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多么伟大的精神
這是他们表示抗议的形式。
皇帝不听话那我們就抗议,就不信了皇帝還能不就范。
当然了這也是要分情况的,有的皇帝就不能随便去抗议。
好比太祖皇帝时期。
那個时期的士大夫们惨啊。
动不动的就会掉脑袋,哪裡有现在的皇帝贤明能干。
起码的,对他们這些官员還是很善待的嘛。
這点从史书上這些文官对朱祐樘的评价就能看出来了。
史书上是這么写的,明孝宗继位的时候先明宪宗留下了一個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在明孝宗继位之后厉行改革,使得明朝衰颓的国势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到明孝宗统治的晚期明朝国库已经变得充盈,人民生活也变得富裕,称得上是安居乐业,因此在弘治即位期间将明孝宗统治的时期称为“弘治中兴”。
而且史书上還记载着,朱祐樘对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過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了。
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歷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朱祐樘還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每天的早晚朝之外,還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称为“平台召见”的朝参新方式。
所以弘治一朝之后文官就开始抖了起来,看看明朝的歷史,文官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势力大涨,弘治之后便开始了越发的嚣张。
其中和弘治对文官态度太好了有着很大的关系。
直接让那些文官觉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了可能,觉得皇帝就该是弘治這样的,什么事情都要听我們文官的意见。
惯得,全都是惯得!
从此以后文官集团就被惯坏了,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了眼裡。
一直到末期,皇帝只能靠着培养一些宦官才能和文官斗一斗,甚至弄不好還有可能被文官给落水,吃错了什么东西。
這要是换成洪武永乐时期,外面的這些官员他们敢這么抗议试试。
還敢管我老婆!
呵呵呵。
朱八八肯定很欢乐的,就把官员们连带着一家子变成愉快的人皮稻草人。
要是朱棣那货,他估计也会很善解人意的,让锦衣卫伺候伺候這帮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老家伙。
敢這么有底气抗议皇帝的,也就是从弘治时期开始了。
此时這些大臣区域還是泾渭分明的,最前面的那些穿着红色的,后面的穿着青色的,至于穿着绿色官袍的。
那对不起,他们沒资格到這裡来跪着。
跪在最前面的就是几位大学士還有六部尚书了。
身为权利的中枢,他们自然要领衔全场,在最前面作为代表。
听着前面好像在說着些什么。
穿着一身大红官袍的李东阳,手裡捧着白色的象牙笏板,对着旁边的一個老者揖手說道
“徐阁老,今日之事我們是不是有些仓促了。”
被他叫到的那個老者,听到了這声音从闭目养神的状态之中睁开了浑浊的眼睛。
见他微微的侧過一点身子說道。
“刚才是宾之叫老夫啊?”
李东阳再次的捧着笏板揖手道:“徐阁老,正是下官。”
確認了是李东阳說话,徐溥才有些茫然的点点头回应:“哦哦,老夫年纪大了,這個有些耳背,不知宾之有何事情啊?”
李东阳接着說道:“徐阁老,下官是觉得如此逼迫陛下是不是有些不该,毕竟這事确实是陛下的家事,我等为臣子不当贸然行事。”
其实李东阳是并不怎么赞同因为這件事情就到這裡来逼宫的,因为怎么看這件事都不像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皇帝纳不纳妃子,也算得上是皇家自己的家事,我們這些做臣子的管好朝廷的事情就可以了。
這個家事還要如此的逼迫陛下,确实是有些不那么讲究啊。
不過李东阳虽然不赞成,但是他也沒有反对。
所以他亲自的過来带领群臣了。
若是一般的家事李东阳肯定不会参与,但是太子之事,确为国本,他不可不重视啊。
也罢,這件事虽然不讲究,但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稳固,就算挨了骂名也当如此啊。
想到這,李东阳不禁摸了摸自己的山羊胡,露出了一個无奈的笑脸。
不過,徐溥听到了李东阳的话之后,却不那么的认同,他睁大了一些眼睛,张开已经缺了门牙的嘴巴大声的回道。
“宾之如何能言如此,太子之事乃是国之根本,当今天子迟迟未有太子,我等臣子自当奋力直谏,储君之事兹事体大,决不可因为陛下一己之私便放置一旁,我等臣子自当为储君之事群策群力。”
“今日陛下若是不答应我等,那老夫便是跪死在這承天门下!”
說着徐溥颤颤巍巍的伸出一根二拇指对着上面,然后一甩衣袍下摆,跪正了一些身体,表明了自己宁死不屈的精神。
這话說的那叫一個掷地有声,让周围跪着的官员们也是十分的提气,觉得自己已经生疼的膝盖顿时就不疼了呢,身体也是不由自主的支棱了起来。
以后史书上必然有這么一段佳话,陛下虽沒有子嗣,但是一干忠义之臣不畏艰难困苦,拼了老命也要让陛下有個太子!
這是何等的精神,這是何等的奉献啊。
大明能够延续!弘治皇帝能够有太子!
全是我們這帮子能干之臣的功劳啊。
太子這种国之大事,皇帝想要蒙混過去绝不可能,既然他不想干,那我們這些臣子就必须帮皇帝干!
干!干!干!
在徐溥发言之后,群臣的气势顿时提升了很多。
再說了皇帝要是不纳妃子,那我們這些人找的那些個小美女可怎么办,南边的那些人可是送来了不少的好玩意,就想着能够把他们的女儿,孙女什么的送入宫裡伺候陛下,然后为了国本之事奋斗呢。
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我們当然要鼎力支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