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章 无私无求 作者:未知 写下文字之后,吴中元施出瞬息千裡将石板送走。 在此之前他曾经多次来過這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唯恐引起忙碌于田间地头农人的注意,但這次他沒有立刻离去,原因有二,一是他已经定下了归期,远古时期不会再传来消息了。二是他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裡去。 人都需要归宿感,沒有归宿感人就会感觉孤独,但归宿感存在的同时对自身也是一种限制,沒有归宿才是最终的归宿,沒有归宿到处都是归宿。 经過了长時間的观察和积累,两個元婴的人格已经丰满完成,只是不曾分离出去,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他已经很少說话了,确切的說是很少与别人說话了,更多的是自己与自己說话,几個人格之间偶尔也会互相对话。 此时他的本命元神正在思考接下来去哪儿,而另外两個元婴的神识则分别在思考另外两個問題,左元神在思考分明已经触摸到了更高层次的天花板,为什么始终无法突破,就差一点点了,但還差一点点,到底差在哪儿?而右元神则在思考要不要为世人留下点儿悟道心得,让世人多些豁达,少些困惑。 站立片刻,吴中元右手微抬,延出灵气凝聚土石平地起碑,碑高三丈,宽两丈,偌大的石碑只有七個字,“己所欲,勿施于人。” 這句话是他留给世人最后也是最大的忠告,希望别人跟自己一样,是世间所有烦恼的源泉,自己是個痴情种,就希望对方也跟自己一样痴情,结果对方不是,自己就会失望痛苦。 自己是個聪明伶俐的人,就希望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聪明,结果对方不是,自己就会失望痛苦。 自己是個有礼貌有修养的人,就希望其他人也跟自己一样有修养有礼貌,结果对方言语粗俗,自己就会失望痛苦。 自己是個干脆利索的人,就希望别人做事情也跟自己一样干脆利索,结果对方黏黏糊糊,自己也会因此失望恼怒。 自己是個知恩图报的人,就希望别人也跟自己一样心存感恩,结果对方做不到,自己就会失望痛苦。 自己对朋友付出真心,就希望朋友也跟自己一样讲义气,结果对方做不到,自己就会失望痛苦。 自己喜歡安静,就希望别人都跟自己一样,谁要是喜歡热闹,自己就会烦躁厌恶。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這是個置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是他悟道的最大心得,也是此前任何人都不曾触及的角度和高度,不要希望别人跟自己一样,不要对别人有過高的期望和要求,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别人不一定能做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别人也不一定会喜歡。 世界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有各种不同,要豁达洒脱,一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被传为千古佳句,实则這句话的格局并不高,我愿将心向明月就足够了,至于明月照哪裡那是明月的事情,奈何明月照沟渠,怎么听都透着一股子幽怨和矫情。 做好自己,自己就会对自己给予肯定,沒必要通過别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对待工作认真,对待领导忠诚,对待爱情专一,对待友情真诚,对待父母孝顺,对待子女慈爱,所有這些难道是建立在对方给予自己回报的基础上的嗎?如果是,請反省自己,自己并不高尚,只是希望进行对等的交换罢了。 天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如果只是自己明窥天道,一点儿也不告诉别人,那就成了孤芳自赏,独善其身,這么做格局可不高,为了让世人能够理解,只能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对天道进行描述,尽管不是百分之百的精准,至少他们能懂,如果他如实讲述天道,谁也听不懂。 自以为是几乎是所有人的特点,吴中元虽然留下了石碑,却并不奢望所有人会因此受益,甚至会有一些人对碑文嗤之以鼻,但他還是留下了石碑和碑文,他毕竟在现代生活過,总要留下点什么,能帮一個是一個,能叫醒一個算一個。 三丈几乎是三层楼的高度,他之所以留下這么巨大的石碑,内心深处還是希望引起世人的重视的,還是希望世人能少些烦恼的,尽管世人并不知道留下石碑的人是谁,而他也并不需要别人感谢他,他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认真工作却沒有得到升职加薪,請不要怨恨。 如果朋友需要帮助时你倾囊相助,而你需要帮助时朋友却推三阻四,請不要寒心。 如果对父母孝顺有加,而父母却偏爱其他子女,請不要郁闷。 如果你对爱人掏心掏肺倾其所有,而爱人却移情别恋,始乱终弃,請不要悲伤。 不要因为被无情的辜负過,被狠心的伤害過,被卑鄙的算计過,就变成无情,狠心,卑鄙的人去辜负,伤害,算计别人,人生总会遇到狗,不要因为被狗咬過就变成狗,世上還是人多,只要不变成狗,迟早会遇到人,那才是同类,那才是朋友。 由于石碑過于巨大,很快便引来了农人的围观,不過他们并沒有看到吴中元,因为吴中元隐去了身形。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很快相关部门也赶来了,对突然出现的巨大石碑进行检测,石碑矗立在麦田裡,周围并沒有起重设备碾压的痕迹,這可比麦田怪圈更神秘,到最后围观众人几乎是裡三层,外三层。 吴中元就在附近,但沒人看得到他,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为什么一直冲不破天花板进入更高的层次,原因其实很简单,他還处于“有我”状态。 “我”是什么?我是主观,只要有主观,就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在我看来,我认为,我感觉,我相信,只要加上“我”,就一定会带有主观好恶,就一定会带有立场和角度。 随便举個例子,受到地痞流氓的欺负,有些人選擇躲避,有些人選擇隐忍,有些人则選擇反抗。選擇躲避的人认为躲避是正确的作法,選擇隐忍的人认为隐忍是正确的作法,而選擇反抗的人自然是认为反抗才是对的,如果他们不认为這么做是对的,就不会這么做。 這就是“我”在起作用,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我”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到底哪一种作法才是对的,很难确定,在選擇躲避的人眼裡反抗是愚蠢的作法,很容易受到伤害。在選擇反抗的人眼裡,躲避和隐忍都是姑息罪恶,会令坏人变本加厉,得寸进尺。 对和错是最沒有争论价值的,因为每個人的立场不同,而且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只要带有主观想法,就会失去客观,客观都沒了,哪裡還有什么对错。 這就是“我”对格局和层次的限制,只有进入无我状态,才能冲破天花板,直飞云霄。 对于自己的感悟,吴中元并沒有进一步的推敲驗證,因为他早就发现自己正在进入无我状态,无我不是說自己消失了,而是不再受立场,身份,认知,固有思维的限制,完全彻底的超脱了。 想到此处,吴中元笑了,他终于完全彻底的悟道了,只有无我才能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如果做不到這一点,就不可能掌握天道的力量。 還得举例說明,如果他无法自黄帝的身份裡超脱出来,一旦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就可能站在人族的立场戴着有色眼镜对神族和兽族进行打压,這是天道所不允许的,判案的法官必须是局外人,也只有局外人才能拥有判案的权力和能力。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引起质变,但是在质变之前,他還有一些旁枝末节需要推敲和前瞻,那就是自己进入无我状态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无我并不会导致他的消失,他還是人族的黄帝,只不過拥有了更高的格局,更宽广的胸怀,不再局限于人族立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客观公正的,左元神和右元神的存在是他对人性的保留,本命元神会超出人性,升格为天性。 想明白這些,吴中元心中释然了,但他并沒有加速进入无我状态,此时已是傍晚时分,他施出瞬移现身于黄家村,随后两日他将自己曾经去過的地方都走了一遍,算是故地重游,也算是向自己曾经的生活轨迹道别。 吴中元感觉自每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都不长,奈何去過的地方太多,不知不觉已是初五深夜,明天一早他就要走了,他再次瞬移出现在了城市的街头,坐在路旁看着闪耀的霓虹和晚归的路人。 四更时分,一個身穿便服的年轻男子突然出现在了吴中元的旁边。 感知到对方的金仙修为,吴中元歪头看了那年轻男子一眼,“我以为你不会见我。” 林清明正在燃点香烟,沒有立刻接话,待得点燃香烟深吸了一口,方才出言說道,“我不知道這么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只要发生的事情,必有其发生的原因。”吴中元說道。 “我现身阳间乃是擅离职守,不能滞留太久。”林清明說道。 “卯时我也得赶回去,”吴中元站立起身,“走吧,還有一個时辰,找地方坐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