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儒者四心 作者:未知 “熙熙攘攘,人材济济,這一届的文科举真是盛况空前啊!” 文殿的顶楼上,三名穿着青衣的主考官并肩而立。.其中一名五柳长须,气质儒雅的主考官望着城楼下鱼贯而入的文试“学子”感概道。 “是啊,‘史师’插手,连奖励都远超往届。就是不知道這一次的中榜者能否让‘史师’满意。 另一名主考官附和道,声音一落,文殿顶楼立即沉默了不少。 “史师”,姓“史”,大家尊称“史师”,是出身平川的文道名宿,在大汉皇朝的燕京做了二十多载的“文师”,如今六十有八,教過无数的皇子皇女。 大汉皇朝以为武为尊,“文师”的地位虽然远不如武将,但是凭借這份执教经历,“史师”依然拥有不凡的影响力。 這一次“史师”告老還乡,回到出身的平川乡,就是想要在晚年寻觅一個衣钵继承者。 這件事情连朝廷都关照過,也算是朝廷对這位服侍帝室,教导皇室子女二十多年的“文师”的尊敬。 不過“史师”为人苛刻,而且眼光极高,招收弟子更是宁缺勿滥,一般人轻易入不了他的法眼。许多皇朝心腹之地的勋贵子弟都入不了他的法眼,更别說是平川县這個小地方了。 “难啊!如今武道显圣,文道沒落,大部人都专心武道去了,剩下的人即便勤于读书,也是冲着功名去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哪裡還有几個真正的读书人。” 一名脸色微黑,气质刚毅的方脸主考官道,前半句還在谈论史师收徒的事,后半句就带着不少对文道沒落的痛惜。 从文殿顶楼俯瞰下去,前来应试的“学子”虽然熙熙攘攘,但大部分神情或者紧张,或者呆板,哪裡多少灵气。 几名主考官也是面有戚戚然,一副深有同感的样子。传說中的文道盛世,读书人念头正直,個個天顶透出灵光。 每一届的文殿考试的时候,天下的亿万书生汇集如云,读书凝聚的浩然正气,自然汇集形成凝如实质的浩气长河,可以令枯木逢春,老树生长,百花齐花,处处生机勃发,春意盎然。 到如今,同样是文道考试,学子汇聚,却哪裡有這般景像? “這种事情不可强求。我听說史师在皇朝燕京执教,到是搜集到了不少文圣时代的线索。史师学问精深,德高望重,他如今年事已高,不知道還能活多久。只希望這届的文童生能够入得了他的法眼,否则的话,史师的一身所学就要成为绝响了,這对于我們文道绝对是一大损失!” 五柳长须,气质儒雅的主考官道。 “是啊!希望如此……” 众人叹息。 ………… “文殿”三楼的角落,杨纪拿出墨條,在老旧的砚台上慢慢的研磨。周围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相比于其他紧张的学子,杨纪要神平气和的多。 “铛!” 一声钟磬之后,考试正式开始。一名名皂吏将考试的试卷挨個发了下去。 杨纪翻了一下,发现果然是分为三個部分,分别是“典藉”、“经义”和“策论”。第一部分是“典藉”,非常简单,考察文道典藉的熟读、记忆情况。 這一关基本可以淘汰一半的人,剩下的都是记忆力過人的人,基本沒有多大难度。 第二部分是“经义”,這是考察圣人文字的理解情况。虽然隔了一個时代,语言有些不同,但是圣人文字精深却不晦涩,只要用心,都能理解圣人文字。 第一关考剩下的一半人在這一关又会淘汰掉一半,剩下来的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至于最后一关,才是真正的关键! 经過前面两前,留下的都是有灵姓的人。要想从成千上万的“学子”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折服成千上万“学子”的智慧和才干! 最后高中的三名“文童生”,策论的文章会公开展示,這裡是一点都做不得假的! “童生试”是所有“学子”接触的第一次考试,很多人此前沒有任何的经验,因此因为紧张而影响了水平发挥的不在少数。 朝廷本意是选出有才能的“学子”,对于答题速度倒并不苛求,所以“童生试”的時間比“秀才试”的時間都還要长,足有一天半的時間,答题時間非常充分。 不過,真正优秀的“学子”大部分還是在第一天就交了卷子。 杨纪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翻开了卷子。 第一部分的考题是《礼记》,這是出自《五典》,有道“士无衣冠,与**何异”,這就是“礼”。 “题目倒不是很难。不過,《礼记》向来不是科考的主流,如今選擇這個做题目倒是有些奇异了。” 杨纪心中暗暗诧异。 《三经》《五典》的內容,杨纪早已熟记,自然不是問題。立即提笔书写起来。 第一部分的考试虽然看起来只有能熟记硬背就可以,但是杨纪却知道,实质并不是這样。這裡面還有一個隐形的考试分就是卷面的整洁和文字。 杨纪以前在晋安城,沒少听那些落榜“学子”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落是遗憾的议论此事。 文科举的主考官对于文字笔法极其看重,這是私底下早就知道。所以杨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文字。 沙沙~ 考场上一片沙沙的书写声,混夹着一些低低的呓语声,和過于紧张而低泣的声音。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熟记《三经》《五典》上的內容。 有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時間死记硬背,强行记下了大量的经义文章,结果一看考题,根本不是自己记忆的那些,瞬间就崩溃了;也有人发现自己明明记忆很熟的文章,写到后面突然写不出来了,顿时冷汗涔涔,衣衫都湿了。 這就是文科举,不管你平时付出多少的努力,大浪淘沙,只留下最后的三個人,才能荣登金榜。而其他大部分都注定是要淘汰的。 杨纪同情的抬头看了一眼,很快就沉下心来,沉浸在科考之中。 第二部分是“经义”。共有五段文字,全部都是截取《三经》《五典》上的內容。 “君子之道五百,一言以蔽之,曰:‘儒者四心’。”问,什么是“儒者四心”? 杨纪蘸了蘸墨,微吟不语。這句话其实不是《三经》《五典》上的內容,而是另一個人說的话。 《三经》《五典》上有很多關於君子做人道理话,有人试图将它归纳总结成一句话,這就是“儒者四心”。 歷史上任何试图重新诠释《三经》《五典》的人大部分都被斥为异类,不被接受。但是這句话却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甚至连朝廷主流也同样认可,因为說出這句话的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乃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文圣”。 任何一位“文圣”說出来的话,即便是不是《三经》《五典》上的內容,也一样被视为金科玉律,是读书人的圣典。 關於“儒者四心”,這位文圣并沒有說出来。但是儒者四心的內容已经充斥在《三经》《五典》的每一页,让洋洋洒洒数百言诠释着。 這其实是很考验每一個人对《三经》《五典》的考察和理解情况的。因为不同的人,“儒者四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写出来的自然也是不同的內容。 杨纪微一沉吟,随即写下一行字: “儒者四心,即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以及辞让之心!” 這并不是胡乱书写,而是杨纪读书多年,对于《三经》《五典》的理解。 “人必有恻隐之心,方才知义。否则见老幼不扶,见弱小不助,与**何义?” “人必有是非之心,方才知忠。……” “人必有差耻之心,方才知信。……” “人必有辞让之心,方才知礼。……” 杨纪写下了四行字,這四行字联系起来,正好是儒家推崇的“礼义忠信”。也是杨纪对于《三经》《五典》的另一個理解。 试卷共五页,還有其他四個题目。杨纪把所有的题目答完,不知不觉已经是傍晚了。文殿三层早有许多的皂吏点上了大烛,裡面一片灯火辉煌。 杨纪一抬头,就看到桌上放了一些烙饼,馒头之类的饭食,都很简单。這是朝廷准备的。 送食的皂吏轻手轻脚,杨纪居然都沒有注意。 杨纪微微一笑,然后收回了目光。他暂时還不饿,借着這通明的烛火,杨纪把题目重新审了一遍。 “有意思,第一部分考是的礼,第二部分虽然考了五個题目,各不相同,但內容都是礼义忠信。這次的文科考到底想要做什么?” 杨纪若有所思。 文科举的题目并不是很秘密,每次考完之后,都会被各地的学子公布出来。杨纪也曾经留心過。 往届的文科考虽然也是分三部分,但內容却是很随意,并沒有像现在這样,给杨纪一种很强烈暗示感。 “不知道最后一题考的是什么!” 杨纪压下念头,然后翻开了最后一页。 這是文科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