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
从开局一個碗,成长到如今大明帝国皇帝。
朱元璋明锐的直觉,相当的重要。
自始皇后,纵观古今五百多位帝王,唯一能够和朱元璋媲美的,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如果非要深究一下,刘邦当时還是大秦的亭长。
而朱元璋却是连父母都会被饿死,吃不上饭的黔首。
后世有称:自古以来得位最正的皇帝。
哪怕是六十多岁的年纪了,但朱元璋沒有丝毫老人的呆愣,思维依旧敏捷。
只是微微沉思,朱元璋就立即发现了刚才朱英問題中的不对劲。
“晚辈朱英,敢问老爷子如何称呼。”
朱元璋沉思间,朱英的声音响起。
朱元璋迟疑一下,便坦然笑道:“咱也姓朱,朱国瑞。”
朱国瑞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却真就是朱元璋的曾用名。
只不過比起朱重八和朱元璋這两個名字来,只在小范围内传播。
朱重八算不得大名,只是小名。
在朱元璋小有成就的时候,就给自己起了個朱兴宗,字国瑞的名字。
不過這個名字并沒有多久,知道的人也不多。
尤其是朱元璋的一些老朋友,要么就是称呼其当时的职位名称。
亲近的也是喊着重八兄弟。
朱兴宗,字国瑞這個称呼,沒過多久。他就沒用了。
便是直接取名朱元璋。
在现在的大明,說朱国瑞的這個称呼,哪怕是朱元璋的皇子们,大臣们。
也都是陌生的很。
唯有胡惟庸,李善长,周德兴,刘伯温,汤和,徐达,常遇春等等這些老年兄弟有所耳闻。
不過大部分都去世了,剩下的也不多。
何况对陛下称呼曾用名,也是属于一种大不敬的行为。
這個曾用名之所以流传到后世,還是因为朱元璋自己编撰的一些文献中记载。
這才流传下来。
不過即便如此,在后世朱兴宗,朱国瑞這等称呼。
听到后自然是无法联系到朱元璋的身上的。
至于‘咱’這個自称。
那就更不用說了。
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咱’是属于淮西方言。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就现在的南京城裡,不少富户都是朱元璋从淮西那边移民過来的老乡。
便是整個淮西武将集团,也是拖家带口的在這裡。
若是听到自称‘咱’的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就认为是朱元璋的话。
那么白日裡去南京城街道上走一走。
便是能够认下五百個朱元璋出来。
大量淮西人士在南京,還地位高贵,不是勋贵就是大户人家。
甚至于很多其他地方的人,都会下意识的模仿淮西方言說话。
尤其是朱元璋,哪怕在早朝的时候,也是一口浓烈的淮西话。
下方的淮西官员,也是用淮西话跟陛下交流。
這便导致对大明现在来說,淮西话某种意义上,便是官话。
不懂几句官话沒問題,自称‘咱’总会吧。
十多天前,朱英刚到来南京城的时候,就自然是发现了這個事情。
路上咱来咱去的,還有各种淮西方言。
所以对面的老爷子自称咱,朱英也不可能产生很丰富的联想。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目前而言,对于老乡都還是很不错的。
即是姓朱,又自称咱。
朱英自然猜道,在自己面前的老爷子,身份地位就整個南京城而言,恐怕都不会過低。
“老爷子,看来咱们也算是一家人。”
朱英客气的說道,倒不是說什么攀附权贵。
若真是想攀上老爷子這條线,他還是有很多办法可想的。
哪怕将自己身份来個不清不楚,恐怕都能得到不少的好处。
只是就现在而言,对朱英来說却是沒這個必要。
他自己的基业,已然算得上一個庞然大物,虽然在大明地界不咋行。
但是出了大明疆域,說是個土皇帝也不为過。
到时候搞一下工艺改革,海外建国。
以后世眼光提升商贸。
日后他的国度,绝不会比這南京城会差,只可能更加繁荣。
“是一家人,本来便是一家人。”朱元璋肯定的說道。
经過一番深思后,朱元璋心中已然可以九成确定,面前的朱英就是自己大孙的。
至于为何能够达到九成。
這便是朱英自己的问话告诉他的。
在朱英的问话中,并不是强烈的强调自己不是大孙。
而是在仔细询问大孙的情况。
比如一开始就问,大孙是不是失踪了。
而后续问是什么时候失踪的。
看似正常,实则不然。
当然仅凭這裡,還不够。
后面听到早夭后,第一反应便是尸体失踪。
然后又问安葬的具体位置。
听起来,好像也沒什么問題。
但是深思下,就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从一個角度上看,朱英除了一开始說认错了。
到后面的询问中,却是对大孙情况的好奇,而不是自信的强烈反驳。
朱元璋虽然有些老花眼了,但這么近的距离,還是看得清晰。
在听到安葬位置的时候,大孙眼底裡那一抹淡淡的失落,被朱元璋捕捉到了。
直觉告诉朱元璋,朱英的身世,绝对是有問題的。
而朱元璋从未怀疑過自己的直觉。
太多次战役的胜利,便是朱元璋的直觉。
直觉這种事情,听上去有些虚无缥缈,可朱元璋很是坚信,从未怀疑。
加上朱英的长相,气质。
根本不是一個普通商人可以有的。
只能說明在八岁时,气质就已经定型了。
现在的朱元璋,便是跳過過程,直接把结果定下。
朱英就是自己的大孙。
虽然這過程肯定是非常的离奇,但他朱元璋,有的是時間进行详细的调查。
随着朱元璋的情绪稳定下来。
朱英也开始述說自己的身世。
什么母亲难产而死,父亲自小带自己行商,而后如何云云。
朱元璋听着,却是面上有些唏嘘。
自己的大孙,贵为皇室贵胄,却是這般過得不容易。
朱英的讲述,听上去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但是朱元璋很快就发现,朱英所讲述的经历,似乎都是十岁之后的事情。
至于十岁之前,尤其是儿时的玩伴這些,却是闭口不谈。
是真的不說,還是說不知道?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一眼朱英,并未吹毛求疵的去计较。
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他会进行详细的调查的。
“老爷子,若是无聊便多来坐坐,可惜今日晚了些,下次什么时候過来,可先差人通知一声,我为老爷子准备茶楼的特色早点。”
朱英客气的說道。
在朱英的眼裡,面前的老爷子,說不准就是自己的二大爷,三大爷之类的。
便也身份地位足够。
多多结交却是沒有坏处。
朱元璋听到,便是点头肯定道:“那自然是要常来的。”
若不是朝廷裡還有诸多国事,朱元璋甚至就想天天呆来這茶楼,和大孙在一起了。
离开茶楼后,朱元璋对着旁边的蒋瓛命令道:“传老四過来,让他立即到宫裡见咱。”
“臣遵旨!”
–––––
ps:推薦票,月票這些对新書期很重要,求支持。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