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節 江萬里舉賢不避親
在晚餐後,他由兒子江鏜陪着散步,侍衛散開警戒,路上無人挨近他們時,江萬里說道:“昔時今上龍駕下江南,當時他還不是皇帝,趙相公召我與賈師憲、厲聖錫在他家別院靜堂共商國事,勸我等擁戴今上爲帝,趙相公對今上看得非常清楚,說他精通俗務,專論實利,恩怨分明,不玩虛的!”
此等祕密言語不足爲外人道也,要不是江鏜是他的兒子,江萬里也不會說出來。
“趙相公目光如炬,看出了今上論擔當,不做‘清談客’,所以前朝理學失勢是必然,你看今上用過什麼理學大臣嗎?”江萬里深爲感慨。
他少年時代,跟隨父親學習朱熹的學說,曾往理學基地白鹿洞書院求學,深受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理學思想薰陶,成爲一名合格的理學家。
江萬里對於理學深有體會,提倡“體用論”和“性情說”。他認爲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四端”是世間一切的本體,充塞天地之間,這就是“體用”,就是“性情”,就是“理”,如能達到“性情充斥”、“體立行用”,就能臻於“百川歸一”,就能昇華到“明天理、滅人慾”的“達”的美好境界。
相比於其他理學名家,江萬里做過“親民官”即地方官,嘉熙元年,39歲的江萬里出任吉州太守。他一到任,一面組織民衆興修農田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一面大力興辦教育事業。
有了地方任上的履歷後,江萬里並不迂腐,不一昧清談,而能處理實力,同時也識事務,牢牢地抓住了良機,成爲朝廷重臣,在任期間,他幾乎沒提過理學,完全跟隨了皇帝務實的步伐,深得皇帝讚賞。
“現時青州名仕白尚典、士紳郭玉亭皆不從新朝,這是打今上的臉,落朝廷的面子,今上豈會善罷干休!”
“爲父年紀老邁,已位極人臣,不想大動干戈!”江萬里轉向江鏜問道:“你,可否爲今上分憂?”
“雪!“江鏜倒抽了一口涼氣,這是要向青州人動手啊。
隨即他拱手道:“食君之祿,分君之憂,陛下想要什麼,我就爲他做什麼!”
“聰明!”江萬里給兒子點讚道。
江鏜確實是個聰明人,他是江萬里第四子,乃江家“十二齋”之中的風流人物。
江西九江都昌江氏“三古十二齋”在本朝相當出名,三古中老大江萬里現爲內閣輔臣,江萬載現爲雲貴總督,肩負重任,爲帝國攻略雲貴,江萬頃現知臺北府,爲帝國開發臺灣,並與東瀛大搞轉口貿易,是臺北市舶司要員。
三古皆爲重臣,老子給力,他們的兒子也不差,如江璆字宗寶,號玉齋,江萬里長子,現知溫州;江鎬字國禹,號義齋,江萬里次子,現爲杭州通判;江鑄字國通,號直齋,江萬里第三子,現爲第六軍中的統制官;江鏜字國雍,號侃齋,江萬里第四子,如今跟隨父親,爲皇帝行在幫辦事務,他們的號中皆有個“齋”字。
其餘江萬載和江萬頃的兒子們的號中同樣有“齋”字,一共十二人,或文或武,皆表現出色。
話說回來,父親、叔伯和堂兄弟們表現出色,對於江鏜也有不小的壓力,他該當如何脫穎而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