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內容

第八百六十六章 人口大爆炸带来的红利

作者:未知
自崇祯二十六年到崇祯三十年,整整五年的時間,被拉出去剥皮实草的官吏再连带他们的家人,一共不到一千個。 這個数字放在欧洲蛮子那边多到不可思议,但是放在大明帝国就少得可怜。 因为欧洲蛮子国小人少又讲究什么人权和贵族优待一类的,真正送上砍头台的贪腐官员其实沒有几個。 而大明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就直接导致了大明的官员数量极多,吏的数量更是多到连吏部都不愿意去统计。 平均一年两百個因为贪腐而被拉去砍头的数量,直接让吏部都开始怀疑這些货是不是真的转了性子——对比起早些年动不动就上万的人头落地,最近几年都少得可怜! 然而再怀疑也沒有什么鸟用,不仅仅是吏部怀疑官员们转了性子,锦衣卫的大头子林幻羽都开始怀疑人生,一度以为锦衣卫是不是在自己手上沒落了? 与王国兴提督对外的锦衣卫不同,林幻羽提督的锦衣卫部分是对内的,除了那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之外,侦辑官员们贪腐一类的事情也是归属林幻羽所部的。 整整五年的時間,都沒有抓出来多少個贪污腐败的蛀虫,平均一年才两百来年,這岂不是說锦衣卫无能? 但是锦衣卫這個机构又很神奇,看似牛逼到极致但是又沒有自己的思想,几乎都是在看皇帝的意思来办事儿。 就像是大名鼎鼎的纪纲一样,如果沒有朱老四的纵容和暗示,早期的纪纲敢那么嚣张?只怕早就跟马顺一样的下场了! 也就是說,如果崇祯皇帝不指使锦衣卫去做一些栽赃陷害的事情,锦衣卫更多的时候就跟透明人一样,除了默默记录下所见所闻之外,他们也不会主动去栽赃陷害。 這就让林幻羽很头疼了,因为抓不出人来,锦衣卫就沒有存在感,而沒有存在感的锦衣卫還是那個可以止小儿夜啼的锦衣卫么…… 崇祯皇帝不头疼,甚至早就对现在這個局面有所预料。 贪腐是为了什么? 不可能是单纯的为了残害百姓,毕竟這個世界上脑子不正常的人肯定有,但是能读书再混到官员并且通過吏部考核外放的,基本上還算是比较正常的——当官是为了升官发财! 大明早期到天启年间贪腐不断,是因为官员们的俸禄实在是低到令人发指,维持自己一家老小的生活都已经捉襟见肘了,更别提還要雇佣一大堆的吏员和仆从了。 再加上想要升官就得不断的送些冰炭教敬一类的,不贪怎么有银子往上送?不送還想升官发财? 后世之所以贪腐不断,是因为贪腐的代价太小,不能诛连九族,连死刑都不太好判,要不然就是一堆沒脑子的出来唧唧歪歪的扯什么人权民主之类的话题。 崇祯年间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首先是官员的俸禄被崇祯皇帝提高了一大截,而吏员的支出也纳入了国库拨款,都是定数的,基本上不再需要官员们自己出钱。 再加上這個年代除了崇祯皇帝是主,剩下的全是民,所以也沒有人扯什么人权和冥煮滋油一类的問題,贪腐的杀了也就杀了。 其次還有官员的升迁已经不再由上官的保举而决定,而是吏部根据每三年一次的京察来决定,所以连往上送冰炭孝敬一类的事情都显得沒必要了。 最重要的還是申明亭的存在,因为贪腐而死的官员们死了之后不仅仅自己遗臭万年,甚至于還要连累三族跟着一起倒霉,那這個贪腐的成本未免太大了些。 贪腐的成本過高导致官场上很少有人愿意冒着杀头之后遗臭万年的风险去贪污,所以锦衣卫就有些无所事事的感觉了。 真正让崇祯皇帝在意的還是人口暴增。 总有些人以为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個正常的曲线,但是实际上,在和平年代和百姓愿意生孩子的时候,人口增长不是曲线而是直线上升的火箭。 比如后世种花家开国初期,因为政府鼓励生育而且民间愿意多生孩子,从开国时的五亿人口到十亿人口,用时仅仅三十年——期间打過好几场战争還经历過天灾。 而大明显然不用经历饥荒,天灾也随着崇祯十七年的過去而慢慢减少,再加上民间强烈的生育欲望,以及禁止溺毙新生儿的规定,人口数量已经从崇祯三年时的两亿左右暴增到五亿。 任谁也沒有想到人口的增长会這么快,包括中极殿的推演都沒有预测到這种速度的人口大爆炸。 后世有句老话說的好,再大的困难一旦除以十三亿這個基数,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同样的,再小的問題乘以十三亿這個基数,都会变成天大的問題。 這句话放在大明也是一样的,两亿跟五亿之间的差距绝对不仅仅只是一個数字,而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人口暴增给大明带来的好处是极为明显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显然有他本身的道理,而沒有了外患和那些滚着叽歪患者,大明显然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来办自己想办的事情。 比如各种各样的工程。 不是所有的工程都是危险而且致命的,蛮子劳工也不是永远用之不竭的,那些相对安全相对轻松的工程都被大明百姓们内部消化了。 至于种地這种事情,因为种地得到的收入沒有做工挣到的钱多,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放弃种地,转而跟着各個工程去做工。 朝廷上面也乐得见到這种局面。 大量的百姓跑去做工之后,接着就是空出来大量的土地以供分配,并沒有出现崇祯皇帝当初设想的沒有人种地等等情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住了某种平衡。 除了一定程度上的物价上涨。 因为种地的人少了,粮食虽然還是那么多,但是因为需要购买粮食的人更多了,所以粮食的价格不可避免的开始上扬。 粮价的上涨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坊的用工成本增加,随即又将之转嫁到了商品销售环节上面。 物价上涨其实无所谓,中极殿方面早就已经推演了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大明并不存在什么市场经济,所以一切都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唯一让崇祯皇帝和朝堂大佬们头疼的還是教育。 用一個最简单的例子来說明吧,崇祯五年到崇祯三十年之间,社学的教材更换了十次,县学、州学的教材更换了十次,大学的教材更换了三次。 原因很简单,大明皇家学院的那些大佬们结合着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理定律之类的玩意,全部冠上了“崇祯定理”、“崇祯定律”一类的名头,然后写入了教材。 几乎每年都在推陈出新的定理定律让礼部的大佬们一把一把的薅头发。 這些定理定律既然出现了,以往的教材就得改,但是怎么改?该让什么年龄段的接受什么內容? 摸着石头過河,付出的代价就是教材三两年就要重修一次。 年纪轻轻的倪元璐已经头发斑白,礼部加上皇家学院和京城大学的那些教授们,几乎都是痛,并快乐着。 崇祯皇帝则是一边拒绝着各种定理定律前面冠上崇祯两個字,一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类哲学导师王境泽先生的真香定律。 再然后,礼部开始为了社学而头疼。 不是担心社学的修建经费,在這個問題上户部难得的和崇祯皇帝达成了一致,从来就沒有卡過预算。 真正让人头疼的還是教员。 京城大学毕业的那些学生基本上都被其他的各所大学瓜分,根本就抽不出多余的人手来分配到州学和县学。 而且原本的那些秀才、举人显然已经沒办法再在社学裡面执教,因为他们教的內容已经跟不上教材的內容,更跟不上考试的內容。 最终的结果就是学堂有了,生源有了,教员不足了。 穿越過来的平头哥别的不太在乎,甚至于大明会不会有一天被自己的子孙后代败掉都不太在乎,反正现在的底子已经给他们打下了,就算是败了,肉也是烂在锅裡了。 崇祯皇帝在乎的是教育,就像是后世說的那样,再穷不能穷教育,崇祯皇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重。 自崇祯五年开始至今,除去国库源源不断的拨款之外,崇祯皇帝的内帑已经往教育方面补贴了近万万两白银,换算成后世的财政,几乎就是几百個亿扔在了教育上面。 而大明的百姓也很认同這一点。 百姓们沒有傻子,谁要真认为百姓们傻,那才是真正的傻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這些简单直白的劝学名言,早几百年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原堂口。 谁傻啊,现在的大明从军是第一選擇沒错,可是从军已经不仅仅要求是身家清白沒有案底那么简单,早在崇祯二十年的时候就已经要求从军者必须是从县学毕业。 這简直就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歷史上還从来沒听說哪個朝代有這种要求,然而在大明就這么堂而皇之的出现了,出现的是那么合情合理合法…… 抛开从军的强制性要求之后,无论是从政還是从商,或者是进入官方做一些小吏,同样都对学问方面有要求,有学问的一切好商量,沒学问的该干嘛干嘛去,愿意种地也行,乐意经商也行,乐意移民到海外也行,反正从军从政是沒指望了。 更别提人人都艳羡的大学,招生的最基本條件就是通過了州学的考试,之后才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 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实打实的好处就在面前摆着,就算是沒有那些劝学名言,那些一点儿也不傻的百姓们自然乐意让孩子去读书,哪怕是自己拿钱都乐意,更别提還有各种各样的补贴了。 供孩子读书几乎就是刻在中原堂口骨头裡的本能,改不了。 如果将中原所有的堂口都拉出来对比一下,除了螨清和蒙元這两個朝代沒办法說之外,剩下的有一個算一個,几乎都是如此。 看谁都是战五渣,看人家好的就想拿来学习学习然后变成自己的,敢說反对的就埋土裡去,历代王朝几乎都一個鸟样,根本就沒什么进步。 几千年的歷史给中原堂口带来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歷史,也不是什么文物古玩,是重视教育,是开放和自信,是那种只要自己本身不出問題,谁来都得低头跪好的骄傲! 所以当社学教员人员开始显现出不足的时候,礼部几乎是立即就炸了锅。 培养读书人跟种树其实差不多,如果从一开始沒有种好,那树是很难长得高长得壮,更难长的直。 社学就是刚刚种下的小树苗,属于生根发芽的阶段,這個阶段出了問題,县学、州学乃至于大学都会跟着出問題。 当然,這個問題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京城师范大学应运而生,专门培养人手去各地学校执教。 哪怕是這些人以后只能从教员往礼部這條路子上面走,依然阻止不了大量的读书人将目光投向京城师范大学。 因为人口大爆炸带来的另一個后果就是知识浪费,单纯死读书的那些读书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不值钱了。 除了民生和文治上面的問題,军方同样不让人省心。 南北工业集团這两個原本一家的货现在为了争夺五军都督府的订单,几乎能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动不动就会互相怼上一波。 除此之外,军方现在的重心显然已经开始转移了。 沙皇俄国已对沒有什么好关注的了,往西伯利亚地区還有北山以北的那些地区移民是户部的事儿,跟军方关系不大。 官方现在更为关心的是崇祯皇帝想要埋的那块土地。 正好夹在了莫卧儿和奥斯曼土耳其中间。 崇祯皇帝当然有任性的资本,既然崇祯皇帝想要埋在那裡,那地方别管现在是谁的,以后就必须是大明的,反正不能让自己家皇帝埋别人家的土地上去。 PS:今天献祭《战国赵为帝》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导航

热门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