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難道今天…
太子妃周嬋看着眼前的宋標在翻箱倒櫃,問:“太子,發生什麼事了?”
宋標只是看着手裏那些找出的珠寶:“在外面欠了點錢要還。”
“太子你欠了多少,臣妾這裏還有些錢。”
見宋標伸出五個手指,周嬋驚訝道:“五百兩?”
宋標聽笑了:“五百兩,還值得我找這些珠寶來啊,是五萬兩。”
周嬋是小戶人家出生,聽到那麼大的數字,嚇了一條。看着周嬋臉色變了,宋標心想:寒家女是這樣的,沒見識。
卻看那周嬋拿出了一個箱子:“太子,這裏面都是些父皇和皇爺爺賞賜的東西陛下拿去,應該還值些錢。”
宋標搖頭說:“父皇和皇爺爺賞賜的東西,怎麼可以拿出去呢?你何必多次一舉。”
皇帝賞賜的東西是不可以賣的。
賣了就是大不敬。
那周嬋的臉上卻沒有爲難的樣子,又拿出一個箱子道:“太子,這裏面都是我閒時做的女紅,你看看,這裏面應該還值些銀子。”
宋標看了看箱子裏面的衣服紡織,忽然心有所動:“你做的還挺多的。”他突然感覺自己陪這個女人的時間有點短。
這個周嬋什麼都好,長的好,脾氣也好,就是不對他的胃口。
“哎,這些日子苦了你了。”說句好像玩笑的話,結婚那麼多年,周嬋還也就破了處子之身。
周嬋聽到這句話,眼睛頓時一顆一顆豆滴般的往下落。
“哎,說兩句,你又這樣。”宋標最不喜歡周嬋這樣,搖了搖頭,喊道:“小寶!小寶!”
小寶是他的伴讀太監,雖說是小寶,但其實歲數還比他大。
小寶長着一張圓臉,肉顫顫的讓一看就覺得有福氣,寶公公一進來,跪道:“主子,有什麼事情。”
宋標道:“你把這些東西去外面典了,換成銀票給我,小心點,不要被人發現了,說我們太子府揮金如土。”
寶公公領了命,好像專業的錦衣軍一樣似的,悄悄走了。
周嬋沏茶,宋標看看着《三國演義》又拿出《後漢書》比着看,這樣對比讀書給人的收穫是很大的。
“太子,皇上宣你入朝呢。”
聽到府裏總管太監李克明的話,太子府裏面的宮女立刻忙碌起來,這個給宋標準備朝服,那個給宋標安排靴子。
鄭朝有制度,太子一般是不上朝的,除非是皇帝召見。
臨走之前,宋標看了一眼那報紙上的詩:“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雖然不上朝,但他還是知道今天父皇要召見呂宋使團,大概就是這些事情。
有備無患,有備無患。
唸叨着這個,宋標坐上了轎子,急急忙忙朝着大明宮去。
“大明“出自詩經,按《毛詩序》釋意爲:“文王有明德,故天覆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
雖然後人有詩云:“百代都行秦政法”,但是歷代君主都是以周朝的政治爲榜樣的。
自古以來所謂周皮秦骨。
宋標的轎子往含元殿趕,前面還有一個四擡的轎子往含元殿去。
皇城裏面怎麼還會有四擡的轎子呢?
四擡轎子必然是臣子,可又有哪個臣子有這樣的殊榮呢?
隨着轎子停下來,一個白髮蒼蒼老者從中走出,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他就是尚書令馮道。
殿外值守的衛士們,見了馮道就來攙扶他上臺階。
不過宋標來了,他們也就先緩下來,待給宋標行禮後,方纔扶着馮道上去。
宋標是儲君,雖然手裏權力沒有馮道大,但是名分上還是定了,君臣有別。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宋標除了他爹登基的時候,來過這裏一次,冊封爲太子的時候,來過這裏一次外,已有十餘年沒來過這裏。
“真是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啊。”宋標看着腳下的漢白玉臺階不由感慨。
到門口脫下鞋子,待衛士搜身後,伴着太監那尖利的“皇太子宋標到!”,他走進了大殿。
不在乎那些官員或好奇,或討好,或難說的眼神,在一片“太子千歲,千歲千千歲”的頌聲中,宋標慢慢走到了他那弟弟吳王宋棣的前面。……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不在乎那些官員或好奇,或討好,或難說的眼神,在一片“太子千歲,千歲千千歲”的頌聲中,宋標慢慢走到了他那弟弟吳王宋棣的前面。
宋標是中等身材,宋棣卻人高馬大,宋標面貌普通,宋棣卻生的卻脣紅齒白,目若星點,和北靜王水溶,尚書令馮道的孫兒馮殊,以及那東宮伴讀褚淵有神京四大美男子的諢號。
大臣們看了也不免要在心裏面指指點點。
這個樣子是要當大統領的呀。
又是太監的一聲“尚書令,領太子太保,協理軍機,文淵閣大學士到!”
羣臣只見馮道來了。
這個只稱呼職位,不稱呼姓名就叫參拜不名,是人臣中的殊榮。
文左武右,馮道在他右邊的第一張椅子上坐下,他的右手邊站着吳王宋棣。
古來有三公坐而論道的傳統,鄭太祖把這個制度恢復了,馮道是尚書令,自然得坐,在場還有兩個人坐着,一個是他左手邊的御史大夫趙威廉,一個是他對面的太尉柴公明。
不一會兒禮樂奏起,太監的聲音宛若太陽升起時的雞叫:“奉天承運皇帝到!”
大臣們包括吳王宋棣和太子宋標全部高喊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卻都把頭低下來,行跪禮,看着地上那名貴的木板。
傳說是因爲太宗皇帝有些跛腳,所以不允許朝臣看他在殿上走路,久而久之,就行成了這個傳統。
皇帝走在大殿的時候,大臣是不能看的。
當然皇帝坐到那龍椅上,又不一樣了。
慶乾帝坐在龍椅上,環顧了一下,道:“衆卿平身!”
“謝陛下。”
慶乾帝對着身旁的大太監戴權耳語了一句,戴權喊道:“宣嘉國使團覲見。”
這聲音一層一層向外傳遞,太監們的聲音像海上的風浪,此起彼伏。
不少敏感的大臣已經敏銳洞察到了今天這話語裏面少了一個僞字,往常的說法是僞嘉國。
而嘉就是前朝的國號。
賈雨村注意到了這一點,保齡侯史鼐注意到了,那政壇不倒翁尚書令馮道也注意到了。
難道今天…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