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臺使來

作者:東周公子南
“......一般寒門窘族,好歷外郡;世胄豪家,貪做京官。

  我不一樣,京中風物雖好,但看了幾十年,也看夠了,就喜歡出去走走。

  之前會稽太守出缺,我跑了幾次吏部,想出守會稽,可惜最後沒成。

  京中有些人鴟得腐鼠,說我王向謙是因爲會稽大郡,歷郡者有事可督浙東五郡,與方鎮等,所以才謀會稽以望得州......”(以會稽做跳板謀求州刺史)

  王揖搖着羽扇,輕笑道:

  “殊不知我真正望的是會稽的名山名水!

  東山清風,蘭亭曲水,縱有刺史金印如斗,亦不換焉!

  這次我過新亭,經牛渚,逆流而上蕪湖、姑孰,見桓溫移鎮處;

  走尋陽,遊赤壁、烏林,望江山共色,烽火川明;

  至夏口,臨黃鵠;入巴陵,泛洞庭......”

  選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手機拍的,但圖片大小有限制,反覆壓縮都不通過,現在不知道是否清晰

  (接上圖說明,箭頭是我加的,之前做得是放大幾倍的細緻路線圖,但大小一直不過!!改了好久都不行!好睏!沒辦法就改成了簡筆圖,看個大概吧,尋陽往上箭頭起始點——大雷,就是鮑照寫《登大雷岸與妹書》的地方,是當時行旅常停的中轉站。鮑照是建康到江州,走的路線和王揖一樣,王揖到夏口之後的路線見下圖)

  從路線就能看出,王揖如果求最快到荊州,根本沒必要去洞庭湖,可以走監利、石首一線,即便以不好走爲由,那

  (接圖2說明:那也是過洞庭湖口便轉上游,沒有入洞庭湖的道理。另外王揖上述說的路線很簡略,因爲此場合是閒談又不是彙報行程,沒必要說詳細,想看具體詳細各節點還是得綜合圖和史料)

  王揖說到這兒,神色迷醉,似在回味,隨即搖頭笑道:

  “實不相瞞,若非有王命在身,我還真不願意就這麼進荊州。”

  以王揚扯淡的實力,若是真想陪聊,那無論引話頭、助言興,還是相與對談,都能讓話題進行得熱火朝天。可他現在卻安靜得很,完全沒有參與話題的意思。

  巴東王則心中呵呵,他向來對風景名勝什麼的不感冒,偏生這傢伙還談興大發,一直在這兒說些閒話,正事是一點不談!若換做以前,管這傢伙是不是琅琊王,做不做散騎,早讓他閉嘴了!可此人現在是朝廷欽使,又專司查問蠻案,雖說活不了多久,但在他斷氣之前,還是得敷衍一下的。

  當然,敷衍是其次,主要是探探口風。

  “荊州也有不少名勝,王散騎若真有雅興,可以去轉轉。只是不知散騎此次來荊,都要做些什麼?朝廷有什麼交待?”

  王揖放下茶盞,慢悠悠道:

  “我這次來,一共就做三件事。朝廷交待兩件,算公事。我自己一件,算私事。公事一是赴蠻宣旨,把柳老國公的愛兒帶回來。二是查辦蠻人越境一案。當然了,所謂查辦其實就是走個過場。蠻人侵襲,何代無之?只是這次突進到江陵腹地,不能不問,所以還是要懲辦幾個失責將吏,做做樣子,和王爺關係不大。至於私事嘛......”

  王揖一笑:

  “那就是王爺說的轉轉荊州名勝了!‘杳杳巫山,在荊之陽。江漢朝宗,其流湯湯。’荊楚古曰形勝,江陵向稱名城,我可是期待很久了!話說這城中都有什麼古蹟?羅君章的故居還在嗎?關壯繆的帥府存否?”

  巴東王滿頭問號:羅什麼???關什麼???這是誰???

  他下意識地看向王揚,王揚開口道:

  “羅含舊宅在城西三裏外的小洲上,如今被一戶姓濁的人家買下來,修繕了一下,又立了座小園。主家大娘子做得一手好羊湯,猶擅羊胃脯,說是從漢時便家傳下來的手藝。祖上曾因此致鉅富。我一尋思,這不就是太史公所謂的‘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嘛!一嘗味道,還真是不同凡響!

  至於關羽帥府在劉義宣之亂中被焚燬了,不過舊址是現在荊州別駕府所在地,儀門內有青石馬槽,相傳是關羽坐騎食具。叔父若是感興趣,小侄願做嚮導。”

  王揖喜形於色:

  “賢侄啊,你這個嚮導是做定了!

  自來訪古尋幽之趣,尤在得人。

  譬若禹穴訪求,必待史遷之識;蕪城憑弔,須懷明遠之才。

  同遊者不俗,則其樂倍矣!

  有你同遊,實我此行之大幸!

  咱們從明天開始,先訪羅含故宅,嘗漢時羊羹之遺韻;再謁關侯帥府,吊青石馬槽之流風。

  然後尋宋玉窺鄰之牆,覓桓玄作誄之樓。待看盡城中古蹟後,再出城,去燕尾洲上釣魚,陟屺寺裏聽泉,總要盤桓五六日,方不負此行。”

  合着這是來玩來了?

  王揚默默爲柳憕哀悼了一下。

  巴東王另有目的,直接問道:“王散騎何時出使?”

  王揖神色一僵:

  “這個.......嗯......《左傳》雲:‘勤而撫之,以役王命。’爲人臣者,自然應該以君命爲先,只是.......呃......”

  王揖老臉微紅,尬住了。

  巴東王也尬住了。

  他真不是要催王揖上路的意思,當然,他是要送王揖“上路”的,但也不急這幾天,他問好時間主要是方便做準備。其實他很樂意看到王揖遊山玩水,只要別礙他的事就行。王揖要是真一到荊州便明察暗訪,然後快馬報信回京,自己少不得要多花心思提防。現在這樣最好!

  只是話都說到以君命爲先的份上了,怎麼圓啊?!

  遇難不解,先看王揚。

  巴東王第一反應就是看王揚。

  王揚方纔籌思了幾種情況,覺得王揖此舉,對於自己來說,說不定反而是一件好事,當然,只是得勞駕柳憕多喫幾天苦。其實也不光是多喫幾天苦的問題,王揚很懷疑王揖此次談判能否成功。

  王揚開口道:

  “《尚書》雲:‘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淮南子》曰:‘謹小慎微,動不失時。’古君子小事必謹,細行必慎,何況君命乎?

  叔父說的是。爲人臣者,自然應該當以君命爲先,只是這個‘先’,是用心王事,先謀後動的‘先’;而不是莽而行之,爭先敗事的‘先’。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今叔父周覽江陵古蹟,察關侯遺烈之威,思羅含進退之情,外示優遊閒情,鎮之以靜;內則深思籌謀,蓄之以勢!

  此爲老成謀國,謹而用事者也!”

  王揚肅然一拱手:“揚受教!”

  巴東王“臥槽”一聲,雖然沒全聽明白,但也大概聽出來王揚是把死的說成活的了。

  王揖則樂得眉開眼笑,也不端長輩的架子,拱手回禮,連聲道:

  “教學相長,教學相長!”

  然後和巴東王說:“王爺,那我先逛......我先籌謀六日,六日之後,出使南蠻!”

  巴東王一揮手:

  “散騎儘管籌謀!這樣,本王讓孔長瑜陪你們籌謀!一切開銷由他負責。有他前後打點,你們能玩得......能籌謀得更盡情一些。”

  王揖笑呵呵道:“王爺美意,卻之不恭!那我就多謝王爺照顧了。”

  “不必客氣,都是爲了朝廷嘛!”

  巴東王說完側首,目光在王揚身上,眼中滿是欣賞,嘖嘖感慨道:

  “之顏真是人才呀!要是隨行出使,以你叔侄二人之能,那些蠻子豈是對手?”

  王揚看向巴東王,

  然後咧出一個笑容:

  “蕞爾蠻夷,豈是叔父對手?哪用着我畫蛇添足?”

  “之顏你什麼都好,就是太過謙虛了!你是大才,又通蠻事,和你叔父聯手可謂如虎添翼,怎麼能說畫蛇添足呢?你若跟隨出使,不僅可以爲助令叔平蠻,並且對你前程也大大有益,這可是立功揚名的好機會!你要是有了這個功勞,等你起家時,本王大用你,不是更順理成章嗎?”

  “王爺,其實我——”

  王揖搶着道:“對啊!賢侄,你就和叔父一起去吧。這樣叔父也能有個伴。一路上,咱們叔侄倆遊山玩水,談文論史,豈不快哉?聽說汶陽峽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山壁五色交輝,猿鳴厲響不絕,如此奇景,賢侄豈能錯過?”

  兩人盯着王揚,目光灼灼。

  ——————

  注:①本章中所復原之當時江陵城內的風景名勝,大多都是依據中古文獻(見下面注),唯關羽帥府遺址出《浮生六記》:“荊州府署即關壯繆帥府,儀門內有青石斷馬槽,相傳即赤兔馬食槽也。”

  此清時傳言,大概率爲附會。反倒本章裏的關羽遺址,相去兩三百年,時間還能近一些。至於說在劉義宣之亂中被焚燬,是根據《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城內擾亂,白刃交橫”一語敷衍出來的,此屬於文學的想象,不可作史實觀。

  ②《晉書·羅含傳》:“以廨舍喧擾,於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

  《荊州駐防志》引《渚宮故事》雲:“徙居城西三裏小洲上。”

  ③《史記•貨殖列傳》:“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索隱》:“晉灼雲:太官常以十月作沸湯𬊈羊胃,以末椒姜坋之訖,暴使燥,則謂之脯,故易售而致富也。。

  ④庾信《哀江南賦》雲:“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則江陵內有宋玉宅(不過有可能是假託的,只是當時人相信),至梁末猶存。

  ⑤《世說新語·文學》:“桓玄嘗登江陵城南樓,雲:‘我今欲爲王孝伯作誄。’因吟嘯良久,隨而下筆。一坐之間,誄以之成。”

  ⑥南朝時到外郡做官,除了正常俸祿之外還能得“郡奉”,比如公田、送故、當地出產等慣例供給,從制度層面來說,收入比京官多不少。所以皇帝如果想照顧某些家貧的官員,就會放外郡。這種照顧是不分高門寒門的,就看財產狀況。比如梁武帝武帝謂何敬容曰:“蕭介甚貧,可處以一郡。”傅亮拜東陽太守,上表謝雲:“伏聞恩旨,賜擬東陽,家貧忝祿,私計爲幸。”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