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皇帝 第979節 作者:未知 “好!”張順聽到這裏,不由擊節而起。 果然周述學的觀點正是“第谷體系”,而邢雲路的觀點卻是“哥白尼體系”。 不過,張順想到這裏,心中忍不住又泛起了一個疑惑。 他不由笑問道:“那不知先生持何觀點?” “草民與邢雲路乃是亦師亦友的關係,自然也認爲由於‘太陽一氣之牽繫’之故,無論五曜,還是地球都圍繞太陽而行!” “哦?”張順聽到這裏,不由心中更加疑惑。 就算你認同“哥白尼體系”,但是也沒有必要非得和認同“第谷體系”的傳教士勢同水火吧? 一念至此,他忍不住問出口道:“既然先生也認同‘西法’,如何與傳教士一干人等關係如此惡劣?” “認同‘西法’?此話從何說起?”魏文魁聞言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哦,難道不是你認同的邢雲路觀點,傳教士認同周述學的觀點嗎?”張順聞言更爲驚異。 “陛下這話從何處聽來?”結果張順話音一落,魏文魁比張順更爲驚訝。 “這周述學和邢雲路二人觀點雖然有異,但也是大同小異,皆爲我中國之法,又有何異哉?” “若細細深究起來,不過戈承科持周述學之觀點,我持邢雲路之觀點而已。” “至於然彼所謂‘西法’,‘與回回同,而加精密’耳,除此並無出奇之處!” 果然,張順聽到這裏恍然大悟。 爲何崇禎會把欽天監、魏文魁和傳教士等人分爲三家,讓彼此多次驗算。 其根本原因就是三家曆法的根本原理不同,一個持“第谷法”,一個持“哥白尼法”,還有一個持“托勒密法”。 由於傳教士獻上的《崇禎曆書》是以第谷體系爲核心,兼顧托勒密體系和哥白尼體系,一度讓張順以爲傳教士秉持的是第谷體系。 當然,當張順確認了魏文魁秉持“哥白尼體系”的時候,頓時明白了傳教士不可能秉持第谷體系。 因爲在西方傳教士到來之前,中國天文學家對“回回曆”的研究進展不大。 哪怕唐順之這樣的天才,也只能反推出一個大概,但是也出現了許多謬誤之處。 說白了,就是這個時代的中國傳統天文學家還不能掌握托勒密體系,自然也不能秉持托勒密體系的觀點。 也正因爲如此,傳教士以《崇禎曆書》爲基礎刪改的所謂《曆書新法》,不敢說明說三方秉持何種觀點,反而宣稱“第谷法”“哥白尼法”和“托勒密法”皆是傳教士帶來的新法。 那《崇禎曆書》自然也只能是由教徒徐光啓主持,在傳教士龍華民、羅雅谷、鄧玉函、湯若望等人蔘與下編制完成。 要是擱在前世,張順對此自然深信不疑。 但是,這一世張順自然不會輕信別人的言辭,更不會小覷任何一件“工程”。 像編制長達一百三十七卷《崇禎曆書》這樣龐大的一個工程,無論在哪一朝哪一代都是一項很大的工程。 就憑徐光啓和幾個傳教士就能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完成,這莫不是一個天方夜譚? 其間必然要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這些人力物力自然也要掌握大量新的理念和算法,這才能夠上通下達。 而張順卻在明朝檔案中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培訓記錄,這更進一步說明了《崇禎曆書》大概率是由欽天監主導,部分吸取了魏文魁和“西法”的歷書。 而傳教士卻企圖貪天之功爲己有,顛倒黑白,反過來污衊中國的歷法。 想到此處,張順不由笑問道:“那《崇禎曆書》可是由西局所獨修?” “陛下何出此言?”魏文魁聞言愈發不解,“那前朝末帝雖設三局,一別三家長短。” “奈何修歷乃國之大事,自然由三家共修。” “經過幾番較量,如今以欽天監爲首,餘則次之!” 原來那欽天監雖然持論不如魏文魁,奈何人力物力非同一般。 三方在不斷較量過程中,魏文魁雖然頗有亮點,但是也出現過較大失誤。 那徐光啓和傳教士等人算法尚不如魏文魁,也同樣出現了較大失誤。 如此幾番較量下來,自然由計算結果較爲穩定,誤差較少的欽天監一方佔據了上風。 如此以來,所謂的“第谷體系”自然在《崇禎曆書》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而“哥白尼體系”和“托勒密體系”被排擠到次要地位。 不過,也正因爲這件事兒,張順突然警惕了起來。 既然“周述學體系”和“邢雲路體系”能變成“第谷體系”和“哥白尼體系”,那麼傳統中國到底還有多少東西,被這幫人“偷去”了? 想到此處,張順不由冷笑道:“魏先生一定疑惑今天爲何問出這麼多奇怪的問題?” “卻是昨日,傳教士向我言說邢雲路之論乃是遠西哥白尼所傳,周述學之論乃是遠西第谷所傳。” “又刪改《崇禎曆書》,宣稱乃是西洋新法,還請先生慎之!” “啊,世上竟有如此無恥之人!”魏文魁聞言大喫一驚,忍不住出聲道,“還請陛下盡驅遠西之人,以保我華夏傳承!” 任憑他如何想象,萬萬想不出世上竟有這般之人! “這就過了,過了!”不意張順搖了搖頭,笑道,“遠西人雖‘偷’我曆法,我等不也‘偷’來了回回之法?” “大凡天下之人博採衆長則興,閉門造車則衰。” “彼傳教士遊歷四海,集天下之長,不知藏了多少好東西。朕還指望先生等人替我一一‘偷’來,豈可因噎廢食?” “更兼朕有志於天下,意欲大造海船,以通四海,到時候亦少不了先生等人鼎力支持!” “陛下心胸氣度不凡,倒是臣狹隘了!”魏文魁聞言一愣,不由深深向張順一拜道。 其實,這魏文魁卻不知這個時候張順想得更多。 在原本歷史上,歐洲通過大海航時代,不知道汲取了世界各地多少先進的知識、理論,最終化爲己有,繼而發展出發達的近現代科學文明。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偷與不偷,又有何干? 但是,如果有人因此上升到人種優越,人類貢獻云云,那自然不得不正本清源。 該是誰的貢獻,就是誰的貢獻。誰也不能偷天換日,貪天之功爲己有。 想着想着,他又笑了。 自古以來,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與其防着別人,不如讓別人防着自己。 說來說去,還要自己造大船,遊大洋,以通四海,只有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纔不會落後於人。 第722章 東西方的見面 話說張順既已知傳教士虛實,心中對其愈發不喜。 他不由三番五次招魏文魁入宮探討天文曆法之事,反倒冷落了傳教士一干人等人。 那龍華民不由大急,連忙召來王徵相商。 那王徵聞言不由苦笑道:“陛下不欲李天經轉述,而欲專用傳教士。” “你我水準皆不如其多矣,言多必失,恐必見疑!” “以吾之見,非伽利略不能勝其半籌也!” “這……”龍華民猶豫了半晌,最終只得無奈地點了點頭道,“那……那惟有請出伽利略了!” 原來在諸多教士之中,天文曆法以徐光啓爲首。 自徐光啓死後,以李天經爲首,而李天經正是代替徐光啓主持“西局”的關鍵人物。 本來衆人以爲憑此可以糊弄張順,結果萬萬沒想到張順竟然要求傳教士親自上陣。 其實在來華諸多傳教士之中,科學文化水準最高的乃是利瑪竇,也正因爲如此,才糊弄的大明上下以外“遠西”極爲發達。 然而,利瑪竇死後,繼任的金尼閣和龍華民對此都不甚瞭解。 如今水準最高的乃湯若望,奈何這湯若望作爲參與《崇禎曆書》的編制者,水準還沒有達到後世水平,故而難以抵得上李天經。 如果讓“新帝”發現傳教士的歷法水平比不上中國人,那麼謊言恐怕就要被戳破了。 萬般無奈之下,傳教士只得祭出伽利略。 “這……這好吧!”龍華民猶豫了半晌,最終無奈地點了點頭道。 原來,這一幫傳教士出身於組織嚴密的耶穌會。 當他們得知張順非要見伽利略以後,就想了一個瞞天過海之計。 即選一名虔誠的傳教士,改名伽利略,然後先學習一些相應的科學知識,再過來糊弄張順。 只是他們萬萬沒想到,張順竟然突然“寵信”極度反感傳教士的魏文魁,這纔不得不改變主意,請來真正的伽利略前來打擂。 只是無論龍華民,還是王徵都沒有想到。 羅馬教廷早看伽利略不順眼了,忽聞“遠東”之地有人“索取”,早打發了他乘船東來。 且不說傳教士一干人等如何計較,且說張順確認了魏文魁的立場以後,忍不住和他探討起“日心說”來。 原本張順以外兩人觀點相同,一拍即合。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這魏文魁雖然堅持“日心說”,但是卻頑固的認爲圍繞太陽旋轉的這些行星的“行道”是正圓形。 張順則不然,他堅持行星“行道”是橢圓形,兩人相互爭執不下。 魏文魁不由怒道:“星月之往來,皆太陽一氣之牽繫故也。既然一氣牽繫,自然如同圓規作圓一般,不曾有半點瑕疵!” 張順聞言也惱怒非常,雖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但是他就記得前世教科書上就是這麼教的:“雖雲一氣牽繫,奈何力量有大有小,如何就是正圓一般!” 兩人爭了半天,誰也說不服不了誰。 張順不由提議道:“既然如此,何不取欽天監觀測數據,一算便知!” 你不是說是正圓嗎?那隻要拿出來觀測數據進行推算,肯定能推算出其中的不同。 “欽天監觀測的數據我卻是信不過,草民懇請撥付我東局天文千里鏡一副,以作觀測之用!”那魏文魁聞言也毫不相讓,反而大膽的提出要求道。 “哦,準……等等,那個精度不行,朕可用命人制作兩副精度更高的千里鏡!”張順剛要應了,突然想起一人來,連忙改口道。 原來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發明了“開普勒式望遠鏡”的薄珏。 這“開普勒式望遠鏡”雖然呈現倒像,但是一則觀測距離更遠,二則可以在鏡面刻出遊絲,正合天文觀測之用。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