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以法治国变法图强 作者:tx程志 小說:、、、、、、、、、、、、 秦朝有贪官嗎?事实上是不可能有的,秦法严苛,从商鞅变法以来,已经形成了习惯,官员和百姓都各司其职,上下齐手就会被发现,即使贪污了大量的钱财,也沒有挥霍的机会。但是到了秦朝末期,法治败坏,从而把秦朝从根本上腐蚀掉了。 冉明就是不想久假成真。儒家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废,是因为当初开国时期制定的法律,产出了漏洞,让他们有漏洞可钻,如果修法弥补這些漏洞,就让他们這些官员无机可趁,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不愿意了。然而,冉明所谓的庶务,其实和农垦知识有所重叠,主要是怎么收取赋税,怎么核定田亩,怎么管理百姓等等细务知识,這当然也是每一個官员必备的知识。 如果在冉明重生时进行這类科举考试,冉明恐怕根本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但是随着冉明重工重商,各大商号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工厂,就自发的建立了很多职业学校。 這些学校大部分都不正规,有的甚至连校舍都沒有和军队一样,利用放工休息時間,有個别老工匠教授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三字经、千字文這类东西也是学的,不過只是用作启蒙识字,這职业学堂教人识字,這倒是所有职业学堂的本色,除了识字之外,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东西则是一概不交。在所有职业学堂中,偏偏最多的则是商业学堂,商业学堂教授的知识都是实用的的经商买卖、店铺运营的学问,从伙计待客、账房算账、掌柜管理一直到进货出货等等等等,都会传授,授业的老师也都各大商号经验丰富的商人掌柜。 随着這类学堂的成立,尽管條件和师资力量都非常匮乏,但是却培养了不少人才。這样很多出身贫寒的人都有了這次科举考试的机会。 這次科举考试,冉明早已下過圣旨,无论何籍,无论何地,无论任何出身皆可报名。任何人都不得阻拦考生考试,为了照顾這些贫寒的考生,冉明甚至在报名的时候,让可报考点发放万钱的费用,用来支撑這些考生在科举時間的生活费用。不過,对于士族门阀来說,這万钱他们是看不上眼的,基本上沒有人去领這個恩赐,相反贫寒考生倒非常感激冉明的恩赐。 冉明這次科举的真正目的還是推行公务员制度,這個公务员制度是后世一個非常好的制度,只是非常好经被歪和尚念坏了。在历朝历代,一個县通常只有三個官员一個县令或县长,一個县丞和一個主薄。而其他像六房主管则是地方豪族子弟充任,几乎都是世袭,這样很容易在盘根错节的关系中,把朝廷命官架空,从而为祸一方。這次通過科举考试,面向全国所有识字的人开放,就是为了充实公务员。 冉明改革后的县级官府,正式官员则一個县令或县长,两個县丞,六房主管,各房各六個副手,共二十一人。其他役倒是有国家俸禄,但是却不是世袭,由县令招聘,不能胜任则罢免。同时,为避免各级县政府被地方豪强把持,冉明打算采取公务员异地就职的办法。這样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贪污和腐败,至少比原来的制度好得太多了。 随着冉明的准备越来越充分,但是科举日期也越来越临近。大量科举考生涌入邺城,让邺城人满为患。 最为可悲的還是那些寒门考生,随着大量考生涌入邺城,邺城大小客栈都早已住满准备一博前程的考生。张方是河间人,世代都是寒民。不過其父张燕灾为雄壮,幸遇后赵将领张豺收为亲卫,累积不少钱财,为此张燕請了一個私塾先生教授张方读书识字。在张豺政变败亡后,张燕也死于乱军中,刚刚读過三年私塾也多少算個文化人的张方便投入中山真定一個商户充当伙计。 如今年過三十七岁還孑然一身,身无积财。這一次他听說了魏国要举行科考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前去报名,其实张方倒沒有能考中为官的心思,他只是冲着报名后可得一万钱的好处。說是一万钱,其实只是一枚银币。 改圆制度已经进入了魏国的日程,不過要想改钱为圆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时十枚银币,重约七两,如果兑换成铜钱则一万钱约重六十斤,普通人带着都会吃力。而這十枚银币在市面上的信用非常好。而且魏国政府对假钱打击力度非常大,此时的银币真正含银量只有七成,上面有复杂的纹饰,還有魏国一元的字样,非常容易辨认,更为奇特的是为避免有人刮下银圆上的银子,還制作的花边。用手指甲掐住银元,用力一吹,放在耳边可以听到明显的颤音,這個银元其实仿制不易。 按說十枚银币一万钱,可以购买将近十六石粮食,足够一家五口人吃上一年多。可是拿着這十枚银币来到邺城的张方却发现邺城的物价极贵,在河间一個驴肉火烧才两個铜钱,可是邺城却需要十二個,但是份量却比河间小了一半多。 至于住宿则更贵,哪怕是最便宜的脚店一個大通铺一天也需要五十钱,這枚银币路上张方花掉三個,来到邺城两個多月吃住,再加上买些笔墨纸砚和书籍,张方手中早已沒有钱了。 距离科举考试還有一天,這天张方被客栈赶了出来,提着简单的行礼,张方舍下脸面向一個卖麻饼的店家要了一块饼,总算挡挡了腹中饥饿。 望着满街道各色小吃,张方艰难的咽了咽口水,大力挥了挥拳头:“娘的,老子窝囊了一辈子,等将来发达了不弄几個女人都枉来這世上一遭。” 张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要当官,然后发财,再娶妻纳几個妾。却不想自己不能中,反而想到了中了以后自己应该如何活。 张方腹中甚为饥饿,又像乞丐一样乞讨到了一顿饭食。作为帝都百姓,其实生活并不容易,不過由于来到邺城定居的人大都非富既贵,這裡的就业机会非常多。不想费力可以在城门口或大街等着明显看上去是外乡人的客人,专门为客人介绍邺城的风俗人情或是处理一些事务,這就是像后世的导游和捐客,一天辛苦下来,怎么也能混過温饱,碰到大方的客人還能发笔小钱。 对于肯吃苦能干活的人,自然不愁吃穿。现在邺城的人工费用已经不低了,几乎最次等的跑堂伙计一個月工钱都可以挣到两三千钱,還要包吃包住。 就在张方想要再露宿街头的时候,一個捐客走到张方面前道:“兄弟,看你也很窘迫,我這裡一個吃饭的门路,每月包吃包住一千四百钱,干不干?” 张方此时满脑子都是科举考试后应该如何潇洒,哪裡听进去這個,他疾声大吼道:“滚,士可杀不可辱,吾乃读书人,特来邺城参加大比,你敢如此轻慢我?” 捐客一听這话,知道得罪不起。别說是他,哪怕是官员现在也不能阻拦考生考试。捐客都是地头蛇,自然分得轻重,虽然不能动手,不妨碍他放言恐吓:“我记住你了,最好你是高中,否则小爷我让你知道花儿为何這样红!” 科举制度其实也无法避免舞弊,只不過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而言较公平的制度。這個制度只是比较而言,在南北朝所谓的寒士和歷史上的寒士,其实和平民也沒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寒只是相对而言,在古代书籍非常贵,以最普通的《论语》而言,即使到了活字印刷术大规模应用之后,每一本书也要卖到五十文以上,以網络普遍的观点,宋朝每文钱大体相当于后世的三块多人民币,這样计算下来,每一本书差不多要三百多块。這样结算下来,根本不是普通农民可以承担的负担。 寒士在古代的定义是指沒有特权的中小地主,都是有家有业有田的地主。否则根本无力供应一個贫民百姓读书。真正像张方這样身无寸文又隔夜粮的,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整個魏国這一次科举考试报名人数是七千六百余人,但是這万钱福利,仅仅发出去一千三百余份。一万钱对于张方這种连生活都過不下去的人来說,自然是莫大的恩赐,可是对于那些家资亿万的豪族子弟来說,他们实在是丢不起那個,平时他们喝個花酒打赏的都比這個钱多。 弘始二年科举考试,到了二月十八日寅时三刻正式开始。 魏国在邺城要举行将近八千人的科举应试,唯一足够大的地方就是位于邺城西北的弘法寺。這座寺庙是石虎在迁都邺城的时候为佛图澄而兴建的,這座寺庙拥有房屋四百余间,石虎为讨好佛图澄不惜强行拆迁六百余户,大量百姓因为兴建佛寺而被虐待致死。在石虎這個变态的暴君态度的心理作用下,当时后赵整個国家拥有八百九十三座寺庙,僧侣多达三十余万人。信众不计其数。当然這也给后赵灭亡埋下了伏笔。 因为是佛图澄在這时挂单,所以弘法寺的香火极为兴盛,魏国建立后就驱逐了僧侣,這座寺庙就空闲了下来。虽然有十数年沒有整修,不過這座寺庙是石虎所建,为了讨好佛图澄,用料和施工都非常尽心,哪怕十多年未修,仍结构完好。冉明派人打扫之后,就像后世科举考试那样临时改造了大量的隔间。這种隔间非常小,平均每一個仅有三四個平方,仅一张矮的床,一张靠着窗户的桌子。 张方也一大早就来到了弘法寺前的广场上,一到寅时二刻,他不禁目瞪口呆,這人也太多了吧,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到处都是人头,少数也有八千,有可能上万人。這一次魏国总共招收八百多人,恐怕也有十比一了。自己清楚自己的水平,要說识字,大部分字都识得,十数年商号官事经历,他的算数水平也不算差,至于经义文章那确是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 “怎么办,怎么办?难道我這次要白跑一趟?”张方原本還在河间有個工作,虽然挣钱不多,却勉强可以混上温饱,可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他可是辞掉了差事,现在已经沒有任何后路了。 张方要参加這次科举考试,主要原因還是因为冉明在科举考试中会考杂学,削减了经义文章的份额,会被天下儒生抵制。张方看到這一幕,顿时无语问青天“都不要脸啊,都不要脸,說好的抵制科举考试,怎么都来了,真是斯文败类,斯文败类啊!” 王猛看到這么多考生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王猛也知道冉明推出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让儒生感觉异常不满。甚至拿辞官威胁冉明,冉明笑了笑并沒有理会這些威胁,当时又有流言传出,儒生会抵制這一次科举。现在读书人十之八九都是儒生,如果儒生抵制科举,或者到时候来了小猫阿狗两三只,那时不仅王猛难看,就连冉明也会成为天下笑柄。 沒有想到,事实会是如此情况。 其实对于這事,冉明是非常清楚的。在中国這個以官本位思想熏陶的国度,为了当官,什么都可以放下。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主刘鋹认为,百官们有家有室,肯定会为子孙考虑,而不会对自己尽忠。只有宦官无儿无女,才能专心对主子忠诚,因此只用宦官。在那個时候,想当南汉国的官就必须自宫,结果无数人为了当官不惜挥刀自宫。這些读书人为了当官连自宫都敢,更何况只是一场学术理论之争? 再說孔家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金国入侵中原,孔家随即一分为二,分成北宗和南宗,同时效忠金国和南宋,到了蒙古入侵时,又效忠蒙元。至于李自成和满清,他们也都先后得到了孔家的效忠。在冉明看来抵制自己,才是天下间最大的笑话。制造舆论光說不做,他们会一個說得比一個义正言词,可是真正关系着自己的切身利益时,他们才会分得清什么重要。 卯时整,弘法寺更名的贡院正式开门,大量考生在门口接受检查后,发放号牌和考篮,然后在兵丁的带领下进入考场。 冉明在任命王猛为主考官时也对王猛进行了特别交代,为了防止考生作弊,或夹带,所有考生的食物都会被切成花生米那么大的小粒,至于笔墨纸砚,则是贡院提供,从而避免夹带。特别是考棚,则是半开放式,为避免同临考棚的人作弊,同时明令禁止交谈,一旦交谈,无论是任何內容,双方都被取消考试资格。 至于执役人员,全部不是邺城驻军,也不是邺城巡逻士兵和徭役,而是魏国皇家军事学院和魏国士官学院的学生,這些学生在今天寅时才接到命令,集结之后一路直接开赴贡院,根本沒有机会串联。 所有考生入内,王猛开始鸣锣清场,正式放卷开始考试。 长安镇西军驻地,此时镇西军已经大规模撤离了巴蜀,仅在巴蜀留下三個骑兵营负责维护治安,总参谋部和兵部已经派出人开始整编益州军。就在魏国科举考试进行的同时,冉明欲在安北军和镇西军两军中抽调精锐组建安西军用来征讨西域的消息也在军中大规模传开。 组建安西军這事,恐怕团以上将领都会是由冉明直接任命,可是营以下军官或士兵,则是自愿报名。随着這個消息传开,镇西军开始沸腾了。 魏国的军制采取的是军功授田,穷怕了将士大部分都想用自己這條命换来军功,让子孙后代過得好些。在以农为本的惯性思绪方式熏陶下,中国古代哪怕商人赚了钱,他们也是想着买地置田。现在魏国对农业不是不重视,而是财税方面向商业倾斜,农民的税收低了,热情自然高涨。 用敌人的头颅折换军功,军功赏赐田地。冉明就会把新打下来的田地分成有功将士,這样军队士气也高涨,敢战愿意战。事实上无论任何一個朝代,开国时期基本上都是采取了军功授田的方式,哪怕是宋朝,那個时候宋军也是霸王,想打谁就打谁。可是荒废的宋朝,自然慢慢连守成都做不到了。 相关、、、、、、、、、 __歷史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