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美丽的竹楼(二)
看到大家用锄头挖洞的效率很慢,徐凡就让老关头去借铁锹,建粮仓的时候,徐凡指挥众人忙的要死,根本沒注意到這個细节。结果问了個遍,竟然沒有人知道铁锹为何物,沒办法,徐凡只好带着老关头去村裡找李铁匠。
铁锹的制作相当简单,把铁打成一块10毫米左右厚的长方体,再在长方体的窄位那两边,一边开刃口,一边环一個安木柄的圈就行。徐凡拉着李铁匠蹲在地上,边說边画把形状、大小告诉李铁匠,李铁匠不愧是经验丰富,徐凡简单說了一下就领会了,生起炉子,点起炉火,找了块大小和形状差不多的铁块扔进炉子,就开始敲敲打打,边上的徐凡再时不时的给一下意见,加热——锤打——成形——开刃——淬火,不用俩小时,铁锹做好了。从李铁匠家找了個差不多的木棍修饰了一下敲进安木柄的圈裡,徐凡拿着看了一下,跟后世的差不多,找了块空地试了一下,几锹下去,一個半米深,长宽二十公分左右的洞完成了。李铁匠和老关头看得目瞪口呆,张大的嘴巴合不上来,纷纷夸赞徐凡脑子灵活。如果用锄头挖個這样深的洞,起码要半小时。而徐凡制作的這件叫“铁锹”的新家伙,三下二下就干了平时至少用半小时的活,而且挖出的洞還那么平整圆滑。感觉還可以,徐凡一口气又订了20把。
因为围山建造,需要开山刨石,徐凡又让李铁匠打了几十开刃的撬杠和铁锤及铁锥。有了新工具,效率陡然上升,只用了不到一個月,32栋竹楼就拔地而起,剩下十几天徐凡又组织众人将路面平整了一下。远远望去,半山腰32栋竹楼围着小山包,一條平坦的小路蜿蜒于楼前,三座粮仓矗立在竹楼之后,黄绿的竹子反着金绿色的光芒,别有一番风味,唯一不足的是后面的小山包因为建竹楼,将竹子都砍光了,看着有一些光秃秃的。刚好,以后开辟一些梯田,再种上果树,不但多了一份收成,還能增添一处景色。
按照一家人住一栋竹楼给分下去,分出去26栋竹楼,還剩下6栋,当时看着空缺了一块难看,徐凡就决定给补上,结果就多出着6栋来。
给庄户们建完竹楼,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徐凡看着离农忙和秋收還差着一两個月呢,又决定给自己盖一個家,怎么着自己也算是一個大地主了,总不能整天住在李老汉家啊,毕竟不怎么方便也不合适。
徐凡给自己选了一個地方,在紧挨不远的另一個小山包下面。背靠着小山,山脚下還有流出的小溪汇聚而成的一個水塘,占地约有一亩多,依山面水,绝对是一個风水宝地。按照后世度假村和地主大院的设计,徐凡给自己整了一個方案,飞檐斗拱,亭榭水台,回廊雅室,不一而足。
然后工地上又是热火朝天,徐凡将画出的草图交给李老汉和老关头,让他们去负责北面靠山的主楼和东西的厢房以及跨院、花园、马厩、牛棚等其他的建筑,自己专攻水塘附近的雅室、书房和水榭、回廊。
徐凡先是安排人挖掘水塘,将水塘扩大到两亩左右,呈葫芦状,挖出的塘泥全都拉到荒地上,這可是上好的肥料。水塘四周用大大小小的石头砌成,沿着水塘又用鹅卵石围着造出来一條宽约1米多的小路。小路两侧用篱笆隔出,不用說两侧肯定是花园。然后在水塘北岸用松木打桩,建起一座两层竹楼,四角飞檐,一楼是一個宽敞的大厅,均匀的排列着四十多张用松木做成的书桌,每個桌子后面還有一把竹制的太师椅,二楼用竹墙隔开,做成了书房和卧室。整体用细竹在粗壮的立柱之间编织了类似中国结的装饰,并且留出了足够大的窗户,用竹帘和轻纱遮挡。在一楼门口用竹子搭成一個露天的大露台,约有百多平米,四周围起竹栏,在竹栏南侧留下两处出口,拾级而下,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路面一直延伸到水塘,两侧用半米高的篱笆围起三块空地,用作花园,水塘裡用松木打桩,上铺木板,两侧和顶部用竹子做成了两個個回廊,回廊的尽头是两個用松木和竹子搭起的竹亭,也是四角飞檐,两個亭子之间是一個露天的楼廊,走廊两侧的围栏上還竖起了四個类似后世路灯的竹竿,错开而置,上挂四個用竹篾和油纸糊成的灯笼,灯笼上還写着一個“徐”字,整個建筑显得别致大气。
等到徐凡带着众人建完之后,其余部分也差不多建好了,一個占地近20多亩地的院子,盎然挺立。院子中间是一座三层楼的联排主楼,主楼两侧用回廊连着两座两层高的副楼,都是木石结构,主楼后面還有一处花园,假山林立,东南侧是徐凡带着众人建起的书院,书院后面,徐凡设计了一個种子田,三亩左右,西南侧是马厩、牛棚等,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房屋,四周用两侧包裹的土石墙围起,主要路段均铺上石板,在南侧建起来一個牌坊式门脸,考虑到以后還有地瓜、土豆等窖藏的东西徐凡在院子裡挖了5個地窖,内用砖石加固。
整個院子耗时近一個多月,因为采用流水化作业,分工明确,耗时较短。即便如此,为了在秋收前完成,很多材料都是从附近乡镇和县城购买的。此外又从附近乡镇請了100多泥瓦匠、木工等,200多人忙了30多天,吃住在工地,为此徐凡又花进去800多两银子,五千两银子,還剩下不到三千二百两,看着账本,徐凡感觉心裡在滴血,难怪后世人们为了买房子,都负债一生。
建完房子,总不能自己一個人住啊,徐凡又从庄户和附近村镇裡招募了20多個护院和仆役、杂工,整個院子总算是有了人气,像一個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