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风潮
九月份的上海,已经初现冷意。亲,百度搜索眼快,大量小說免費看。不過黄浦江东岸的工厂区中,却是仍旧热火朝天。工业生产,因为大都集中在厂房中,倒是受那天气影响的不太多。
這一條江,倒是暂时性的把這上海县分成了两個世界。江西边仍旧和大明其他各处一样,到了江东边,那就是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了。
每天在這江边的码头上,外洋来的帆船都是一堆堆的堆在那裡。码头上的工人们都是忙忙碌碌的,忙着装货,忙着卸货。
不過在九月十日這天,上海县這边也突然的热闹起来。在上海县城外三裡远的地方,一座新的建筑拔地而起。
建筑外观自然還是大明的固有样式,不過进了裡边,那就不一样了,若是有一個现代人来到這裡,怕是要惊奇了,因为這裡边和现代任何一所大学的設置都是相差无几的,甚至有些地方還要好過现代的大学。
几处主要的教学楼外观都是采用飞檐画梁,完全的是大明的建筑特色。但是细心观察一下,却会发现這料子却不是和大明用的一样。
大明各处的建筑,多用木料,但這些房子,却大多是用钢筋水泥的。那些主要的柱子,也都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浇注成的,只不過外观上描画的像木质一般。
此时,這学院的外边,正在进行所谓的开学仪式。外观的人也是多,這個时代,沒有更多的娱乐,离城三裡也不远,城裡的闲人们自然是要出来看着热闹的。
有识字的算命先生告诉众人,這是一所书院,因为那牌子上写的很清楚,上海东方学宫,学宫便是书院的意思了。
一阵鞭炮响過之后,就看到一些先生模样的人在那早就搭建好的台子上开始讲话了,說的也是之乎者也的那一套东西,众人都是听的不怎么太懂,但大致意思是明白的,那人是在感谢建了這学宫的陈家。有人问那算命先生,這陈家可是松江府那创立了几社的陈子龙,那算命先生却是不知道。他们這些升斗小民,对于现下朝廷中的事情,知道的還是不多的。但是整個江南地界的缙绅们,现下都是知道了這陈家到底有多厉害了。
就在几天前,就有人从北边带来了消息,說是大同的姜家被朝廷下旨羁押了。理由是曾经裡通鞑子,造成边患。同时朝廷也下令解除原来九边的军镇。
這两個消息看似和陈家沒什么关系,但是知道底细的人都是知道,现下朝中的首辅李岩,曾经就是被陈家提携起来的。在山东曾经做過一省的总督的,只不過那时候大家都盯着京师,沒有人关注過山东。
可是谁会想到,故去的崇祯皇帝竟然暗中就选上了這李岩来辅佐他的太子,选中了陈家来帮扶這永历皇帝呢。
当然這些都是明面上的借口,私底下,众人也都是明白,大概是這陈家借着保扶太子的机会上位。這和南京城這边那阮某人曾经做的事情如出一辙。只不過陈家下边的私兵的确厉害,要不然,說不定此时大明就是一南一北两個朝廷了。
裁撤边镇,這句话要是放到崇祯朝的时候,那就是自绝后路了。大明早就已经沒了可战之兵了,只能靠着各個边镇的军兵来充门面。然而這些边镇的表现却是让崇祯皇帝费劲了脑筋。最后却是谁也沒用上,還是让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那些边镇,几十年下来,早就成了大明身上的毒瘤了。辽东李家倒了之后,便在崇祯朝出了吴家。這姜家在大同也是有了几十年的根基的,现下倒是說打倒便打倒了。吴家在山海关那边也曾经力抗過鞑子的,可是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的就沒了踪影。现下大同的姜家,在面对朝廷的旨意和斥责后,竟然也是沒怎么样就服了软,连最起码的反抗都是沒有了,這让众人都是惊讶。不反抗是不可能的,已经在一地经营好几十年了,怎么样身边也是要有一些用的上的家丁亲兵的,可是這些人竟然在那所谓的朝廷兵马面前一点风浪都沒有掀起来,這就让众人吃惊了。這朝廷的兵马现下竟然已经厉害到了如此地步。想一想也是,据說山西陕西那边现下早就平定了,也是朝廷的兵马過去平定的。
崇祯一朝,十七年的時間,到处都是烽火,到处都是漏子,到处都是民变。崇祯皇帝从上位开始,事情就是一桩一桩的,沒個消停。而且从他爷爷万历朝就起兵反抗大明的满清鞑子也更是嚣张。内忧外患,让崇祯皇帝每日裡都是难以睡個好觉。
可是自打他儿子上位后,這天下就奇怪的仿佛一瞬间就消停了。原来攻破京师的西北反贼们,现下竟然被朝廷兵马剿平了;原来盘踞在辽镇的满清鞑子,也是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跟着消失了踪影。這真真是怪事。
江南這些缙绅,也都不是糊涂的,自然有人打听清楚了這朝廷新的兵马是個什么样子。其实在南京小朝廷刚成立那会儿,众人就已经清楚朝廷兵马是個什么水平了。船上的炮能直接打到南京城上,五百人的一队军兵就能打的朝廷上万人马大败而归。南京城的城门被人家一炮就给轰塌了。大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军队,哪裡有這样的战力啊。
即便是后来以松江徐家为首的那些人不死心,可還不是在朝廷面前碰的头破血流。虽然他们還在和朝廷抗争着,在這米和布上挣扎着,但是明了事情内幕的人都知道,這些人家,早晚让朝廷吃的渣滓都不剩。
陈家保扶的永历皇帝,上不上朝,问不问政,众人都是不太清楚。但是众人都是知道,自打李岩成为這首辅后,新鲜事就多了起来。這不,這新成立的学宫就是其中之一。
从八月份开始,在江南各地,都是有這样的学宫成立。打的名号就是帮助那些沒有足够学资的士子们到這裡来学习。各地有名的士子们也都是被青岛了這学宫裡任教。這学宫不同于原来朝廷在各县設置的县学,却是完完全全的私立性质的,但现下却是免費的。那些上不起族学,上不起县学的士子们倒是可以在這学宫裡继续的学习。学费是不用交的,一天三餐也是免費。若是家离着远的,也是可以在這学校的宿舍裡住着的。当然,要住在這裡,自然是要通過审核的。
這样的做法,在大部分人看来,倒是有种败家的感觉。但是陈家却是执着的坚持這么做,這让所有人都是弄不清楚。
弄不清楚归弄不清楚,现下有便宜可占自然是要占上一些的。许多读不起书的学子们都是来到這裡。经過了审核之后,自然就获得了在這裡学习的资格。一些落第的书生,也是纷纷来到這裡,谋求一份职业。因为這学宫建立起来,不光要学生,先生也是需要的。
其实陈政在這裡建的這所学校,倒是兼有小学、中学和大学集中在一起的感觉。這也是沒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這所学宫第一要务是给在工厂区工作的那些工人们的子弟服务的,第二才是针对這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子们进行思想渗透的。
江南历来是大明的富庶之地。河南河北地方的中小地主,大概都是要亲自下地耕种的,但是江南却是不同,一些租种人家土地的佃户,也是能吃上白米的。许多人家有闲钱拿出来供养子弟读书,一二百年下来,就形成了這裡浓郁的学术氛围。陈政所谓的渗透,绝不是想一下子改变大明江南读书人们的思想,而是慢慢的顺势而为。
建立這学宫,便是這渗透的开始。教员有的是江南各地的士子,有的则是在北岛经過陈政培训的一些北方读书人。在一所学校裡,江南的士子们要交给学生四书五经,而北岛培训后的教员,则是要教学生数学、地理和物理化学的。
那些自己上完了课的士子们,在闲暇時間,也是可以去看看這些北岛過来的教员进行的教学的。江南的這些落底士子们,很多都是不愿拘泥于這四书五经裡边的,像钱世强和沈青那样的,更是大有人在。這些人就是陈政要渗透改变的第一批。陈政知道,改变人的思想,可不是一撮而就的,這要慢慢来,当然,手段是多种的。
在上海县這边成立了這学宫,在扬州、苏州、南京,陈家自然也是成立了這样的学宫。思想的改变要从這江南地界开始,陈政设立的這些免費的学校,自然也是要从這江南地界开始的。至于银钱,陈政现下還真是不缺。
就這样,从永历元年的九月份开始,在江南各地,一時間,這新建起来的学宫成为了各地读书人的一個梦想所在。即便那些能上的起自家族学或是县学的,为了图個新鲜,也为了赚上那么一点便宜,也是纷纷来报名。当然,這中间也是要先紧着那些家境贫寒的。
在江南的文人士子中,现下倒是涌动起一股风潮。因为那新成立的学宫,每個月的中旬和下旬都是要举行一场所谓的学术辩论会的,但凡上台有新說法的,能吸引众人眼球的,都是要登上那所谓的学报的。而且這学报有個特点,竟然能把人的模样分毫不差的印上去。虽然是黑白颜色的,但是也是一個露脸的机会了。那学报可不仅仅是在這学校裡传播的,而是要送到各地的官府一份的,便是在大街上,也是有专门的门店来发卖的。不過也不贵,就是一碗茶水钱。但凡是想看這报纸的,怕是沒有几個人付不起這茶水钱的。
★--&網--網★全文字手打更新最快★шшш.★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