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想法
不知去哪裡晃荡了半天的左慈也回来了,询问了张辽上午校场的情况后,嗤笑道:“你小子被那贾狐狸算计了,他借你之势打压王方,你信不信,王方跋扈不听号令,老狐狸就等着你来呢,便是王方那莽夫不挑衅你,贾狐狸也会制造机会让他挑衅你,借此收拾王方。這贾狐狸最擅长的应该是洞察人心,笃定了王方会挑衅,也算那王方愚蠢,竟敢在贾狐狸面前跋扈,实属作死。小子,快說說,被贾狐狸算计了一把,有什么感觉?”
张辽听了左慈的话,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沒有說话,继续吃饭。
左慈忍不住好奇的道:“贾狐狸算计了你小子,你小子不生气?”
张辽挑了挑眉:“這有什么可生气的?”
“啧啧,心性不错啊,有点做大事的襟怀,不過一点都不像個年轻人,要是换作他算计贫道,贫道定然要好好捉弄他一番,找回场子,不然以后免不了时不时被他算计一下,在他麾下可要憋屈无力了。”
左慈言语间颇有几分幸灾乐祸。
“這有什么无力的?”张辽不以为然。
左慈嘿声道:“贾狐狸可不是华雄、袁术那些蠢货,你小子那点鬼心眼根本算计不過他。”
张辽摇摇头:“为什么要算计?贾先生是上司,我是下属,跟着他混就是,算计什么?贾先生精通谋略,却不能驰战沙场,我只要表现出自己的实力,他自然会倚重我,我又何须算计来算计去,班门弄斧,自讨沒趣。”
左慈瞪眼道:“你小子要跟着一個文士混?啧啧,看你小子一副雄心壮志,可不像你啊?”
张辽扒了口饭,叹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要认清现实,雒阳不是一天建成的,职位不是关键,我要为大汉的建设增砖添瓦,要求真务实,不要好高骛远,从此我不再仰头看天,要脚踏实地……”
“說人话!”左慈眼睛一瞪:“贫道還不知道你小子的德行,說吧,你小子在算计什么?莫非是贾狐狸不成?”
张辽连连摇头,道:“贾先生智计绝天下,小子哪敢算计他?不過贾先生性格低调,奉行明哲保身之道,這种人注定是辅助之臣,沒有独当一面的魄力和野心,最终只会站在幕后,与他打交道最是放心,也沒有后患,日后未必不能引为臂助。”
左慈听了张辽所說,不由一愣,随即沉吟起来,须臾才道:“难得你小子将贾狐狸看的這么透彻,不简单哪,你小子這個打算也不错,莫非要效仿霸王项羽与亚父范增乎?”
“呸!”张辽怒道:“這是什么比喻,我有這么不堪么!”
左慈哼道:“把你比作项羽是抬举你狗小子,還有什么不满的?”
张辽剑眉一扬,也哼道:“霸王的武力和气概我是佩服的,但头脑和胸襟却不敢恭维,刚愎自用,对刘邦心慈手软,对忠心辅佐了他一辈子的范增倒是毫不客气,七十多岁的老爷子沒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帮了他一辈子却被他逼死路上,哼!被权势迷了本性,薄恩寡义,我张辽岂能做那种人!”
“這倒是。”左慈破天荒的沒有与张辽斗嘴,而是又转上了正题:“不過贫道略通相术,以贫道观之,這贾狐狸眼光辣的很,你的這点心思和算计怕是会让他看出来,小心弄巧成拙。”
张辽摇摇头:“根本不需什么算计,我执弟子礼,以诚待他便是,贾先生便是看出来,也无妨。”
“好小子!這是以拙破巧,不简单啊,加上你小子的死皮赖脸,說不定還真能将贾诩拉過来,收一個贾诩,至少能让你少奋斗十年,啧!啧!”左慈赞道:“大智若猪,扮猪吃虎,說的就是你小子乎?”
“你才是猪!”
“狗小子,来,你不是要学武?贫道来指点你两招。”
“谁怕谁啊。”
……
两天時間转眼而過,贾诩每日在校场呆一個时辰,察看士兵阵型操练和战术配合演练,随后是张辽和王方带着士兵习练武艺。
王方自从那日比试之后,傲气尽失,老实了很多,张辽那一战对王方而言就是梦靥,如今他见了张辽便面色发白,退避三尺,便是面对贾诩,也恭敬了许多,唯恐张辽寻他麻烦。
贾诩在士兵操练了阵战之后,照例回了大帐,刚到大帐外,有士兵来报,雒阳来人,已将新兵的兵器送到。
贾诩一听此言,心中不由纳闷,他前两日便派人去雒阳武库申领兵器,本還打算批文下来后派人去取,沒想到雒阳方面居然主动送過来了。
很快,一個矮小清瘦、留着八字须的青年乘车而来,他身后還有上百人推着数十辆车,上面堆满了兵器。
贾诩微微一扫,看到那些兵器都是上等的品质,除了戈矛,出乎意料的還有两三车精弓和羽箭,约莫能有两百多张,令贾诩心中也不由暗惊。
要知道,同样是兵器,但质量好的和坏的却是天差地别,而弓箭更是属于稀缺品,寻常部队很难领到,沒想到雒阳武库這次拿出如此大的手笔,贾诩自忖凭自己那点关系是不够拿到這些精良兵器和弓箭的,毕竟如今掌管武库的是董公的侄子董璜,除了董卓,谁的面子也沒用。
贾诩想了想,這批武器是给张辽手下用的,莫非张辽還有什么门路不成?
這时那個矮瘦的青年走了過来,贾诩认得此人,乃董璜的亲信董六,在府中担任执事,他迎上两步,拱手微微笑道:“不過是送些兵器,何劳董执事大驾前来。”
董六摸了摸八字须,抱拳道:“贾都尉不必客气,這是公子亲自吩咐的,要小的送给张司马,還有张司马的那把钩镰刀考工令也打造好了,正好一并交给他。”
“来,董执事裡面請用茶,车上兵器自有士兵卸下。”贾诩呵呵一笑,仿佛无意间道了一句:“沒想到文远還是公子旧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