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帝心难测
李二陛下披了一件貂裘,站在窗前,任凭北风吹在脸上,定定的望着远处苍茫天空裡若隐若现的山峦,目光迷离,一脸悲戚。
那裡,是九嵕山,是李二陛下为了自己和妻子選擇的陵寝之地。
现在,他的皇后已经先他而去,在那座宏大堂皇的陵寝裡安歇。
或许,用不了多久,自己便会去与她团圆。
生老病死,真的是人生永也无法摆脱的宿命嗎?
李二陛下有些茫然,又有些不甘心,自己一手缔造了這個老大帝国的辉煌,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文治武功,难道依然要与那些凡夫俗子一样,腐朽为一抷尘土?
人死之后,会是什么样?
想到這裡,他隐隐有些害怕……
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总是会丧失掉信心,哪怕是千古一帝,也是如此。
身后传来脚步的轻响。
“陛下,老奴有事禀告。”
太监王德的声音响起。
李二陛下收回遥望皇后陵寝的目光,紧了紧身上的貂裘,轻声问道:“可是有新丰的消息回来?”
“是。”
“详细道来。”李二陛下升起一点兴致,离开窗边,走到榻上坐下,喝了一口热茶。
“诺。”
王德轻应一声,却沒有立即回话,而是快步走到窗边,身手将敞开的窗子掩上。
沒有了肆虐的北风,大殿裡顿时温暖起来。
王德躬身站到李二陛下面前,尚未說话,大殿门口又响起一阵脚步声。
此处虽然不是太极殿那样的军机重地,也不是神龙殿那样的帝王寝宫,但每一次李二陛下在此凭窗远眺九嵕山,追思长孙皇后的时候,心情都不是很好,所以除非像王德這样身负差事急需禀告的太监,等闲不会有人到這裡来。
君臣二人一起讶然望去。
一個少女出现在殿门口,却是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穿了一袭雪白貂裘,袅袅而入,貂尾环颈、腰肢婀娜,前额乌黑的秀发盘成一個個细圆小涡,平贴额鬓,额间环着一條致的细金链子;脑后浓鬟如瀑、青丝如云,滑顺光亮得几乎能当成镜子,更显得发极黑、衣极白,冰肌玉骨。
高阳公主容貌清秀,小小的瓜子脸蛋儿怕沒有李二陛下的手掌大,身段极是苗條,貂尾中露出半截粉颈,剔透得依稀可见青络,颈子又细又长、线條柔润,也不显瘦削。
她一入厅来,便带起一阵淡淡的香草芬芳,虽然若有似无,却怎么也不会消失,彷佛那微带透明的肌肤就近在鼻端,每一刻都换上一处新部位,令人闻嗅不倦。
貂裘是裘袍中的上品,讲究“轻、暖、厚、柔”四字,她身裹貂裘,看来却仍比寻常女子苗條,袍中的娇躯必是纤细到了极处。
李二陛下看着這個钟灵毓秀的女儿,眼神裡闪過浓浓的宠溺,欣然說道:“漱儿,這么冷的天,怎么跑来這裡?”
高阳公主脚步轻快,如同一朵白云一般,轻飘飘的来到李二榻前,微微一福,脆声說道:“孩儿拜见父皇。”
李二陛下呵呵一笑,轻摆了一下手:“不必多礼,快到火炉边暖暖身子。”
在他身前脚下,便有一個精致的铜炉,裡边燃着红彤彤的炭火,阵阵热浪顺着镂空的盖子袅袅升腾。
高阳公主便伸出一双白玉也似的纤纤玉手,放在炉上烤着,俏皮的伸伸舌尖:“這天儿真冷呀!”
李二陛下佯嗔道:“既然知道冷,为什么還要到处乱跑?当心冻坏了身子,你是最讨厌喝药的。”
“早寝宫裡待着待着,就有些想父皇了,赶着来看看。”高阳公主开始撒娇。
“呵呵呵”
李二陛下释放一阵开怀的大笑,刚刚由于思念长孙皇后而升起的愁绪烟消云散。
或许他是一個残忍的敌人,或许他是一個冷酷的君王,但是在自己的子女面前,李二陛下是千古帝王中少有的合格的父亲。
“可是有事要求父皇?”
李二陛下太了解這個古怪精灵的女儿了。
“就知道瞒不過父皇……父皇可是答应了?”
高阳公主娇憨的笑着,心裡打着鬼心思。
李二陛下好笑的摇摇头,說道:“某都不知道你所求何事,怎敢贸然答应?难道你想要天上的月亮,某也要给你摘下来?”
“女儿所求,自然是父皇能办到的事情,难道在父皇眼裡,女儿就只是知道胡闹嗎?”
高阳公主依偎到李二陛下身旁,挽起他的胳膊摇晃着,不满的撒娇。
李二陛下還就吃這一套!
笑呵呵道:“你且說来听听,若是不难办到,答应你也无妨。”
高阳公主微眯着眼,說道:“父皇,您能不能……给三哥换個封地?”
李二陛下微愣,英武的脸上笑容渐渐消退,一双眼眸光芒闪烁:“是李恪叫你来的?”
高阳公主似是完全不懂李二陛下眼神中蕴含的深意,俏脸满是幽怨,嗔道:“怎么可能?父皇您還不知道?三哥那人骄傲得不行,自己受了委屈都不肯跟您說,又怎么会让我来說呢?”
李二陛下微微一笑,不言语。
高阳公主俏脸上的笑容有些僵,深明李二陛下性情的她,清楚的感觉到他的不悦,自是不敢再說话。
半晌,李二陛下才轻轻一叹,眼神渐渐柔和,问道:“汝可知,当初某为何将李恪封在安州?”
今年春,李二陛下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之诏,分封诸子,几位成年儿子尽皆封建各州。
以吴王恪为安州都督,晋王治为并州都督,纪王慎为秦州都督。
具体都是在哪儿呢?
安州,就是湖北的安陆一带,二十一世纪是鱼米之乡,但是在唐朝,整個湖北地区除了襄阳基本就沒几個人。
并州,是太原的旧称,李唐的龙兴之地。
秦州,是甘肃天水,现在听来那地方不咋地吧?可是在唐朝,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可见,吴王李恪的封地是最落后的。
而且,魏王李泰封在哪儿呢?
他哪儿都沒封,就呆在长安,主持编撰《括地志》!
李二陛下之意,到底如何?
“英果类己”、刚刚被李二陛下赐予《诫子书》报以期望的的吴王李恪,待遇却最差!
這是为什么?
帝心难测,沒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