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动了文官们的利益蛋糕……
老朱一脸不解地问道:“江临,你为什么如此說?”
“只要我們大明趁着瓦剌部落尚未崛起,提前将其消灭了,不就可以了。”
一旁的朱棣来到老朱面前,此时的他已经摩拳擦掌,主动請缨道:
“父皇,這件事就交给孩儿吧,我必让瓦剌连渣都不剩!”
朱有容为朱棣打气道:“以四哥的实力,肯定可以轻松解决区区瓦剌的!”
“就算沒有土木堡之变,或许也会有其他变的,难道你们不觉得這件事很蹊跷嗎?”
江临摇了摇头,随后将他這些年对于這段歷史的不解說了出来。
“据史书记载,朱祁镇当时带了50万大军御驾亲征,而瓦剌那边只有2万人马。”
“如果记载属实……即便50万明军站在原地让2万瓦剌军杀,也不是短時間能杀完的吧!怎么可能会几乎全军覆沒呢?”
“更何况,你们真觉得蒙古在经历了洪武、永乐、洪熙、宣德這四位皇帝后,還有胆量敢主动侵犯大明边境嗎?”
听了江临的一番话后,老朱一家也开始心生疑虑。
正如江临所說……
50万对2万,确实不太符合……
在他们的认知中,就算牵條狗来当将军指挥,也能轻松赢得战役吧!
這個朱祁镇再废物,也不能连條狗都不如吧!
不对劲!
十分不对劲!
其次,土木堡就在京城往北不远的地方,而瓦剌竟然以2万人马一路杀到土木堡。
大明的边防守卫什么时候变得這么脆弱了?
朱标眉头紧缩,微微点头:“经江兄一說,我也感觉這個土木堡之变有点蹊跷。”
紧接着江临又补充了一句:“還有,你们别忘了,這场战役被称为土木堡之变。”
“如果按照史书所述,士兵死亡情况很惨烈的话,难道不应该是土木堡之败或者土木堡之难嗎?”
“這個变到底是什么变呢?”
“对啊,只有政治因素,史官才会记载为变。”朱标顿时恍然大悟。
朱棣瞪大了双眼:“大哥、江兄,你们俩的意思是……”
江临点了点头:“沒错,朱祁镇很大概率是被坑了!”
“朱祁镇确实不见得是啥明君,他当时一個十七八岁的少年,在母后和三杨的帮助下,本事根本沒啥长进。”
“总而言之,用我們后世的话来說,他就是一個沒啥脑子,经常会上头的中二少年,被人利用了。”
一時間!
老朱一家四人顿时眉头紧锁。
他们隐隐感觉這個事情,背后藏着一個巨大的秘密。
朱棣瞬间握紧拳头,厉声道:“利用皇帝!是那個王振嗎?”
“区区阉人竟然有胆敢勾结蒙古,他认不清自己嗎?不知道自己的权力因何而来嗎?”
“在我看来,他也不過是被利用的罢了,而且這不是区区一两個人能做到的,是一群人共同合作才实现的!”
江临摇了摇头,继续将他的想法表达出来。
“后世对于土木堡之变众說纷纭,有一种說法是……朱祁镇当时御驾亲征去迎战瓦剌,结果回程时在土木堡遭遇了一场政变!”
“正好撞在一起了,造就了土木堡之变!”
“所谓土木堡之变,不過是大明内乱,自相残杀罢了!”
“当然了,這也只是后世之人的一個猜测,不一定对!”
此话一出,朱棣顿时一怔,他此时已经差不多明白江临的這番话是什么意思了……
砰!
随着一声巨响,朱棣满脸怒气地說道:
“可恶,這群人的胆子实在是太大了!”
老朱两眼一眯,令他沒想到后世的文官集团竟然会做出這种事情。
“這算什么胆子大?就沒有他们不敢做的事情……”
江临故意留了一個悬念,然后清了清嗓子,继续說道:
“明朝皇帝和文臣之间的矛盾,关键就出在了洪武大帝朱元璋与永乐大帝朱棣身上。”
“我和老四?”
老朱面露不解,沒想到這件事竟然還跟自己有关系。
江临开口說道:“接下来,我就先說說陛下吧……”
“陛下一直对于文臣就有很深的偏见。”
“比如說你曾在宋濂的诰命中不留情面地說:你宋濂博古通今,但严重缺乏决断力与执行力,难成什么大气候。”
“要知道,宋濂作为当代大儒、太子之师,乃是读书人的领军人物。”
“哼!咱說错了嗎?這些文坛骄子们就爱打嘴仗,根本干不出什么大事来!”老朱的态度依旧很是轻蔑。
朱标忍不住长叹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无奈。
“唉……父皇,你這件事做得确实過了,這些读书人最看重的就是面子,你這样让天下的读书人都对你产生了裂缝。”
“沒错,为后来的文官集体一起抱团与皇帝唱对台戏埋下了一個重要的伏笔。”
江临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朱标刚才的一番话。
随后他又扭头看向身旁的朱棣,缓缓开口道:
“文官在陛下那裡丢了面子后,接着又在你這裡丢了裡子。”
“說白了,就是你动了文官们的利益蛋糕,让他们赚不到钱了。”
在朱棣满脸不解中,朱标笑着向他解答道:“老四,問題就在你迁都北平這件事上。”
“這群文臣私底下经营了大半辈子的产业都在南京,要是跟着你一起迁都的话,岂不是就要放弃這些家产了?”
“那些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江临顿时眼前一亮,朱标這個太子果然名不虚传,一眼就能看穿事情的本质。
“沒错,永乐皇帝当时下达政令后,這帮文臣瞬间就炸开了锅,用各种理由拼命死谏,就是为了阻止你迁都北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