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什么叫德行,不偷不抢,不坑人不害人,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尽心做事,待人以诚也就够了。做事情還要看着真本事才行,光靠着德行,恐怕不成吧?” “荒唐,圣人微言大义,穷极一生,能窥见一丝半点,已经算是侥幸,似你们這些人又能体悟多少?”那名被人称惟德兄的儒生大怒道。 墨者冷笑道:“圣人不耕不种,也曾无食困陈蔡。要是天下人都当圣人,只怕要不了几天,全都饿死了,您满肚子道理,别在早几年讲,行,现在讲沒用!汉尊儒,汉亡,晋尊儒,晋亡。” 說到這裡,墨者几乎摇头叹息起来, 這名儒生被气得浑身乱抖,山羊胡上下晃动。身后的程默也看不下去了,咳嗽了一声。 何承天却道“你见過多少,又读過几本书,竟然敢妄论圣人是非,实在是狂狷!” 自从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发展极快,几乎九成以上的读书人都是儒家,而墨家此时非常可怜,虽然墨家巨子魏午亲传弟子三百人,然而整個墨家墨者全部加在一起却不足千人。其他過半都是墨侠,然后又三分之一是墨工,真正研究《墨子》不足二百人。 其中最杰出的弟子,就是谢思明。当然,因为冉明登基,为避讳冉明的明字,谢思明把他的明字,改成了亮字,所以现在的他叫谢思亮。谢思亮与众儒生争辩起来,但是儒生人多势众,再加上何承天這個神童何助,谢思亮倒有几分诸葛亮舌辩群儒的风范。 要說武帝独尊术,其实只是一個政治口号。采取的实质是外儒内法,但是久假成真,就像满清对汉族采取胡化一样,在高压的政策下,无数汉人就假胡为真胡了,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象征着满清传统的辫子剪掉。可是在這個时期,受到阻力最大的不满人,反而是汉人。无数汉儒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废”還动不动上书請愿。真不知道他们嘴裡的祖宗到底是满人的祖宗,還是汉人的祖宗,汉人的祖宗可以在剔发中用鲜血反抗了两百多年。 這其实也是一個性质。 随着谢思亮在辩论中胜了程默、何承天等一众儒生,结果声名大振。结果无数自为才能不俗的儒生上门挑战谢思亮。谢思亮逢战每胜,這让谢思亮的大名屡次出现在报纸上,成为士林新秀。 同时,发现报纸這块阵地后,儒墨两家也都在报纸上展开对骂。在這种情况下,司马聃和东晋一众降臣抵达邺城的风波都给盖住了。 不過,司马聃入邺终究不是一件小事,還是有不少人关注着司马聃。司马聃从景阳门入邺,特别是看到了邺城的繁华,司马聃被深深的震撼到了。司马聃像一個木偶,被魏国群臣拥簇着,完成了献降太庙等一些戏码。不過最终還是在司马聃心力交瘁的时候,返回了他的府邸。 “大臣常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富有四海,可是說到底我大晋的天子又有几人真正见识广如此广阔的天地。一座皇城就把天子死死锁住了,若非如此,朕,我只怕還沒有出京的机会啊!”司马聃看着身边的萧乐子,感觉他此时快成了孤家寡人。 冉明倒沒有给司马聃上一個侮辱性的爵位,像什么违命候啊,忠义候之类的,冉明非常大度的给司马聃封了一個西海郡公的公爵。 萧乐子微微一笑:“公爷,想要治天下,就不能不知百姓疾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何能明白生民的艰难!就說种地吧,辛辛苦苦大半年,一亩地收上来的不過一石有余,一半上缴之后,剩下的能够一家人口粮,最多再换点盐巴,到了年关能买一块肉,包一顿饺子,這就算是丰年了!” 司马聃眉头紧锁,說道:“乐子,我记得大晋的税赋每亩田不過一斗,算起来十分之一而已。为何征收一半百姓反而能安稳,征收一成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甚至成了反贼呢?” 萧乐子道:“公爷想听真话,還是假话?” 司马聃道:“当然是真话,這天下也就乐子对我不离不弃了。” 萧乐子道:“两個字,士族!” 听到了這裡,司马聃五官拧到了一起,百思不得其解。 王猛非常落寞的来到太武殿,看着冉明不解的问道:“陛下可否为臣解惑?” 冉明笑道:“景略何以迷惑?” 王猛道:“陛下何以鼓动儒墨之争?朝堂不宁,于社稷何益?” “你都知道了?”冉明望着王猛道。 王猛点点头:“臣隐隐有所猜测,希望臣是猜错了!” “不错,景略果真是天纵奇才!”冉明慵懒的坐在龙椅上,淡淡的道:“自从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過了這么多年,产生了很多,很多,流氓,无赖的逻辑和理念,說什么致君尧舜,說什么忠君爱国,实则他们就是朝廷的掘墓人,朕看着非常不爽,朕要改革儒学,但是儒家绝对不会让朕改革,所以朕就给他们树立一個敌人。” 王猛一口水喷了出来,他顾不得擦拭,目瞪口呆的盯着冉明,忍不住說道:“陛下,這可是臣一辈子头一次听人這么說啊!” 冉明道:“儒家其实和道家一样,从最初的诸子百家学說,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宗教,道家成立了道教,而儒家虽然沒有正式成立儒教,事实上此时的儒家已经变成了儒教,变成了一种偏执,就是一种病!只是這种病沒有人敢說出来而已。這也就是儒家绑架舆论的高明之处!也是无赖之处!你总不能說自己的老祖先有問題吧!只要人人不說,皇帝的新衣就永远都戳不破。” 冉明继续道:“儒家张口祖制,闭口祖制,张口周礼,闭口周礼,周礼如今還适用现在嗎?别說周礼,就是三百年前,一百年前的制度,放在眼下,都不一定适用,无论是制度,還是法律,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像刘邦与关中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這是汉律的最基本框架。可是這样的法律,如今适用嗎?” 王猛陷入了深思之中。“可是這会不会危及社稷?” 冉明道:“真理越辩越明,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儒家一心想恢复古制,朕就让他们如愿,朕以诸子百家并举,在铜雀台往后每一旬月举行百家讲坛,让每一家都有机会宣传他们的理念。” 魏国太常卿孔抚,也是大有来头的人。他是孔子二十四代孙,原本在歷史上是要承袭晋朝封的奉圣亭候。冉明登基大封群臣,孔抚占了祖宗的光,加上冉明根本不清楚這個时候孔子后裔只是被封为亭候,還以为像后世一样,世袭衍圣公呢。 事实上這個衍圣公爵位是宋朝至和二年,冉明不明所以,就自作自张封了孔子二十四代孙孔抚为衍圣公,食邑三千户。当然魏国的所谓的食邑基本上等于空号,所有爵位食邑全部折算成钱,一户食邑每年大约可得万钱。其实魏国农民一年根本缴纳不了多少税,這些食邑只算多加的一封工资。 而且为了笼络人心,从冉闵时代开始,孔抚就是魏国太常卿,要說太常卿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原名奉常,起源于汉景帝时期。這個太常卿平时也沒有什么权力,只是在祭祀的时候可以刷刷存在感。 随着冉明推动着诸子百家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作为儒宗精神领袖,孔抚与公与私都做不主了。与是在一些中低级官员的联络下,孔抚联络上百名官员,准备觐见冉明。自从魏国出现国子监、太学以及丰乐书院学生堵宫门事件,冉明就罢了朝会。不与百官见面,孔抚既使有心见冉明,也沒有机会。所以不得已,他就带着一百多名中低级官员直闯宫门。 在這一百多名官员中,除了孔抚這個太常卿是正三品官员之外,其他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官,以六、七、八品官员居多,至于手握实权的各部堂尚书、侍郎、以及职司郎中,则一個也沒有。 一百多名绿袍官服的官员招摇過市,自然引得无数百姓围观,国人看热闹的传统自古有之,见得這個异常情况,自然引得无数人驻足观看,一度曾堵塞街道。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