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文王渭水請姜尚
武吉聽姜子牙這麼問,趕忙跪倒在地,說道:“小人就是個樵夫,肉眼凡胎,不知道您是老神仙。”
“那天逞口舌之利,冒犯了您,請您不要見怪!”
“現在我不小心打死了門官,文王判我給門官抵命。”
“我死不足惜,但是家中有老母需要奉養,我要是死了,老母肯定也活不成了。”
說罷,不停磕頭。
姜子牙沉默不語,半晌,才緩緩說道:“這都是你命中該有的劫數,我怎麼能夠救你?”
散宜生坐在馬上,聽到武吉的回稟,頓時興奮不已:“大王。武吉所說之人,道號飛熊,應該就是咱們要找的賢人。”
武吉一聽,當即倒頭就拜。
“現在天氣好了,咱們不如出去轉轉,看看能不能找到這個賢能的人。”
文王聞言,當即取出金錢,算了一卦。
“黃昏的時候,你到坑裏睡下,讓你母親,在你頭頂、腳下,各點上一盞燈,隨便抓兩把米,仍在你身上,再在身上蓋上雜草。”
武吉痛哭流涕,不斷哀求姜子牙救他一命。
走着走着,就見一人,挑着一擔柴火,邊走邊唱歌。
文王點頭稱是,散宜生立即告退,去佈置訪賢的事情去了。
散宜生見武吉並沒有回來自首,頓時大怒。
文王輕輕敲門,一個小童,出來開門。
“現在,武吉目無王法,半年不回,請大王算上一卦,看看武吉在哪裏。”
漁人們見散宜生問起,不敢隱瞞,說是渭水邊上有個老人唱這個歌,他們聽得多了,就學會了。
武吉聽後,深以爲然,從那天開始,砍柴閒暇,就跟着姜子牙學習兵法。
“這樣,你回家以後,在你牀前,挖一個跟你等長的坑,四尺深。”
武吉聞言,頓時大喜,千恩萬謝的去了。
“武吉,我好心放你回家處理老母親的事情,你居然一去不回?”
“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就沒事了,你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半晌,文王才緩緩說道:“武吉並非是奸猾之徒,他害怕受刑,自己跳進深淵摔死了。”
姜子牙叮囑武吉:“你既然拜我爲師,那就得聽我教導。”
文王立即,按照漁人們的指示,朝着渭水的方向前進,希望能夠找到大賢。
“那老人,姓姜,叫姜尚,字子牙,有個道號,叫飛熊。”
這天,文王坐着馬車,離開了王宮,散宜生、南宮适等人隨行。
“砍柴的事情,不要長幹,從今天開始,少砍柴,中午的時候,來我這裏,我給你講兵法。”
童子說老師出去雲遊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回來。
姜子牙見武吉虔誠,想要活命,也確實是爲了奉養母親,動了惻隱之心。
文王就問,姜子牙可還有別的住處?
武吉帶着文王,來到了一處茅屋。
“說起來,武吉打死門官,乃是誤傷人命,不是鬥毆殺人,罪不至死,卻因爲懼怕受刑而死,真是可憐。”
散宜生聽說武吉已經死了,也就不再多言。
當即,文王將散宜生叫來:“這些漁人唱的歌曲,韻律清奇,附近可能有有才能的人隱居。”
散宜生立即,將幾個漁人攔住,詢問他們是從哪裏學到這個歌謠的。
“就是他給小人出的主意,讓小人睡在坑裏,頭頂、旋腳下更點一盞燈,身上蓋草。”
想到這,散宜生來到王宮,跟文王啓奏:“大王,武吉打死門官,我見他家中有老母需要奉養,給他半年時間,處理完老母的事情再回來。”
心想這武吉,我體諒他家中有老母需要供養,讓他回去處理家事,他居然一去不回?
這種奸猾之徒,一定要將他抓住,重重懲罰纔行。
散宜生眼見,一眼看出,此人正是武吉。
然而,姜子牙進了竹林,卻不見姜子牙的蹤影,武吉大急,到處尋找,卻依然找不到。
一轉眼,半年時間過去。
“現在,天下八百諸侯,已經反了四百了,我夜觀天象,發現過不了多久,西岐也要動起刀兵。”
“小人那次,打死門官以後,就去問一個老人,該怎麼辦。”
見到姜子牙,武吉立即下拜,感謝姜子牙救了他的命。
“你跟我好好學兵法,混個一官半職,不比砍柴好得多嗎?”
文王笑着問:“你老師在家嗎?”
“武吉,你想讓我救伱,也是不難,你拜我爲師,我就救你。”
文王聽到,頓時大爲驚訝,他通過卦象,算出武吉已經跳崖而死,現在怎麼又活了?
武吉見被抓個正着,也不再隱瞞,跪在地上,一五一十的,講述了起來。
文王聽漁人們唱歌,覺得韻律清奇,婉轉動聽,不像是普通漁人的手筆。
武吉將姜子牙說的話,轉告給了母親,武母聽後,也是大喜過望,安排武吉挖坑、點燈。
文王聽後,點了點頭。
姜子牙將武吉攙扶起來,說道:“你既然是我的徒弟了,我自然要救你。”
“千歲爺,我實在是放心不下母親,才聽了那個老頭的話的。”
當夜三更,姜子牙披散頭髮,手拿寶劍,手捏劍訣,替武吉做法。
散宜生聞言,知道這是姜子牙不願意見文王。
第二天一大早,武吉就來到渭水旁見姜子牙。
散宜生頓時大怒,命令衛士,將武吉拿住。
回到家後,武吉的母親見武吉笑着回來,忙問武吉,找姜子牙,結果如何。
走到渭水附近,一羣漁人,唱着歌走了過來。
“我看,不如赦免了武吉,讓他帶咱們去尋找姜子牙?”
他此次出來,就是爲了尋找夢裏的賢臣,現在得到信息,又怎麼能夠不欣喜若狂?
當下,命令武吉,趕緊去將姜子牙找來。
隨即,散宜生彷彿想起來什麼,說道:“大王,當初建造靈臺的時候,您夜夢飛熊,預示西岐將要得到棟樑之才。”
又見,武吉命中自有富貴,便想,救他一命。
於是,立即向文王提議:“大王,我聽說,古代明君請賢臣的時候,都需要齋戒沐浴。”
“不如,咱們回去,齋戒沐浴以後再來?”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