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成本差距
“當然,這是官方的數據。”
“馬斯克的底氣就在於他們低廉的發射成本。”
“讓胡所長和大家介紹一下關於我們成本的問題吧。”
在掌聲中,胡永年稍微清了清嗓子,對着衆人放出一組數據,“剛剛陳總說了,歐美官方的數據,每次發射的成本在1.65億美元,每公斤在1萬美元上下。”
“而馬斯克的星艦,發射成本不超過1億美元,每公斤的成本最低可達到23美元。”
“多少?23美元一公斤?!”
有一些技術人員,對商業化航天項目成本問題不怎麼了解,在胡永年說出23美元一公斤的數字後,都是倒吸一口冷氣。
這成本的差距怎麼那麼大?
官方的火箭要上萬美元,到馬斯克這裏只用幾十美元每公斤。
難道SpaceX的技術真的斷檔的領先?
“咳咳,這個成本放眼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組織能比得上,當然,這裏我說的是星艦成本,而不是綜合成本,大家不好搞混。”
“火箭方面的話,根據SpaceX公示和我們分析的數據表明,獵鷹重型火箭重複利用的時候成本是在1500美元每公斤,一次性使用成本是在2300美金。”
“隨着SpaceX的回收技術不斷成熟,加上覆用率的提升,這個成本也很快可以降低到10000美元以下,也就是說獵鷹火箭加上星艦,每公斤的發射成本也僅爲1000美元左右。”
會議室裏再次小聲議論起來,大家都知道馬斯克的火箭成本低,可這些真實的數據出現在大傢伙面前的時候,一個個的還是有點難以接受。
不鏽鋼大呲花真的成本就那麼低嗎?
也怪不得馬斯克敢宣稱往太空發射60000顆衛星。
這流水線生產的衛星,低廉的發射成本,他還真有這個底氣。
“至於我們的成本,魚仔火箭大約每公斤的發射費用在8000美金,也就是6萬人民幣上下,低軌道的小型火箭便宜一點,能做到2.5萬人民幣左右,太陽同步軌道大約是在4萬元左右。”
聽到這個差距,不少人都開始沉思起來,過去都是由集中力量辦的這些項目,對比國外大家的成本都差不多,歐美不也是要7萬多人民幣。
華夏的6萬並不算貴。
可這要看和誰比,和馬斯克比,這個成本還是太貴。
這也是很多小型國家,科技水平不高的大國,都不能自主研究發射火箭的原因。
也正在這時,陳塵在大屏幕上面放出了一張紅星航天的部分火箭和衛星技術的藍圖,“繁星計劃在提出以後,紅星就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
“對於火箭,我們的工程師已經設計了諸多先期方案,火箭燃料,材質,組裝,運載能力等都有明確的安排,確保我們的紅星一號能順利的完成。”
“至於製造環節,紅星也有莫大的優勢,咱們的長征火箭公司,515所等都已經和咱們達成了合作。”
“除此之外,我們也在做相關的技術研發,核火箭電火箭,等離子火箭等都在研發項目中,並且咱們自己的火箭製造工廠也即將完成。”
“發射場地大家也都看到了,隨時可以投入使用,海基平臺也會在明年年初完成驗收。”
此刻,陳塵將紅星航天所有的進度都說了出來。
這裏的人雖說都搞科研的,但大家都不傻,都知道火箭研發和發射可不是什麼普通的商業項目,並且這種還牽扯到送衛星去軌道的火箭。
和平時期紅星的火箭工廠就是一個火箭工廠。
可要是到了戰時……
上面居然能把這種權限給到紅星。
足以見得對紅星的重視。
“關於軌道,大家都是這方面的專家,我就不做贅述了,但是這裏我想強調一條,靜止軌道這個稀缺的軌道資源,我們必須搶在馬斯克前面佔領!”
(按照距離可以分爲低軌道,中軌道和高軌道,一般的載人和探測衛星是在低軌,像北斗這種一般是在中軌,還有一部分在高軌道。)
陳塵說的靜止軌道,是位於赤道上空,並且軌道的傾角是0度,由於衛星在這一軌道運行的時候,繞地球運行的角速度和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相同,從地球看彷彿是靜止的。
但是地球的赤道就只有一條,也就說明這種可以實現連續通訊和對地探測的衛星軌資源是很稀缺的。
“只要我們進入這條軌道,那麼面臨一些自殺式的撞擊,肯定是不可避免的。”胡永年補充道,這十年來,華夏在靜止軌道的衛星已經損失不下5顆,都是被某些“太空垃圾”給撞擊墜毀的。
至於是誰撞的,那不言而喻,也足以見得這條軌道對各國來說有多麼重要。
“嘿嘿。”
陳塵突然在這嚴肅的話題上面笑了一聲,那聲音就好像是偷到雞的狐狸一般。
“說來也巧,我們紅星掃地機器人部門有一款掃地機器人,搭載了我們的超級小星,哪怕是沒有任何的指令,它也能根據預案和當前強控,自主進行行動。”
“在地面模擬中,我們的這個掃地機器人,可以做到90%以上的攔截率,而且上面搭載的機械手,嗯,就可以很輕鬆的對某些衛星實施遠距離外科手術。”
這下子不光陳塵在“嘿嘿”的笑,整個會議室裏大家都在嘿嘿笑,彷彿已經看到某些場景下,某國的衛星失去他們的太陽能板。
而且這個所謂的掃地機器人,陳塵就差明着說,這是紅星的太空武器了。
“今天的項目介紹就這些,大家可以消化一下,總結起來其實就四個字。”
“加速。”
“反擊。”
“我們第一臺驗證火箭和驗證衛星,也會在本月進行發射任務,有足夠的數據反饋後,大家再進行調整,我們的今年的第一次發射,務必確保萬無一失。”
“明白!”
“陳總,您就瞧好吧。”
從現有形勢,到未來發展,再到技術藍圖,陳塵的這次會議給了所有人清晰的答案,華夏人的行動力和組織力自然不用多說。
在會議結束後,各項的工作開始進入到一個快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