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潜在的助力
方彦沒有着急开口,而是先将疑惑的目光投向了老齐亚诺身旁那只一直沒有开口的双马尾少女;在他看来,身怀使命来到德国的老齐亚诺却带着這样一個拖油瓶,未免在情理上颇有些說不過去。见到方彦转而看向自己,姿容娇俏的少女并沒有想象中的羞怯,她一双翠绿色的明眸只是凝视在方彦的脸上,粉面含笑,似是发现了一件值得自己细细品鉴的精致玩具。
“這是我的小女儿西尔维娅,任性的紧,此番放假之后非要和我一道来德国做顺路旅行,我也就只能将她带上了。由于我這次的行程安排相当充裕,也能抽出一点時間来陪她游乐消遣。”眼见方彦将目光转到了自己的旁侧,脸上似有疑问之意,老齐亚诺随即开口解释道。他轻轻摸了摸少女的螓首,神色间满是温柔和慈爱,方彦看在眼中,只觉得对方的下半生似乎就为了這個女儿而活了。
正谈话间,温热醇香的咖啡已经被侍者端了上来。老齐亚诺给了侍者一张5裡拉的钞票作为小费,登时让后者惊喜的笑若菊花,叠声称谢。虽然意大利裡拉的币值在脱离金本位之后也经常波动,有时甚至会出现30%以上的偏差,但相比于当前废纸一般的马克,却也无疑是要受欢迎太多了。对于這一可笑而又可悲的场景,方彦也只能坐在原位默默旁观;曾几何时,马克背后的德国曾是欧洲大陆上最为坚挺强大的存在,狭长的意大利不過只是南欧的一只臭虫,而现在……
“這一次法国和比利时悍然出兵贵国鲁尔,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正义的人们的一致谴责;不仅是意大利,英美两国也要求法国从鲁尔撤军,以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当前的這场危机。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法比两国不会再在鲁尔呆上多久,而只要他们撤出,贵国当前的恶性通過膨胀就有望被中止了。”老齐亚诺品了一口杯中那回味良久的甘厚,淡淡开口道。他顿了一顿,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了一张做工精致的名片,而后递到了方彦的面前:“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约纳斯小兄弟所属的船厂也在這次马克贬值中轻易偿還了债务,赚得盆满钵满了吧?我的家族旗下也有好几家企业,等到贵国货币体系恢复正常之后,或许我們在许多领域都可以展开相应的合作。”
方彦接過老齐亚诺递来的名片,借着夕阳灿烂的余晖仔细观阅起来;出乎他意料的是,這张名片竟是由德文书写,而名片主人在意大利政府内的任职也沒有被提及,似是刻意在避讳着什么。思虑片刻之后,方彦心中也豁然明白了。這個墨索裡尼的密友此次来到德国,原本就沒打算要真正调停鲁尔危机:一则他才刚涉入政坛不久,对這种极考功力的外交博弈本身就不擅长,二则由于意大利的国力有限,在世界重大外交問題上向来都只有摇旗呐喊的份,他的到来更多的只是为了表现出意大利政府的态度。在這种情况下,老齐亚诺的工作重心自然便转向了生意范畴了。他本身就是意大利王国的贵族出身,家底产业丰厚,而這种用德文写成的名片,也正是他为了结交德国的那些工商业巨头所用!
尽管方彦对老齐亚诺的這种名为出使,实则却是为自己谈生意、且带家人公费旅游的行动颇为不齿,然而对于他而言,老齐亚诺的這种生意态度却是正好符合了他的客观需求。在方彦对未来德国的规划打算中,无论是在资源、军力、還是技术方面,意大利都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他也正好可以通過這個在意大利国内拥有极大背景的人,来将他的种种想法都变成现实。
当時間的巨轮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由内燃机的飞速发展所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然将石油作为一种新兴能源、而在众多领域都替代了传统的煤炭。而在亘古不变的人类科学技术最前沿——军事领域,石油的重要性更是在40年代的那场世界大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战舰、飞机、坦克、卡车、摩托化部队等大中型作战装备,无不是以石油及其提炼后的衍生品作为源动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說,這种黑色的粘稠液体,就是一個国家机体赖以生存的血液泉流。
然而对于蜗居中欧一隅的德国而言,這场由自家人引发的内燃机革命,却是将自己给坑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深渊当中。德国本土几乎见不到任何石油,這便严重掣肘了其在战争来临之际所能爆发出的潜力。在另一個位面中,已经在1944年实施了全面动员的德国,之所以還会在海陆空天各個领域被盟军实现绝对压制,因燃油不足所带来的技术兵器出勤率骤降几乎是决定性的,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属空军了。德国在1944年末的飞机产量是1940年同期的4倍有余,但可以用的燃料却只有前者的12分之1。如果德军战斗机能够不受燃料限制的尽情升空的话,盟军想要维持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不知要花费多么惨痛的代价!
德国陆海军的燃油比例情况比空军稍好一些,但其战力也同样在這個大环境下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德军因燃料不足所在战场上表现出的疲软,也更加加剧了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力度,由此造成了灾难性的恶性循环。实际上,這也正是方彦为德国规划的依靠海军赢得战争胜利的背景下、在实施之前所必须解决的一個問題。新时代下的海军舰艇已经不可能再用煤作为燃料了,重油专烧锅炉在本体轻量化、和至关重要的占地面积小型化上所拥有的巨大优势,都是海军造舰的大势所趋;德国海军要想赢得胜利,至少得先有油来让這群油老虎开出海去!
由于本土几乎不产石油,歷史上德国的战时石油来源只有两处:一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二是从苏联进口。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罗马尼亚成为了德国唯一的石油来源,而這裡每年最多只能为德国的战争机器提供600万吨的黑色润滑物。這個数字看似不少,但稀释到德国庞大的海陆空三军、以及国内的化工生产上,便根本是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尽管贝杰乌斯博士在1926年发明了可投入工业的煤炭液化法,德国在二战爆发前也建立起了一個庞大的煤变油化工体系,但其产量的巅峰也不過是每天1.5万吨左右,且這其中還不含军舰所需的重油。因此,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解决德国缺油的途径,仍是开辟出一條新的石油来源。方彦已经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妥当,這個油库,正是位于北非的利比亚。
1912年,意大利通過意土战争夺取了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的黎波裡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并将這两地合并为一個殖民地。经過十几年的经营,他们已经在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将上百万原住民控制在了刺刀的恐怖之下。然而,這帮亚平宁半岛的美食家们却似乎并沒有对這片新占领的土地进行多么细致的资源勘探,歷史上直到二战爆发前夕都還是一片荒凉的沙瘠。实际上,這片土地中却埋藏着储量极为丰富的石油,总量超過60亿吨;而根据方彦的记忆,利比亚的石油還几乎都是易于开采的浅层油系,這简直就是一座被遗弃了的宝库!
如果能对利比亚的石油展开大规模开采,必将极大改善德国蜗居中欧所面临的石油困境,就算不能完全满足其旺盛的需求,也足以能在战前建立起理想的石油储备了。而即便是在战争爆发之后,位于利比亚的油田也完全有能力保住。意大利海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实际上可圈可点,并不能把他们和陆军混为一谈;只要点对了科技树、并且拥有正确的战略,意大利海军完全能够在法国败亡之后战胜孤军奋战的英国分舰队,将地中海变成他们的内湖。
感谢书友最爱德意志、Robot9527、Z道士、和203062的打赏~~~昨天收藏增加极少,作者心中冰凉冰凉的啊....大家点個收藏给作者一点动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