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十八章 1

作者:刘和平
东方一白,窗户便亮了。赵贞吉知道這已過了寅时正了,搁下了笔,站起来吹灭了灯笼裡的蜡烛,接着吩咐门外:“官服侍候。”

  两個随从是他从南京带来的,侍候起居已然如影随形,早已一個端着洗脸的清水,一個捧着官服候在门外,闻声走了进来。

  第一件事是梳头。端水的那個随从将水盆搁上洗脸架,立刻搬過来一把椅子,摆在架前,赵贞吉走到椅子前坐下,那随从在后面轻轻解开了他束发上的飘带,满头长发便披了下来。随从拿出一把篦子从前往后替他轻轻地梳下来,然后一只手从脑后捋到发根一握,将长发提了上去,又拿篦子从后面往头顶梳理,梳上去后篦子便定在发根的稍上处,然后一手提着长发,一手将一根发带在发根处绕過,拽着一端,用嘴咬着另一端,穿過去手一紧,然后双手将发带系好了结,再取下篦子绕着束发盘旋,长发便拧成了一缕,打好了结,再用一根发带细细系上,插上一根玉簪。

  赵贞吉站起了,走到洗脸架边,拿起了面巾,却突然說道:“进来說吧。”

  原来他早发现了送杨金水那個书办已经站在门边,只是见他梳头不敢打扰。這时听他一說才轻步走了进来,站在他的身侧:“禀中丞大人,杨公公疯了……”

  脸才洗了一半,赵贞吉的手停在那裡,转過头望向那书办:“你說什么?”

  那书办:“回中丞大人,杨公公昨夜回去便疯了。”

  赵贞吉两眼紧紧地盯着那书办:“你亲眼看见了?”

  那书办:“沒有看见,但小人知道他疯了。”

  “你怎么知道他疯了?”赵贞吉的声音有些严厉了。

  那书办四十来岁,显然在衙门混久了,此时竟丝毫不慌,从容答道:“回中丞,小人送杨公公到了织造局便在那裡等回音。后来杨公公贴身的高太监急着出来了,告诉小的,他要赶去敬一堂請大夫。說是杨公公疯了,尽說些吓人的话。”

  赵贞吉:“都說了些什么吓人的话?”

  那书办:“回中丞,那太监沒說。”

  赵贞吉不再问了,把面巾放在脸盆裡慢慢地搓着,好久才拧干了,抖开,慢慢地擦着脸。

  两個随从都屏着气一声也不敢吭。那书办仍然十分笃定地站在那裡。

  “海知县和王知县到了嗎?”赵贞吉手裡還拿着面巾又突然问道。

  那书办:“回中丞大人,已经到了,正在大堂等中丞。”

  赵贞吉:“請他们到這裡来见。”

  那书办:“回中丞,不是還要在大堂先拜圣旨嗎?”

  赵贞吉的脸陡地沉下了,立刻对门外叫道:“谁是今早当值的书办?”

  立刻进来了另一個书办:“回中丞大人,小人今早当值。”

  赵贞吉对进来的那個书办吩咐道:“办两件事。第一件,给這個姓王的书办把這個月的禄米结了,叫他今天就离开巡抚衙门,不再录用。”

  那個书办一怔。

  赵贞吉:“你是不是也要反问我为什么?”

  那书办立刻答道:“不敢。是。”

  那個姓王的书办這才省過来,扑通跪下了:“中丞大人,小人犯什么過错了,大人要开小人的缺?”

  赵贞吉不理他,而是对后进来的那個书办吩咐道:“传我的话,告诉衙门裡所有当差的人,今后,我吩咐的事凡是敢反问的,立刻开缺,不再录用。”

  那书办一凛,低声答道:“是。”

  那個姓王的书办這时才明白了自己开缺的原因,站了起来,赌气便往外面走去。

  “站住。”赵贞吉低喝了一声。

  姓王的那书办站住了。

  赵贞吉对后进来的那個书办又吩咐道:“再通告下去,今后凡有不敬上官者,杖一十,罚掉当月禄米。”說到這裡转对身旁的随从:“把這個姓王的带出去杖一十,当月禄米也不必发给他了。”

  那随从应得十分响亮:“是!”接着走到那個姓王的书办身边:“跟我走吧。”

  那個姓王的书办這才害怕了,兀自赖在那裡,那随从拉住他的手:“走!”

  “再告诉他。”赵贞吉又喊住了他们,“衙门裡的事要敢在外面說一個字,立刻拿办!”

  那随从大声答道:“是!”一把拽着那個姓王的书办走了出去。

  后来的那個书办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了,低头站在那裡等着赵贞吉吩咐第二件事。

  赵贞吉:“去大堂,請海知县王知县到這裡来。”

  那书办:“是。”立刻退了出去。

  签押房只剩下那個捧官服的随从還站在那裡。

  赵贞吉:“不换官服了。把這盆水端出去倒掉,换一盆水来。”

  “是。”那随从连忙将官服在大案上放好,去端了水走了出去。

  赵贞吉走回到书案前,揭开灯笼罩,重新点燃了蜡烛,罩上,又坐了下来,翻开了案卷。

  這时外面的天已经大亮了,书办把穿着官服的海瑞和王用汲领来了。

  在官场,這算是一次隆重的晤见,无论是该省下属的知县见巡抚,還是钦案的陪审官见主审官,海瑞和王用汲這时都应该在大堂先拜圣旨,再对赵贞吉自报官名,大礼参拜。可二人却被领到了這裡,进门后见到的赵贞吉又穿着便服,束发坐在大案前看卷。按《大明会典》,官服不能参拜便服,二人便只好站在屋子中间。

  “看了一夜的案卷,也来不及换官服,大家就不要拘礼了。”赵贞吉慢慢合上案卷,慢慢站了起来,望向海瑞:“足下就是海知县?”

  海瑞:“回中丞,是。”

  赵贞吉好像根本不知道晚上发生的事情,十分随意地說道:“幸会。二位請坐。”

  海瑞和王用汲只好在靠窗的椅子上坐下了。

  随从又端着一脸盆水进来了,放在洗脸架上。

  赵贞吉对那随从吩咐道:“两位大人应该也沒有吃早饭,通知厨房做三個人的饭,我們就在這裡边吃边谈。”

  “是。”那书办退了出去。

  赵贞吉径自走到了洗脸架前,拿起了盆裡的脸帕,又慢慢洗起脸来。

  在官场,礼节就是內容。赵贞吉不着官服不坐大堂,并且当着两個下属毫不掩饰自己的起居小节。這在当时只有极心腹的上下级才会如此随意。王用汲虽曾在南直隶当過赵贞吉的下级,可一直也沒有私交往来。何况海瑞是头一次见這個上司?赵贞吉久在官场而且還是当时声名赫赫的泰州学派的大儒,不会不知道這個分寸。现在這番举动,显是刻意安排。

  王用汲当然感觉到了,不禁悄悄望向海瑞。

  海瑞应该也感觉到了,此时却无任何表露,直直地坐在那裡。

  王用汲只好又望向从容悠闲慢慢洗脸的赵贞吉。

  清晨是這样安静,以致這间屋子裡只有赵贞吉洗脸时发出的轻微的水响声。

  因为有心,赵贞吉听到了门外远处传来的脚步声,便依然在那裡慢慢用面巾擦着两边的鬓发。不久,当值书办的声音在外面传来:“禀中丞大人,几個锦衣卫大人到了。”

  “哦?”赵贞吉转過了头,“快請进来。”

  锦衣卫那头领着另三個锦衣卫进来了,看到赵贞吉這身装束還正在梳洗,便对望了一眼,接着又看到了顶戴袍服坐在那裡的海瑞和王用汲。

  赵贞吉這才将面巾放回脸盆,对四個锦衣卫笑道,“寅时初想睡一個时辰,醒来却晚了。四位上差,是不是应该让我們三個钦点的问官先碰個面奉读一下圣旨,再請你们来一起商量怎么办案?”

  四個锦衣卫却依然站在那裡,一齐望着赵贞吉。

  锦衣卫那头:“案子眼下恐怕办不了了。”

  赵贞吉:“为什么?”

  “杨公公疯了。”锦衣卫那头一字一迸地說道。

  “有這样的事?”赵贞吉惊诧道。

  海瑞和王用汲也倏地站起了。

  锦衣卫那头接着說道:“沈一石家产牵涉的案子许多地方都要问织造局才知道,杨公公這一疯,這個案子恐怕就只能放一放了。”

  “案子的事過后再說。”赵贞吉立刻接言,“取官服,我立刻去看杨公公。”

  随从立刻提起了官袍替赵贞吉穿衣。

  赵贞吉一边穿衣一边又对海瑞和王用汲說道:“二位先到官驿歇着。案子的事,等我的通知吧。”

  海瑞和王用汲都是一脸疑惑。

  杨金水這时竟也坐在洗脸架前,一如刚才的赵贞吉,让那個随从太监在给他梳着发髻。

  被领进门来的赵贞吉见状一怔,锦衣卫那头后面的三個锦衣卫不禁对望了一眼,接着望了望杨金水又望向赵贞吉,有两個忍不住露出了笑。

  赵贞吉的脸动了一下,心裡立刻起了疑惑,望了一眼几個锦衣卫,慢慢走到靠窗的椅子前坐下,静静地望着正在梳洗的杨金水。

  锦衣卫那头瞪了一眼露笑的两個锦衣卫,带着他们也走到窗前的椅子上坐下,静静地望着杨金水。

  杨金水坐在那裡让人梳头十分安静,哪儿能瞧出疯了的样子。

  簪子插好了。随从太监从银脸盆裡绞出那块淞江棉布白面巾,又替他把脸细细擦了。杨金水這时才站了起来,对那随从太监吩咐咐道:“你们都出去。”

  随从太监兀自强赔着笑望着他,另外几個侍候在一边的太监也赔着笑望着他。

  “出去!”杨金水叫了一声。

  几個太监连忙退出去了。

  赵贞吉和四個锦衣卫紧紧地望着他的背影。

  杨金水转過身来了:“到了寅时才睡,沒想一觉醒来天又快黑了。你们等了很久了吧?”

  這几句话竟又和刚才赵贞吉对锦衣卫說的话十分相似,可天明明是早上他又說快黑了,像疯话又不像疯话,几個锦衣卫不禁又对望了一眼,都望向赵贞吉。

  赵贞吉的脸更阴沉了,望着杨金水:“听說公公身子有些不适,請大夫诊過脉了嗎?”

  “我身子有什么不适?”杨金水刚坐下,听到他這般說立刻便露出了烦躁,盯着他,“有什么事让我身子不适了?谁能让我身子不适了?”

  赵贞吉更疑惑了,也盯着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是人都有生病的时候。公公還是让大夫看看吧。”

  杨金水盯着他:“你们不要都指望着我病我死。沒有我,哪有你?”

  這到底是真疯還是装疯,或是在跟自己叫板?赵贞吉死死地盯着他的目光:“杨公公,你认仔细了,我是谁?”

  四個锦衣卫也感觉到紧张了,望了望赵贞吉,又望了望杨金水。

  杨金水還是紧盯着赵贞吉的目光:“够了。我来的时候你才不到两千架织机。四年,才四年你就增加了一千多架织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還要发多大的财?”

  四個锦衣卫這下听明白了,杨金水是把赵贞吉看做沈一石了。

  赵贞吉却兀自放不下疑惑,紧逼着說道:“我是来给你瞧病的,知道嗎?”

  杨金水:“你带不走我!我背后是老祖宗,還有皇上。诸神呵护,我劝你還有何茂才,离远点好!”

  這好像是又把赵贞吉当做郑泌昌了。

  锦衣卫那头附到赵贞吉耳边低声道:“真疯了。我們先走吧。”說着站了起来。另三個锦衣卫跟着都站起了。

  赵贞吉慢慢站起了,却還在望着杨金水。

  锦衣卫那头:“我們走,让杨公公好好歇息。”

  杨金水似乎又清醒了点,望向他们:“告诉老祖宗,告诉皇上,五十万匹丝绸我今年准定要卖到西洋去。”

  “知道了。公公安心歇息吧。”锦衣卫那头答着,率先向外走去。

  另三個锦衣卫簇拥着赵贞吉向外走去。

  “新来的那個赵贞吉不是善茬,你们要防着点。”杨金水冲着他们的背影喊道。

  赵贞吉的脚正跨過门槛,听他猛地发出這声喊叫,便停在那裡,眉头一皱,接着才跨了出去。到了院子裡又站住了,几個锦衣卫都站住了。赵贞吉向那随从太监招了下手,随从太监立刻趋了過来。

  赵贞吉:“請大夫了嗎?”

  那随从太监一脸的苦相:“敬一堂的陈大夫天亮前就来了,开了定神丹。可药一送上去就被摔了碗……”

  赵贞吉:“多几個人抓住他,灌药!”

  那随从太监又望向了锦衣卫那头。

  锦衣卫那头:“這是为杨公公好,你们听赵大人的就是。”

  随从太监:“知道了。”

  “必须立刻给朝廷上奏!”刚走出织造局大门,赵贞吉对几個锦衣卫說道。

  锦衣卫那头:“請问赵大人,怎么上奏?”

  赵贞吉:“把杨公公的病情如实上奏。”

  锦衣卫那头:“怎么如实上奏?那個海瑞不請示主审官,擅自提审钦犯,把案子往织造局和宫裡扯,這個事该不该如实上奏?”

  赵贞吉:“当然要上奏。可他也是钦点的陪审官,不能說是擅自。至于他是不是把案子往织造局和宫裡扯了,我們在奏疏裡也不作定论。将他提审郑泌昌、何茂才的口供附录上去就是。奏疏我写,几位一同具名。”海瑞凝神坐在那裡。王用汲却在屋子中间来回走着,停下了,望着海瑞:“刚峰,你說杨公公是真疯,還是装疯?”

  海瑞:“真疯怎么样,假疯又怎么样?”

  王用汲:“他要是真疯,你已经捅了天大的娄子了;他要是装疯,你也已经捅了天大的娄子了。”

  海瑞:“织造局算什么天?就算是把天捅破了,我干的,也不干你的事。”

  王用汲:“什么话?你捅破了天,能不干我的事嗎?沒退路了,這個案子必须彻查到底!”

  海瑞有些意外,同时一振:“這不像你昨天晚上說的话。”

  王用汲:“此一时彼一时。昨晚你要听我的,不去提审郑泌昌何茂才,你也有退路,我也有退路。你一提审,把他逼疯了,案子不一查到底,他们便会以诬陷织造局的罪名,反過来对付你。到了這一步,只有背水一战了。”

  海瑞心中一阵激动,同时也冒出一丝内疚:“识人难哪。润莲,你知道我昨天晚上是怎样看你的嗎?”

  王用汲:“怎样看我了?”

  海瑞:“世故!”

  王用汲苦笑了一下:“活在世上,哪有不世故的人。”

  “世故也有真君子!”海瑞第一次有了這样的感触,“润莲,我求你一件事。”

  王用汲:“什么事?”

  海瑞:“下面的案子你不要過问了。”

  王用汲:“什么时候了,你還說這样的话?”

  海瑞十分严肃地站了起来:“我說的是真心话。子曰:‘交友无不如己者’。我海瑞半生无友,說句大言,实在是无可交之人!這次到浙江我十分幸运,交上了两個远胜于己的朋友。一個是李时珍李先生。還有一個就是你——王润莲!你和李先生都可以寄心腹托死生!我就很难做到。”

  王用汲的脸立刻红了。古人之风,最讲究一個“知”字。管仲有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說的就是人之一生最难得到的就是别人看自己比自己看自己還重要還清楚,直可以寄心腹托死生!上下有此相交谓之知遇,平辈有此相交谓之知己。要是這個知己也是自己敬仰之人,那便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了。

  王用汲现在便是這般感受,相交如此夫复何言:“刚峰兄,你太高看我了。要我干什么,你說就是。”

  海瑞:“請你照顾家母和我的家人。”

  王用汲先是一怔,沉默了少顷:“事情应该還沒有到這一步。织造局打着宫裡的牌子干的好些事比郑泌昌何茂才還坏,這我知道。一定要跟他们斗,我們就一起斗,還有赵中丞。只要我們三個人彻查下去,胜负也在未定之间。”

  海瑞:“赵中丞会彻查嗎?”

  王用汲:“应该会。他毕竟也是理学中人,而且是徐阁老的学生。”

  海瑞望着王用汲慢慢摇起了头:“润莲,你還是太书生了。”

  王用汲正颜道:“书生自有崚嶒骨!赵中丞也是书生。”

  海瑞:“错了,官做大了便沒有书生。這個案子我要彻查下去,最后能置我死地的不是织造局,而是赵贞吉!”

  王用汲這才真正吃惊了,好久說不出话来:“你,你怎么会這样子想?”

  海瑞:“因为赵贞吉要干的就是沒有郑泌昌的郑泌昌那一套!”

  王用汲震惊中有些领悟,愣在那裡。

  “润莲,你想想,圣旨叫我們抄沒沈一石的家产充归国库,郑泌昌何茂才将沈一石的家产卖给了徽商,赵中丞明明奉有圣旨为何不争?不但不争,为何還在约书上签字盖印?原因只有两條:一是他另外奉有密旨;二是他揣摩圣意逢迎皇上!”

  王用汲想了想,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料定皇上沒有另外给他密旨。真有密旨他昨晚就会阻拦我,不会让我去提审郑泌昌何茂才。他让我去提审,用意就是试探宫裡的反应。皇上护短织造局,罪责是我的,恶名是皇上的。皇上追查织造局,他既不得罪宫裡,又可邀得清名。其用心比郑泌昌更加可诛!”

  王用汲思索着:“言重了吧。他和郑泌昌应该還是有所不同。也许是迫于宫裡的压力,至少不是为了自己去贪。”

  “沒有两样。郑泌昌贪财,他贪名而已!今早你也看到了,他通知我們到大堂拜读圣旨,商同办案。我們去了,他却穿着便服在签押房故示悠闲,有意等几個锦衣卫来,让锦衣卫的人认准是我在追查织造局,他并不赞同。机心如此,下面他会干什么可想而知。不查织造局,他就会逼着那些徽商产更多的丝绸,却以半价收买桑农的生丝,讨好宫裡讨好皇上。国库依然空虚,百姓仍受盘剥。不查织造局,郑泌昌何茂才那些贪墨的官员也就无法一查到底,甚至连今年五月他们毁堤淹田,和暗通倭寇陷害良民的事也会不问不查!润莲,如此惊天大案,已经明发上谕朝野皆知,如果让赵贞吉办如未办,此风一开,我大明朝更是无药可救了!”

  王用汲:“赵中丞要真是這個用心,那這個案子也就根本查不下去了……”

  “我也沒想能够彻查下去,就是为了把它捅开,昭之于世,朝野自有公论。因此,有我一個人干就行,无须你跟着我去拼命。留下你,就留下了今后重申此案的人。我的高堂我的家人也要靠你照看。润莲,你比我难。”

  王用汲被他說得站在那裡发呆。

  海瑞又坐到提审房的案前,那個记录的书吏也坐在案侧,纸笔墨砚整整齐齐地摆在托盘裡,那书吏却丝毫沒有要做记录的样子。

  海瑞低头翻着案卷:“准备记录吧。”

  “是。”那书吏嘴裡答着,却仍然不把托盘裡的东西摆到桌上来。

  海瑞抬起了头,望向他。

  那书吏:“請问大人今天提审哪個罪犯?”

  “還是先提郑泌昌,再提何茂才。”海瑞說着又低头去看案卷。

  那书吏:“大人,這两個人已经不在大牢了。”

  海瑞倏地抬起了头:“哪裡去了?”

  那书吏:“天亮前就被锦衣卫大人带走了。”

  海瑞立刻站了起来,向外走去。

  這裡可是浙江巡抚衙门签押房!当值的书办挡都挡不住,海瑞径自推开了虚掩的门闯了进去,那书办脸都白了,站在门边,却不敢进屋。

  海瑞进来后也站住了,目光望向大案边那张躺椅。

  赵贞吉還是那身便服,身上也沒盖任何东西,躺在那裡睡着了。

  相书有云,人的睡相最能看出人的心地。呼吸均匀,眼嘴轻闭,眉脸松弛者为心地坦荡;呼吸不匀,嘴眼似张似闭,眉脸紧皱者必是心机颇深,梦中仍在算计。

  可此时的赵贞吉既非前者亦非后者,睡得好熟,呼吸不但均匀,而且悠长,眼睛和嘴也都闭着,只是双眉微皱,两個嘴角露出两道深深的纹沟。

  望着這张脸,海瑞的目光也好是复杂,不好叫他,便在靠窗的椅子上端坐了下来。毕竟也是一日一夜未睡,他也闭上了眼睛。

  赵贞吉的眼慢慢睁开了,看见了坐在那裡闭眼浅睡的海瑞,站了起来:“来人。”

  当值的书办立刻进去了,跪了下来:“中、中丞大人,海知县一定要见中丞,小人们挡不住……”

  海瑞這时也已站起了。

  赵贞吉:“谁叫你挡了?为什么不禀报?”

  当值的书办:“小人们见中丞大人连夜未睡,不忍叫醒大人……”

  赵贞吉:“這一次就免責了。下回如果是海知县来立刻禀报。”

  当值书办:“是。”

  赵贞吉:“出去吧。”

  当值书办爬起来退了出去。

  “請问中丞,郑泌昌何茂才被转到哪裡去了?”海瑞一开口便直取中军。

  赵贞吉依然不紧不慢:“坐。”

  海瑞:“圣旨到浙江已经第七天了,中丞,今天還不提审犯人嗎?”

  赵贞吉:“钦犯都抓起来了,他们的家也都抄封了,什么时候都可以提审。”

  海瑞:“可有些案情不及时提审,钦犯就可能串供,晚了就查不出真相。”

  赵贞吉:“哪些案情?”

  海瑞:“今年五月九個县同时决堤,是不是有人有意毁堤淹田!六月,关押多年的倭首井上十四郎从臬司衙门大牢出现在淳安县,他是怎么出去的!明知沈一石的家产要奉旨抄沒,郑泌昌何茂才为什么還要卖给徽商!中丞,這三條必须立刻提审彻查原因。”

  赵贞吉:“這些都要查,但這些都不是眼下最要紧的。你既然来了,我先给你看個东西。”說着从书案上拿起一份军报递了過去。

  海瑞接過军报,看着,眼中也闪出了光亮。

  赵贞吉:“剿倭才是当务之急。這一仗大胜,其中你送去的淳安义民立了头功,我也要为你請功。”

  海瑞:“卑职无尺寸之功。中丞大人,抗倭是军国大事,可這是胡部堂和前方将士的事。我們应该做的是抓紧办案。”

  赵贞吉:“办案为的什么?”

  海瑞望着他。

  赵贞吉:“我們不办案,哪来的军需粮草供应胡部堂和前方将士剿倭?這一次那些接手沈一石家产的徽商及时拿出了五十万两银子,他们也有功。”

  海瑞:“中丞大人,照此推论,把那些徽商請来的郑泌昌何茂才是不是也有功?”

  赵贞吉眼中掠過一道怒光,接着沉下了脸:“你這话什么意思?”

  海瑞:“军国大事,照例应该由有司衙门供应粮草军需,沈一石的家产抄归国库朝廷也就有了钱粮。徽商贱价收买了应该充归国库的那么多财产,拿出這么点钱来,他们有什么功?”

  赵贞吉怒了:“沈一石封存的家产现银不足两万,丝绸只有百匹,前方军情如火,三千架织机能够送给胡部堂去打仗嗎!”

  海瑞:“沈一石有二十五座作坊,一百余家商铺,六万多亩桑田,就是作价卖给任何商人,也能给国库收回上千万的库银。东南抗倭,北边抵御鞑靼,一年的军需也都够了。何况今后每年,這些商家還得向国库依法纳税。卑职不明白为什么不這样做,而是還要把這些家产转归到江南织造局?”

  赵贞吉紧盯着海瑞:“海知县,官场有句大家都明白的话,你难道从来沒听過?”

  海瑞:“請中丞直言。”

  赵贞吉一字一顿地說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也该收敛收敛了。”

  海瑞:“但不知中丞叫属下如何收敛?”

  赵贞吉:“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要管。”

  海瑞:“上谕叫我来审办钦案,我管的都是圣旨叫我管的事。不知中丞所說不该管的是哪些事?”

  赵贞吉:“我是主审,你是陪审,我提审钦犯你在一旁陪问這就是你该管的。抄沒沈一石的家产追缴郑泌昌何茂才以下诸员的赃款,充作何种用途,都是你不该管的。昨夜你不经請示便独自提审郑泌昌何茂才,我容忍了你。今天你居然管起我和胡部堂的军国大事来了。海知县,沒有中過进士,沒有进過翰林院,這点规矩也该知道的。”

  這就不只是以权势压人了,功名出身在官场最为看重,但凡有一点仁恕之心,出身正途者对出身非正途者往往都回避科甲二字,赵贞吉身为上司,居然說出了這样的话,如此刻薄可见他对海瑞已何等深恶。

  海瑞之为海瑞,偏偏在這些地方不为所动,从容答道:“中丞這样的话属下听不明白。难道中過进士进過翰林院的人反而连圣旨也看不懂嗎?圣旨明明叫我們抄沒沈一石的家产充归国库,中丞却在织造局转卖沈一石家产的约书上签名盖印。你是主审官,你是巡抚,一省之财用都归你管。正因为此,中丞更不能违旨办事!身为奉旨陪审,规劝中丞依旨办案,正是属下职所当为。”

  赵贞吉虽然早就听說過這個海瑞是個官场不可理喻之人,但還是沒有想到,此人之不可理喻到了如此地步。這哪裡是来做官的,倒像是来拆台的。

  赵贞吉心中之羞赧可想而知,毕竟一代“硕儒”,半生的工夫都下在“格物致知”上,這时遇到這样的对手,反而激起了他的争强辩胜之心,干脆放下了上司的身份,紧盯着他:“你知道倭寇在我浙闽沿海一带杀了多少百姓,毁了多少城池!你知道前方将士沒有军需是怎样在艰难奋战!你的家人好好地待在淳安,你想沒想過被倭寇杀戮淫掠的百姓!我同意织造局将沈一石的家产转卖徽商为的什么?就为了立刻筹办军需剿倭御敌。似你這等站在岸上看翻船,以博直名。海知县,你不觉得自己大忠似伪嗎?”

  海瑞看到赵贞吉此时尚如此慷慨堂皇雄辩饰非,更认定了此人实属“大奸似忠”一类人物。待他說完,紧盯着自己,才平静地答道:“中丞大人有這般忧国忧民的心,那就一切都好說了。說到倭寇为患,中丞可否容卑职也說几句。”

  赵贞吉這时已被自己一番宏论处于亢奋状态:“你說。”

  海瑞两眼虚望着窗外,像是在背诵一段史实:“洪武十一年,倭寇侵海南儋州,杀我大明汉黎两族百姓数千,掳掠妇女丁壮一千余人!洪武十九年,倭寇又侵海南之儋州、新英、洋浦;二十年又侵琼州;永乐九年,宣德八年、九年,成化元年,弘治四年,正德十二年,嘉靖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倭寇共侵入我海南各州县村落一十三次。杀我百姓数万,掳我百姓至海外诸岛充作苦役者数万!赵中丞,倭寇在我的家乡杀戮淫掠远早于浙闽诸省!我更要說的,是大明正德十二年,倭寇侵我海南之澄迈、临高,那年我四岁,家父就是死于倭寇之手!”

  赵贞吉一怔。

  。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