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龍之嘆息(特鳴謝書友 林宇軒 的4張月票!)
“如此神兵利器,本大名只聽說過大周帝國的神臂弓有此之能!
看來,所謂的“高麗商團”,實則乃大周潛伏入我扶桑的精銳軍士。
大周處心積慮,所謀者大。恐周帝攻取高麗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我扶桑!
此戰已不再是大友家與有馬家之戰,吾等只要有一人能夠突圍,一定要前往京都,將詳情稟報給天皇陛下!”
身邊親衛都凝重的點頭。
大友雄信正待和衆親衛商議突圍之策時,戴奇已率千名龍驤衛上馬馳了過來。
眼見二里的距離轉瞬將逝,大友雄信只來得及大喊了一聲“向兩側山脈突圍!”,龍驤衛的箭雨已破空襲來。
五百名大友家親衛瞬間已有一百餘人中箭倒地,其餘人轟然而散,拼命向峽道兩側的山脈跑去…
經幾個時辰的追逐後,戴奇等龍驤衛將大友軍全殲,大友雄信在山間密林逃亡了數裏,最終死於緊追不捨的龍驤衛刀劍之下。
戴奇與有馬晴鬆會合後,立即出兵攻打大友家四州之地。
因大友雄信出征的萬人大軍全軍覆沒,其領地上留守的僅剩二千名老弱軍士,僅七天時間,龍驤衛與有馬家聯軍攻克了大友家全部四州。
戴奇借勝戰之威,一舉搶佔了四州之地,並挾持有馬晴鬆於大友家藩邸所在的鬆前城。
此戰對外雖宣稱是有馬家在高麗商團的幫助下,於“赤尾峽”奇襲大友軍獲得全勝,實則有馬家已逐漸淪爲戴奇手中的傀儡,成爲替戴奇統治大友家和有馬家六州之地的工具。
目前,戴奇正通過有馬家,暗中在扶桑拉攏收買各地大名。
柴宗訓看罷奏摺,對戴奇的才幹十分滿意:即已控制扶桑九州地方的大名有馬家,將可以之做爲大周皇家軍隊攻略扶桑的基地,再不用擔憂渡海遠征扶桑,大軍後勤難以補給的問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考慮幾天後,柴宗訓下旨,令兵部以商貿爲遮掩,逐步運送大量糧食和兵器箭矢前往龍驤衛鎮撫使戴奇所控制的有馬藩,做大周進攻扶桑的準備。
正當柴宗訓礪兵秣馬、準備派軍征服扶桑時,七月七日,中亞國土上的急報傳來:
駐守中亞的龍驤軍第四兵團曹彬部、第八兵團楊業部,已與薩曼王朝全面開戰!
曹彬、楊業的奏摺中,向柴宗訓詳細稟告了事情始末。
自從三百門“燕肅火炮”運送到巴沙拉袞之後,龍驤軍多次試炮之後,雖已是戒嚴四周儘量保密,然而火炮聲過於巨大,還是在當地數十萬百姓中傳開了。
時間即久,風聲被潛伏在巴沙拉袞的阿里所派細作偵知。
阿里得知從巴沙拉袞傳回的情報後,大爲驚懼,深恐周軍運送新式武器是爲了對付自己。
經幾天考慮後,阿里選派了上百名自喀喇汗國逃亡、家族幾乎都死於與大周的戰爭中,兼口舌伶俐之人爲使者,前往伽色尼王朝、黑衣大食、花喇子模等國遊說。
這些使者以自己家族之人皆被周軍所殺之事,搏取各國君臣同情,四處散佈大周皇帝柴宗訓仇視星星教、大力扶持道儒釋的言論,成功激起了這些星星教國家對大周的反感和敵視。
阿里則親自前往薩曼王朝的京城布哈拉,求見國王曼蘇爾。
曼蘇爾在王宮前殿召見了阿里。
見禮後,阿里道:
“殿下,臣派入巴沙拉袞的密探傳回情報,三月前大周自汴京運送了大量新式武器前來,據說此武器長約近丈,以精銅打製,可擊發管中鐵丸疾飛數裏,發射時聲震如雷,被大周國中稱爲“燕肅火炮”。
以臣之見,周帝柴宗訓如此處心積慮,且設龍驤軍二隻兵團長駐我喀喇汗國之地,只怕是早已做好了與我薩曼王朝開戰的準備!
殿下不可不防!”
曼蘇爾心中念頭連轉,想到周帝柴宗訓在中亞打壓星星教之舉確實可恨,自己就算是不因阿里,因信仰、治國理念問題,以後也必定會和大周發生衝突。
而阿里人材難得,矢志復國,卻是與大周作戰的一員大將。
曼蘇爾道:
“柴宗訓野心勃勃,近三年來,派大軍四出攻戰,聽聞已全有除黠戛斯之外的鮮卑利亞全境。
而東南方則派出了兩隻兵團兵力攻略吐蕃諸部。
其國信仰又與我星星教大相徑庭,必爲我薩曼王朝大患!”
阿里大喜,道:
“殿下英明!周帝柴宗訓乃是喫人的猛虎,與其待其發動,不如我等及早除之!
臣在祕啵這數年來礪而行,已招納我故國流亡來投的軍民百餘萬人,訓練出了一隻二十萬的板甲騎軍,只要殿下興兵伐周,臣願率麾下大軍誓死效忠殿下!”
之後幾日,曼蘇爾與朝中宰相、大將等商議後,決定派使者前往周邊數個星星教國家,促其聯合起兵,發動對大周帝國的“聖戰”。
伽色尼、黑衣大食等星星教國家,此前數月已被阿里所遣使者在民間大肆鼓動、挑唆對大周的惡感,此刻各國君臣見薩曼王朝國王曼蘇爾親自派使者攜重禮前來,被遊說幾天後,皆同意了聯合發兵攻打大周。
經二個多月的準備後,薩曼王朝起兵六十萬,加上駐守邊境大州祕啵的阿里大軍二十萬,計八十萬板甲騎軍。
伽色尼王朝出兵三十萬,黑衣大食出兵三十萬,花喇子模出兵二十萬,薩法爾王朝、呼羅斯等十餘小國出兵共二十萬人,幾乎俱是板甲騎兵。
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八十萬人。
這數十個國家皆是以星星教爲國教的國家,各國皆派使者赴薩曼王朝京城布哈拉,於開熙二十七年六月六日結盟,舉辦誓師大典,發動對大周帝國的星星教“聖戰”。
此次誓師大典,標誌着世界史上影響深遠的大周帝國與星星教世界的全面戰爭拉開了幄幕。
因此次戰爭曠日持久,再創殺人最多、戰役最多記錄,在大周帝國及世界歷史上,又被稱爲“龍之嘆息”。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