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齐王殿下,误我大明!
在杀了几個军中小官之后,這件事情已经渐渐趋于平息,至于朝堂之,并沒有哪個大臣甚至是户部的朝臣,也沒有受到過多的惩罚,一推二五六,只有几個微不足道的官员,被罚沒了半年的俸禄。
户部的人,都被胡惟庸保了下来。
奉天殿的一個偏殿之中,朱元璋正在召集几位大臣商议事情。
奉天殿,是大明王朝众多富丽堂皇宫殿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朱元璋首创。
而奉天殿是朝会议事的主要场所,平日裡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议事情,一般是在偏殿之中。
现在,早已经下了朝会。
偏殿裡面,有丞相胡惟庸,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等等几位大臣。
今天所商议的事情,是關於亲王入宫觐见礼仪的問題。
随着一位位皇子到封地就藩,日后必然会有亲王回到京城,拜见天子的情况发生,现在,就是把這一套礼仪定下来。
整体事宜,已经商量妥善。亲王来朝,觐见天子完了之后,再去东宫。
随后,是从什么门儿进来,经過什么门儿,面朝什么方向等等各种细节,会见完毕之后,从哪個门离开诸如此类。
似乎,所有人都已经忘记了土豆集体中毒事件。
商量完之后,朱元璋很满意,挥了挥手,示意大臣们可以离开了。
胡惟庸說道:“陛下,七皇子回京城与吴家小女成婚,是不是也该定個日子了。”
朱元璋斜躺在卧榻,闻言,顿时将手裡的奏章,啪的摔在地。
众位大臣,顿时跪趴在地。
刚刚商量完亲王觐见天子的礼仪,而這第1位有可能回来觐见朱元璋的,就是朱榑。
胡惟庸趁机提起此事,朱元璋果然大怒。
“闯下這么大的祸,回来做甚?传咱的话,让他在齐地待着,沒有诏令,不得返京!”
胡惟庸趴在地,面露喜色:“臣遵旨!”
朱元璋又想起什么,瞅着胡惟庸,目光悠长的问道:“老七盖房子的20万两银子,送過去了嗎?”
胡惟庸忙道:“陛下,已经送到青州了。”
虽然朱元璋這两天对朱榑比较生气,但說起来,朱榑也是好心,主要是济南府的布政使办事不妥当。
朱榑沒经历過事情,沒独自办過什么政事,但他他济南府布政使也是吃干饭的嗎?
這么大的事情,不知道提前汇报给朝廷?
還是等到征税赋税的时候,朝廷才知道土豆這么一回事儿。
然后,就闹出這么大的风波,所以,生气归生气,毕竟是自己儿子,朱元璋還是非常在意的。
听到胡惟庸說已经把银子送過去,也就不在关注,但他现在還不知道,户部批的是20万两是大明宝钞,水分极大。而要建造一座齐王府,大约需要30万银两,本来朝廷這边就有缺口,需要朱榑自己掏腰包。但沒想到,户部在這面也动了手脚,而這一切,都是丞相胡惟庸的意思。
胡惟庸见朱元璋松口,趁机提到朱榑在京城原有府邸的問題。
既然不回京城结婚,這府邸,朱榑自然也是用不的。
朱元璋望着趴在地的胡惟庸,目光悠长。
胡惟庸也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他根本不知道,朱元璋早已对他动了杀心!
胡惟庸這厮,权力太大,管的太宽了!
“丞相看着办吧。”
“臣,遵旨!”
胡惟庸正打算带着人离开,外面来报,晋王、太原布政使千裡加急,送来急报!
偏殿之中,气氛陡然收紧。
晋王和太原布政使双双派人传回急报,肯定是出了大事!
“传!”
朱元璋原本侧躺着,此刻,听闻有急报,直接坐正了身体。
很快,两名风尘仆仆的传信兵,也就是译使,向朱元璋汇报三晋之地的大旱灾情。
朱元璋豁然站起身来。
虽然晋王和布政使已经开仓放粮,主持赈灾,但杯水车薪,无以为继。
消息迅速传开,群臣入宫,整個大明王朝宛若庞大的机器,齿轮旋转,快速展开赈灾事宜。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的父亲、母亲、大哥、侄子等人,都是在灾情中死去的。
他太清楚吃不饭,被活生生饿死是怎样的悲痛和绝望。
齐地与晋地相邻,按說,可以从齐地直接调集粮食,到晋地赈灾。
然而,今年,齐王殿下擅自做主,怂恿大量百姓种植了其他作物,现在土豆又被全部摧毁,齐地今年的小麦产量,必然会非常低,而且晋地大旱,齐地必然也会受到一些旱情影响。
晋地的流民,也势必会前往齐地。
齐地能够保持稳定已经不易,怕是根本拿不出什么粮食了!
“齐王殿下,误我大明啊!!!”
胡惟庸扼腕叹息,群臣纷纷顿足。
齐地今年胡闹一番,不知道会让晋地百姓,多死多少人!
PS:感谢彦祖的鲜花、评价、票票^_^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時間:6月3日到6月5日)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