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一章 声呐、鱼雷(下)
因为鱼雷项目属于海军机密,负责研发的技术部门不能外聘专家,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自行摸索,這些人或许是机械和制造方面的行家,但問題其实是出在所使用的燃料上,对于這方面的問題,研发小组裡全都是门外汉。结果可想而知,技术人员不断改进着发动机的结构参数,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复制着悲惨的失败,要說這种屡败屡战不服输的心态還是很能让人感慨的,但反過来看,這些人炸了那么多次,竟然连爆炸的原因和原理都沒完全搞明白。
研发人员只知道往燃烧室内输入纯度超過25%氧气之后,发动机刚启动就炸成了一团火球,问他们为什么会這样,一群人却只会苦着脸挠头。不過他们从无数次的爆炸中获得了一堆详尽可靠的数据,這为最终氧气鱼雷研发成功,奠定下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最终解决問題的关键,還是日本海军之外的社会人士寻找出来的。当时日本海军舰政本部眼瞅着這样炸来炸去不是個办法,看起来不寻求外援是不行了,于是准备掏钱雇佣专业人士加入项目的研究。
只是海军当时的资金也是紧巴巴的,有些闲钱全都是造军舰了,最后舰政本部批下来的委托研究金是七千日元。现在看七千日元只够买两條香烟的,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那可真算得上是一笔大钱。
一九三二年日元的国际汇率是一美元兑换三日元,也算是比较坚挺的货币了。一個日本海军上等兵每月的军饷大约是十三日元,正好可以买一瓶当年最顶级的清酒,而一個刚从江田岛出来的菜鸟少尉月薪八百五十日元,差不多可以买两只当时市面上流行的桐木橱柜。在东京商店裡一辆崭新的进口自行车大约需要九十日元,而二十斤上好的面粉只需要三日元就能买到。一九三二的七千日元,放到现代来换算的话,约等于一千三到一千四百万日元,足以让一户平民百姓舒舒服服的過上两年了。
問題是這点钱看上去挺多,但是放到当时的研究项目上却远远不够,這种炸来炸去的试验实在太费钱了。结果還是舰政本部部长和第一科科长各自捐出了半個月军饷,這才凑齐了研究需要的一万三千日元经费,這個项目总算顺利的得以进行下去。
要說這笔钱花的還真是值,外包项目的东京大学毕竟是顶级学府,很快就查找到了爆炸的原因,并且還在实验中发现了一個重要情况,如果在石油燃料燃烧之后再加入纯氧的话,可以杜绝爆炸的发生。
海军的研究人员得知這個情况顿时大喜若狂,他们立即调整了发动机的点火程序,先用普通空气启动发动机,等动力稳定之后再开始向气缸输入纯氧,结果第一次试验就获得了完美的成功,随即日本海军接连进行了数次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最终在一九三三年,日后让欧洲各国海军闻之肝颤的“九三式酸素鱼雷”正式定型生产。
因为煤油发动机燃烧时使用的助燃剂是氧气,燃烧效率是普通空气的数倍,同时巨大的雷体可以容纳更多燃料,使得這种鱼雷同时获得了高速和远射程两种优势,而這放到普通的热动力鱼雷上,這两种参数通常是以反比呈现的。
四万米的极限射程已经超過了大部分军舰的主炮射程,氧气燃烧后几乎沒有残余气体排放,鱼雷航行时也就不会有普通鱼雷拖着的那條明显的气泡尾迹,极大的增加了长矛鱼雷在攻击时的隐蔽性。
事实上长矛也是有尾迹的,它的两对高速反转螺旋桨会产生空泡效应,只是通常航行的深度都在水面三米以下,所以在海面上的尾迹不是很明显,但如果你在空中观察的话,還是可以清晰的看到笔直的鱼雷水下航迹的。
同时因为九三式那种特别的启动方式,在刚发射的五百至一千米航程裡,发动机燃烧的并不是纯氧,而是普通的压缩空气,在這段距离裡长矛和普通鱼雷一样是有气泡尾迹的,只不過实战中日军往往会在一万米甚至两万米的距离之外发起雷击,被攻击目标常常连敌人发射了鱼雷都不知道,所以在战争初期,不了解日本鱼雷参数的美国海军舰队吃了不少闷亏。
要问德国海军是否知道這种鱼雷存在,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德国元首现在随手就能画一张九三式酸素鱼雷的结构草图出来,兴趣来了他连后续的改进型号都能给你画出来。
雷德尔的司令部已经拿到了日本氧气鱼雷的所有技术参数,对這种鱼雷产生了一些兴趣,不過這也仅仅是兴趣而已,雷德尔完全看不上這种危险且過时的玩意儿。這种鱼雷上刻满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执念,它所具有的缺陷和优点一样明显。
九三式鱼雷有技术方面的隐患,是一种对敌对己同样危险的武器,這一点日本海军心裡很清楚,這东西用好了是杀敌妖刀,用不好则就成了自裁之刃。鱼雷雷头裡那五百多公斤九七式炸药,爆炸起来可不会因为国籍相同而手下留情。
歷史上九三式氧气鱼雷战绩确实很惊人,但是当美军摸透這种鱼雷的技术指标之后,立即有针对性的改进了海战战术,而当美军的舰载雷达技术发展成熟之后,长矛鱼雷造成的损失就开始快速下降。
往往一场海战日军奋力发射数十條鱼雷,结果非但一枚都沒有命中敌军,而且還在美军海空联合围剿中损失惨重。最后日本海军残存的雷击战队被迫放弃了他们一直推崇的远程雷击战术,开始恢复在常规射距甚至抵近敌舰发起攻击,可以說這种鱼雷在开展初期的技术优势完全荡然无存。
罗宾上尉对九五式鱼雷有些好奇,這只是军人对新武器的那种好奇,虽然他对這种鱼雷的参数了如指掌,但這還是第一次看到实物,所以未免会多加几分注意。发现德国潜水舰舰长对备用雷架上的九五式鱼雷产生了兴趣,贵岛不禁微微露出了笑容,他根本不担心会泄漏什么机密,因为光是看外形是无法推测出這种鱼雷的性能的。九五式鱼雷外形和大小和常规的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沒有什么不同,如果不拆开雷壳,是无法发现其中的猫腻的。
等到德国人在狭窄的艏部鱼雷舱转過一圈,贵岛站在防水舱门口招呼到:“罗宾舰长,接下来請随我去后方的动力舱参观。”
“好的,沒問題,上校先生。”罗宾点了点头,顺手在伊六十号前部鱼雷发射管上拍了一把,站在一旁的花房突然觉得眼皮一颤,心裡隐约浮起了一种不知道如何描述的异样感觉。
PS:总算是搞定了,谢谢大家的体谅。
這几章都是科普章,或许有些书友不喜歡,但是既然写到了,作者就想要把自己知道的趣闻典故告诉大家,毕竟本书的书友并不全是二战歷史学家。
不過也快了,故事情节开始推进,结束這個场景,我們的视角将回到上海。
PS2:从今天开始,作者要入学深造了,以后每周至少有两天是全日制课程,写作必定会受到影响,我正在考虑如何合理的安排更新時間。
谢谢大家的支持,作者還会继续努力。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