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一百一十章 一代宗师

作者:空山微雨
有一天,一個鲁国人带着一帮门徒来到齐国。齐景公一打听這個人的来头,当即兴奋起来。他马上吩咐人去招呼,准备第二日亲自接待。

  這個人姓孔,名丘,字仲尼,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子。關於他的事迹,齐景公早有耳闻。

  孔丘的父亲叫做叔梁纥,就是当年在偪阳一战中手托千斤闸的那位鲁军将领。当然,這不值得夸耀。因为叔梁纥军职其实不高,在鲁军中也就是個中下极军官。

  叔梁纥原本有一儿九女。儿子有腿疾,叔梁纥担心他因为腿的問題日后沒出息,想再生一個儿子,于是娶了個年轻的民女,名叫颜征在。

  叔梁纥为了求子,曾带颜征在到曲阜东南方的尼丘山去祈祷,从尼丘山回来后,颜征在果然生了儿子。叔梁纥给他取名为丘。孔丘在男孩中排行老二,又是在尼丘山求来的,所以又取字叫做仲尼。

  孔丘三岁丧父。颜征在是妾,在孔家受大房的排挤,所以叔梁纥死后,她在孔家待不下去了。颜征在挺有志气,她带着孔丘离开了老家陬邑,从昌平乡搬到了曲阜,靠着给人帮工,艰难度日。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也沒有忘记叔梁纥的遗愿,一心想把孔丘培养成一個有用之才。

  孔丘十四岁进了“官学”。他聪明勤奋,悟性极高,所读之书皆能背诵,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先生和同学都喜爱他。而孔丘也热爱学习,并立志要专研学问。所谓“吾十五有志于学”,說的就是這個时期。

  孔丘十七岁丧母。他想把母亲葬在父亲墓旁,但却不知道父亲的坟在哪裡,于是只好把母亲葬在村边的山上。后来他打听到父亲的坟墓在曲阜以东的防山,便不辞辛苦的将母亲的坟迁到防山,葬在父亲墓旁。這件事博得了邻裡们的赞誉,都說他是個大孝子。

  孔丘十八岁的时候已经长成一個英俊青年。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他学完了“官学”的所有课程,并且自认为学问相当不错。

  有一天,季孙氏宴請民间读书人。孔丘想去露個脸,于是不請自来的到了场。沒想到,季孙氏的大管家阳虎见到他便骂道:“這裡来的都是名人,你算什么?赶紧滚出去。”

  孔丘经過這次羞辱,发愤图强的学习。所学“六艺”(诗书、礼节、音乐、射箭、驾车、算数)日渐精进。他那时住在达巷,知道他的人都夸他学问好,但孔丘却谦逊的說:“我会什么呢,就学会了驾车。”

  孔丘二十六、七岁的时候谋到了第一份职业,叫做“乘田”,就是管理牛羊的差事。他很敬业。他說:“我要把我管的牛羊养的膘肥体壮。”他果然做到了。

  后来,他做了“委史”,相当于现在的会计。他說:“我一定得把我经手的账目搞的清清楚楚。”他又做的很出色。

  孔丘三十岁的时候,名声渐渐大了起来。有些人便拎着干牛肉来找他拜师。孔丘欣然接受。他的学问渊博,教的也很好,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他的学生中不仅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子弟。来的人多了,孔丘就专门开办了一個书房,用于教学。当时的学堂都是官办,叫做“官学”,孔丘是私人办学,叫做“私学”。他收的学费就是十條干牛肉。

  他教学的收入远高于他当差的收入,再加上教学是一件很耗费時間的事情,于是他干脆辞了“委史”的差事,一心一意干起了教书的事情。“三十而立”就含有自己能够养活自己的意思。由于他的门生多,名气大,人们便称之为孔子,也有叫他仲尼先生的。

  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两個儿子孟懿子和南宫适一定要去孔子那儿学礼。這两人都投到了孔子门下。南宫适后来做了官。

  公元前532年,南宫适向鲁昭公提出申請,希望派他和老师去洛邑考察周礼。鲁昭公很支持,给他们一辆马车,两匹马,還有一個仆人。

  两人到了洛邑,孔子送了一只大雁给老子做见面礼,向老子請教礼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管理朝廷文献库的官员。其人学识渊博,后著有《道德经》,成为道家的开山鼻祖。

  孔子见老子时,老子端坐于席上,长须白眉,双目微闭,犹如一尊雕像。孔子作为晚辈,态度十分谦逊。两人长谈半日。

  老子对孔子的颇为欣赏,還将他推薦给了著名的宫廷乐师苌泓。

  苌泓与孔子会面时,摆上古琴弹了一曲。孔子如闻仙乐,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罢了,孔子即虚心請教音乐知识,苌泓于问答之间发现孔子悟性极高,心中喜歡,会见完了,他特意带孔子去参观了周朝的乐坊,看了乐器,還看了仪式表演。

  孔子在洛邑逗留几天,完成了访问学习。临走时,他和南宫适去向老子辞行。老子很客气的的說:“我听說富贵的人送人以钱财。我不富贵,所以送不了钱财。我也不敢以“仁人”自居,可我又有话要說。因此我就冒充一下‘仁人’,送您几句话吧。”

  孔子拱手道:“丘洗耳恭听。”

  老子說:“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意思是說:有的人聪慧而有洞察力,却因其聪明而使得自己靠近死的威胁,這是为何?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有的人学问渊博,见识广大,却常使自己陷于不测之险,這是为何?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恶。身为人子,应该心存父母,不该只想到自己;做为人臣,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自己。

  孔子又是一拜,抬起头,眼巴巴的望着老子,显出一副還想聆听的样子。老子微笑道:“我要說的就這几句。”

  孔子說:“丘跋山涉水而来,只为聆听先生教诲,還請先生不吝赐教。”

  老子闭着眼,捻着胡须,略一沉思,然后說道:“那么,就再說四句。”

  孔子赶紧作揖。老子說道:“其一,古之圣贤,皆成枯骨,唯一留下的,只有言论。其二,世道好,君子驾车而出;世道糟,就离开吧。其三,吾闻之,商贾之高明者,囤货居奇,看起来好似什么都沒有;道德极高者,观之平常,好像愚钝。其四,你应该戒除骄傲,减少欲望,那些东西实则是你不需要的。”

  孔子应道:“先生教导,孔丘谨记。”

  老子說:“我要說的就這些了。”

  孔子起身辞行,和南宫适一起回了鲁国。回来之后,学生们围住他问此行的收获。

  孔子抑制不住兴奋說:“鸟,吾知其飞;鱼,吾知其游;兽,吾知其走;然而,飞者可以箭射;游者可以钩钓;跑之者可以张網捕捉。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乘风,何以行云,何以上天入地也。吾见到老子,呵呵,实在不可捉摸。吾揣测,老子乃一龙也。”

  孔子见老子的那一年,一個坏消息传来,公孙侨死了。公孙侨是当时闻名天下的郑国名臣。孔子曾访去问過他,他对公孙侨的才干和德行十分敬佩。孔子听到公孙侨(字子产)的死讯悲伤到哭,他說:“子产是我见到過的最像古之“仁人”者。”

  学生们不解,有人问他为何对公孙侨這般敬佩。孔子举了两個例子

  公孙侨主政的时候,有一次,郑国遭了火灾。有人請他去求神保佑。公孙侨說:“天道远,人道近。我們应该遵循贴近百姓利益的人道,而不要把期望寄托于渺茫无际的天道。”還有一次,郑国遇到水灾。有人請他去祭祀龙王。公孙侨說:“我們求不到龙王,龙王也求不到我們。我們实际上跟龙王毫不相干。求他何用?”

  公孙侨的思想对孔子颇有影响。后来,孔子的学生在《论语》写了這样一段话,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到齐国的时候正好三十五岁,但是的名声已经蜚声天下了。所以他一出现,就引起了齐景公的兴趣。齐景公召见了孔子。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仲尼先生为什么到齐国来?

  孔子說:“鲁侯被逐。這件事情,想必齐侯是知道的。我因此而离开。”

  齐景公說:“鲁侯這這件事我知道,为他的事,我還差一点出兵鲁国。要不是晏子劝阻我,现在的国君還是他。”

  孔子和齐景公說的鲁侯即鲁昭公。公元前517年,鲁昭公25年的时候,“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把鲁昭公驱逐出境,然后季

  孙氏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两家,共同立了鲁昭公的兄弟为国君,就是现在的鲁定公。鲁国的大权进几乎完全落在了“三桓”手裡。鲁定公不過是做了個挂名国君。

  孔子說:“‘三桓’之所作所为让仲尼忍无可忍,故而,我就来了齐国。”

  齐景公說:“我們不說那個烦心的事,就說說治国安邦之策吧。請仲尼先生放言直說。”

  孔子說:“当今天下大乱,天子被诸侯架空,诸侯被大夫架空,而大夫们也被自己的家臣架空,這种事情比比皆是。列国之中,几乎都有。原因何在?就在于礼崩乐坏。仲尼认为,這是导致乱臣贼子肆意僭越的缘由。要治一国,先兴教化。用什么来教化呢?唯有周礼是最好的标准。君臣之间,臣民之间,乃至一家之内,都应该有规矩。沒有规矩的天下必然是一片混乱的。”

  齐景公听得有点迷糊,于是问道:“怎么叫臣民们懂规矩,行规矩,不僭越?”

  孔子說:“行以仁。有仁心,施仁政,宣仁义,则臣民知教化,规矩也就有了。”

  齐景公听得更迷糊了。他虽然觉得孔子說的有道理,但他同时感觉到,孔子說的那些东西有点云来雾去的,完全不像晏平仲、司马穰苴等人谈的,都是些具体措施。齐景公觉得,這么谈下去,自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于是他草草结束了谈话。

  齐景公虽然沒有搞懂孔子那套东西,但他认为,孔子是名人,既然是名人,一定有些能耐。于是他打算請孔子到朝廷来做官。他将這個心思告诉了晏平仲。

  晏平仲說:“孔丘一派的人有两個毛病,一是太清高,再是太注重礼节。太清高就会看不起别人。這就很难和底下的人和谐相处。還怎么做事?太注重礼节就顾不到穷人的生活。主公,你也知道。齐国百姓省吃俭用才能勉强度日。哪有闲工夫和多余的钱来顾及零零碎碎的礼节和仪式?我观察到,孔丘出来的时候,车马很讲究,吃饭的时候对食物的样式、摆放也很讲究。他走路得有样子,上台阶得有步法,穿衣服得有规矩,還讲究礼乐。我听說他在鲁国就宣讲他那套克己复礼的思想。這对百姓来說,简直是雪上加霜。人家穷的沒房子住,他還叫人家讲排场,倾家荡产的去办丧事。這怎么行得通?要是叫孔丘来治理齐国,老百姓怕是要被他弄的更穷了。”

  晏平仲(晏婴,又称晏子)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智者”,算的上是那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根据《晏子春秋》记叙,晏子的思想非儒、非道、非墨。他在治理国家、休养民生等方面跟孔子的观点大有出入,完全不是一個路子。晏子自然是不能接受孔子那一套。

  不過,晏子他很佩服孔子的学问,也很有风度。他对孔子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齐景公受晏平仲的影响,最终沒能用孔子。

  孔子在齐国待了两年多。三十七岁多的时候,回到鲁国。从此开始广收门徒,专心搞教育。他的学生遍及天下,有贵族,有平民;有做官的,有经商的;有富有穷,有擅文者,也有文武兼备者,总之,什么人才都有。号称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除了教学,也著书立說,以他为主,弟子辅助,编写、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這些著作既做教材之用,同时也集中展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孔门自成一派,叫做儒家。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儒家经典。此是后话。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他终于实现了从政的梦想。先是做了鲁国的中都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升迁至大司寇。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末期,社会处在裂变中,各种思想纷纷涌现,犹如百花齐放,出现了许多灿若星辰的人物,而孔子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