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掾吏杜衡 作者:司空云鹰 小窍门:按左右键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高诚与高江虽然对高珣的手段有点不认同。但是也觉得高珣說的不错。为了高家的发展壮大。在当时所在情况下,如果邹志不配合,杀掉邹志全家是最好的办法。也不在执拗高珣的心狠手辣。打开了這個心结后,三人又交谈一会,因天色不早了,高诚与高江也回了他们的房间。 第二天,辰时刚過,高珣,高诚,高江三人就牵马出了吴县县城。如今卖盐凭证已经到了手,但是如果高珣要到海盐县城卖盐,還必须要海盐县市集寺衙开具的租赁凭证。东汉时期,在每個县城,都有或大或小的市集。而這市集,是大汉官府在城裡专门规划出来,供商贩进行商业活动的。官府在市集修建店铺,并把店铺租赁给商贩。而官府就是凭借這店铺的大小来征收商贩的税。根据汉律《二年律令口市律》:“市贩匿不自占租,坐所匿租臧(赃)为盗,沒入其所贩卖及贾钱县官,夺之列。列长、伍长弗告,罚金各一斤。蔷夫、吏主者弗得,罚金各二两,诸位诈给人以有取,及有贩卖贸买而诈给人,皆作赃与盗同法,罪耐以下有(又)迁之。” 高珣卖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救济灾民,得到声望。他每耽搁一天,流民面对死亡的威胁就多增加一天。于是为了赶時間,高珣骑了一匹马,操近路赶往了两百裡外的海盐县。而高诚与高江则就沿着原路返回。顺便去文庄亭,看一下那些流民的情况。申时时分,高珣一路紧赶慢赶,终于抵达了海盐县县城门口。看了眼還依旧聚集在海盐县城外的大量流民。高珣无声的摇了要头,牵马进了县城。来到距离海盐市集不远处的一座房屋前,這就是海盐县市集掾吏寺衙。此时寺衙门口,两位身穿袴褶,腰佩环首刀的士卒,正精神抖擞的矗立在门口的两边。 高珣踱步来到两人身前几步远,抱拳为礼道:“两位军士,有礼了,在下是西亭乡高家村人高珣,想在县城做点小本生意,特意来找杜市掾,领取市集租赁凭证的,烦請通告一声。”高珣說完,从怀裡抓出一把铜钱,往两位士卒递了過去。但是接下来的情景,让高珣大跌眼镜,两位军士本来板着的脸,顿时黑了起来,伸手挡住高珣递過来的手呵斥道:“不要把我們当成了其他污吏,见钱眼开。說吧,经营何种生意,我們好帮你去向掾吏通报。“, 高珣被他们呵斥了,不但不愤怒,反而心中很高兴。看来這杜衡杜掾吏果然像海盐县人說的一样。正直无私,又公正廉明。连给他看门的两個士卒都能够做到這一点,可见杜衡的品质。 杜衡,字嘉志。豫章郡南昌县人。因是庶子出生,为家族嫡系所不容,于是带着母亲、妹妹与妻儿迁居海盐。因为对母极为孝顺,闻名海盐县。也因其为人公正无私,被举荐为海盐县市集掾。在任上,又以廉明著称。是海盐百姓心中难得一见的好官。 “是在下失礼了,還請两位军士不要跟小子一般见识。“高珣把铜钱放入口袋,向两人躬身赔礼道歉。 “嗯,稍等。“其中一個士卒点了点头,转身就走进了寺衙裡。一盏茶的功夫不到,那士卒就走了出来,向高珣道:”杜市掾有請。跟我进来吧。“ “有劳了。“高珣谢過两人后,士卒带着高诚迈過门槛,穿過石屏风。入高珣眼帘的,是一個不太宽敞的小院,裡面只有几处盆景。其他的无任何一点装饰。两人来到厅门前,士卒乡厅内高声喊道:”杜君,西亭乡的高珣带到。“ “让他进来吧。“门厅裡传来一個中气十足的声音。高珣听其声,判断出其年纪不大。 高珣向士卒拱拱手后,低头脱鞋迈进了厅裡,刚抬起头来,只见一個年纪二十多岁,身高七尺四寸,头戴皮质小冠,身穿蓝色锦帛袍服,面目精瘦而有神,并留着短须的青年文士站在了高珣的三步远处。高珣瞟了眼厅堂一眼,厅堂裡,也就主位上有一個案几,及客位上有两個案几外,什么都沒有。在主位的案几上,许多的竹简被摊开,那主位席垫两旁,摊开了更多的竹简。想来眼前之人定是杜衡,而且正独自一人在处理公务。 高珣正了正色,向杜衡行礼道:“西亭高珣见過杜市掾。“ 杜衡双目一闪,很有兴趣的看了看高珣,他本来以为,来见自己的最起码也应该是個成年男子,虽然高珣身高也有了六尺,但是看高珣的幼稚的面貌,显然是個十多岁黄发垂髫。這让他很意外。更加让他诧异的是,看高珣身穿粗布袍服,也洗的开始发白,显然是一個贫苦之家。可這高珣的礼仪,很是标准。完全像是一個士族出身之人。 杜衡也回完礼,向高珣问道:“小郎君,不知道令师是何人。能教出像你一样如此懂礼仪的人?“ “小民家庭贫寒,請不起老师。所有沒有拜過老师学過礼仪。“高珣道。 杜衡惊诧的看着高珣,满脸疑问的道:“那小郎君你,为什么礼节如此周到?“ 高珣面不改色,半真半假的道:“我来過這县城几次,见過文人士子行過這样的礼仪。回家多次揣摩学的。“高珣虽然来過海盐县城几次,但是還真沒有见過,大汉文士的礼仪是個什么样子。他的這些礼仪還是根据前世所了解到的古代礼仪自己揣摩的。 “君真乃大才也。“杜衡不由得佩服起高珣来,连语气与用语也由郎用成了君,显然是把高珣当同辈人看待。并且還是用君這样的尊称。 “杜君過奖了。“ “来,請坐。“杜衡指了指客位上的案几,向高珣道。 “谢杜君。“ “听君口音,不是扬州人士?“杜衡作为扬州土生土长的人,对扬州方言当然很清楚,而高珣所說的话,与扬州這边的语言有些不同。 “在下祖籍并州,定襄郡广武县人。因处于边州,鲜卑蛮夷不时入侵,使得在广武县苦不堪言,于是家裡长辈在熹平元年,带着我等迁入了扬州。到如今有四年了。“高珣如实的回应道。 “难怪君如此年纪,身高却快要比的上我了。原是北方人士。“杜衡恍然的道。 后杜衡与高珣两人不时的聊些各地风情。他向高珣說些家乡豫章郡的风俗,人情以及有名望之人的事迹。而高珣在吴郡呆了四年,又加上是教考古的老师出身,对东汉时期的地方风俗人情,還是知道许多。当高珣鞭辟入裡的說出风俗人情背后的隐情与原因时,让杜衡很是震惊。他也是個爱才之人,见猎欣喜。于是他放低自己的身段,两人谈的很是和洽。 “高君如此有才,却要做商人,岂不可惜了?为什么不潜下心来好好读书,然后再积累名望,博取功名,光耀门楣呢。要不這样。我家裡還有些书籍,君拿回家好好研读一翻。如何?。“杜衡越看高珣,越觉得欢喜,越喜歡与高珣交谈。他与高珣交谈,他以前不懂的地方,经高珣一点拨,顿时毛塞顿开。让他都有点想拜高珣为师的感觉。见高珣要做行商志低贱的行业,于是向高珣建议道。 “哈哈。杜君也是才华過人,又声望名闻海盐。却也只能居于市掾一职,何况我這贫贱之家。哪裡有我出头的时候啊。当官是为民做主。经商也一样可以为民做事的。“高珣知道杜衡的意思,要高珣放弃商人行业,专心读书,积累声望,在进入官场。如果高珣来到的是個盛世朝代,這到是個可取之道。也知道,這個时候,深受儒家影响,一般的人都看不起经商之人。“哎。“杜衡叹了口气,不知道是为他自己的怀才不遇叹息,還是为高珣不听他规劝。又见高珣說经商也能为百姓行善,很有兴趣的问道:”经商怎样为百姓做事?“ 高珣起身,来到杜衡案几前,从怀裡拿出一小包食盐指着道:“杜君觉得我這盐怎么样?“ 杜衡看着白如初雪的盐粒,又用手拨弄开食盐,见全都是一样的色泽,赞叹道:“好盐。比河东盐還要好上四分,想来這盐不便宜,平民百姓恐怕买不起。“ 高珣很满意杜衡的反应,這可是他根据高中所学的,粗盐提纯的知识,又加入了豆浆所提炼出来的精盐。高珣伸出双手比划了下道:“十三文一升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